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紧迫性(2)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均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4、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国兴。 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一直非常重视,这也是党成长壮大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传家之宝。当前,国家改革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只有重视民生才能确保社会稳定,才能给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良好环境,而为人民谋福祉恰恰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所以,转型之际必须更加重视民生。 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底子薄、地缘广阔、历史欠账多,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如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让人民体面劳动,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可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好家底。
5、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需要健康,需要安全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遵循“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应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使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解决生存性民生问题
做好民生问题,要把满足群众的生存性需求摆在突出位置,解决好就业、保障、住房、医疗、增收等问题。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年度劳动力供求形势十分严峻。就业是改革开放发展中面临的头号难题,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要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观念。把积极促进就业作为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广开就业门路,千方百计地在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以及开拓国际市场就业岗位;强化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就业指导;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就业氛围。
②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保障机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③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廉租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落实好支持保障性定居工程建设、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
④医疗卫生是民生之生命线。医疗卫生受到普遍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人们都需要医疗方面的保障。据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离预期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要保证人民群众
的基本医疗,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结合国情实行“三方付费(即国家、单位、个人)、三网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级就诊乡镇社区医院、区县医院和市级以上医院)”的医改模式,在医疗服务中,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逐步实现“患者选医生”的现代就医理念,把维护自身的健康权还给民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⑤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适当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民生之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合理收入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开发力度。
2、解决安全性民生问题
完善社会管理是民生之盾。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是现实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和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既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及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民财产安全,又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使人民群众在祥和、安全的环境中安居乐业,不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发展性民生问题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即是核动力。要在解决好生存性、安全性民生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教育文化等发展性民主。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问题,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也要大力推进文化事业
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网络等新兴传媒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宣传主阵地作用,凝聚加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