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学的概念
(一)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探索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发展规律: 语言的性质: 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人类的思维工具;3、符号系统。
语言的结构:由语音(外在形式)[+载体:文字]、意义(内容)统一构成。 (二)语言学的对象——语言
“任何语言”:横向研究——包括书面语、口语和外语; 纵向研究——包括“活”语言和“死”语言;
从结构上说,语言学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字等方面。 二、有关《语言学纲要》
这本书是理论语言学的入门书,讲述三方面的问题: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的结成体系(语音、语汇和语义、语法),语言的发展变化。 三、什么是理论语言学?
是语言学学科的主体,它包括对个别的、具体的语言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四、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语文学 以经典为研究对象 五、语言学的分类
1、理论语言学 包括
(1)、专语语言学——是以某一种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它又包括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2)、普通语言学——是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发展规律,是综合众多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的重要理论部分。 2、应用语言学——是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语言学分类示意图
六、什么是文言和文言文?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或著作。 思考:什么是白话?白话文? 七、什么是“小学”?
是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八、古代的语言研究和今天的语言研究有哪些不同?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古代: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 现代:十分重视口语的研究。
第二,研究目的不同。
古代:主要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 现代: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探索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第三,地位不同。
古代:还不是的学科,处于附属地位, 现代:一门的学科,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九、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语言交际过程分为五阶段: 编码:发话人利用词语组织语句,
发送:把思维成果变成话语通过发音器官表达出来,
传递:通过空气振动成声波,把话语传达给受话人,
接收:受话人利用听觉器官感知对方所说的话,
解码:经过大脑把声波还原成语言,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从而完成信息传递接受。 (言语链图) 2、“语言学的学科地位 古老科学:人类就注意研究语言。同古文献研究密不可分的。
现代科学:直到18世纪下半叶才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但与几乎每一个学科都产生了关联。
语言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器科学,所以语言与社会科学有密切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联系。 十、语言学的作用:
1、学习语言文字是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要学好用好语言,就必须利用语言研究的成果。
2、制定语言文字的有关的,制定语言规范,都要在对语言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好可以作指导。
3、新兴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至于个人,同样可以利用语言学的成果,比如学习一样语言或方言,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所学语言与自己母语的各方面的对应规范,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十一、语言学的流派
1、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语言科学诞生
(1)几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德国的格里姆和葆扑被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奥斯特霍夫和布鲁克曼,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的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2)地位:
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譜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 (瑞士) 《普通语言学教程》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布拉格学派(结构——功能):特鲁贝茨科依()《音位学原理》 。 哥本哈根学派:叶尔姆斯列夫(丹麦)《语言理论导论》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布龙菲尔德(美国)《语言论》 优点:强调语言是完整符号系统 缺点:过于追求形式
3、转换生成学派: 乔姆斯基(美国)《句法结构》是转换生成学派的代表。 4、系统功能学派:韩礼徳 (英国)《功能语法导论》 5、社会语言学派:拉波天(美国)〈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说话?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说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 二、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从运用角度来说,自由(言语)/不自由→有规则(语言) (2)从语言学角度分析:
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说话代码(语言)/说、写、想的话(言语作品)语言是言语中较为确定的部分→运用同一语言,言语不一定相同
(3)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语言是(社会的),语言有共同性和社会性
(4)从哲学角度看:语言(抽象)和言语(具体、个别)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1)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语言存在以说话的需要为前提。
(3)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行为和结果。(口语、书面语→书面化) (4)语余成分(超语言的剩余成分):存在言语中的非语言成分。 言语包括语言成分(被社会使用)和语余成分(未被社会承认) 它包括: A、个人的创新成分(词汇、语法)。(小孩说话明显)
B、个人误用的言语成分。(语音:尖、团;词汇:非常;语法:“快乐着你的快乐”) C、言语的生理部分。(嗓音:粗细、大小;语速) D、行文格式。(写出来的话)
这些都带有个人特点→若被社会承认→转化为语言成分。
案例分析(找出语言偏误,并作分析) 爸爸:你要吃巧克力吗?儿子:我要吃。(给了一块后)爸爸:你还要巧克力吗?儿子:我还要。(又给了一块后)爸爸:你还要吗?儿子:我还不要了。 三、语言的作用
(一)交际职能: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 (1)语言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2)语言是适应人类需要而产生的。 (3)语言是信息载体,传递信息的代码。 (4)交际职能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职能。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1)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2)对受话人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 ——寒暄问候语
——自言自语
(二)思维职能 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思维类型:
(1)动作思维: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动作并以此为支柱。
(2)形象思维:唤起表象,并对其进行选择性加工改造。基本单位是表象。 (3)抽象思维:以语言为工具,运用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思考: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与语言无关? 这是又圆又红的东西——苹果又圆又红 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 思考:两个人在争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个人说先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无法思维;一个人说先有思维,因为语句是思维的成果,没有思维,人们无法把散沙一样的词语组合成句。你认为谁的观点对呢?
首先,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的,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
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且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4、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1)概念不同:工具不等于其服务对象。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职能不同:思维用来认识世界,反映规律;语言的最重要职能和目的是来沟通思想、传递信息
(3)构成不同:思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构成 (4)语言单位与思维形式不完全对应:一种概念可以用多个词语表达;判断多用单句,但单句并非都为判断
(5)思维是全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具有民族性。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 语言的符号性
一、什么是符号?它有哪些因素构成?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形式和一定意义的统一体。 形式和内容互相依存,不可缺一。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就是一种符号,其外在形式是一种色彩,意义是红灯表示停止,绿灯表示通行。
能指与所指——索绪尔
符号种类:视觉符号(文字、旗语、信号)、听觉符号(汽笛、鼓声、军号)、触觉符号(盲文)
符号特点:物质性(可感知)、有意义内容、一般性、约定性 二、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以语音作为物质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由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统一构成。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存在形式; (必然性选择) 意义是语言的内容,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 符号和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又约定俗成,语言也不例外。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 例如:“电视”。思考:“烟与火”、“烟与烽火”的区别? 三、思考: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
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与视觉听觉符号不同)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形式——文字。
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非常复杂,它是有组织、有条理的一种层级体系。再次,一般符号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 最后,语言符号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
四、语言符号特点
1.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什么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关系又叫约定性。(“水”-“窝头”-“滴漏”) 2.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
3.稳定性社会约定,无所谓好坏→不轻易变化→个人来说强迫接受 4.可变性、发展性语言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可变性特点。 促使语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A、社会发展,语言发展,交际需要→音义适应 B、语言流传→产生误差(臭)
C、使用语言错误→积非成是(语音[哑然失笑]、语法[非常男女]、语义[空穴来风]) D、创造语言(囧)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六、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1、什么是系统:许多元素有机结合执行某种职能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体系。 系统的三要素:元素、职能、秩序
2、语言符号系统:由许多以人们的言语运动神经所发出的发音动作或其所形成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所构成的复合物为单位而组织成的一个系统。 三要素:(语音[音素、音位、音节]、语义、语法; 功能;秩序[层级性])
3、语言系统的秩序(特点)
(1) 层级性(组成规则): 语言单位不在同一平面,而分属不同的层或级→内部规律(语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符号系统) A、语言符号系统为何具有层级性? 1交际需要与人的发音和听觉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2 只有语言符号在排列时具有层级性,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B、认识语言系统的二层性
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图示如下:音位 语素→词→句子
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音位:/m/、/t‘/、/t/—/A/
语素:马(mǎ);他(tā);打(dǎ)。词(词组):枣红马;他们;鞭打。句子:他们鞭打枣红马。音位 :几十个。语素 :几千个。词 :几万个。句 :无限多。 C、为什么说从音位到语素有性质上的飞跃?
第一,性质上的飞跃:音位没有与意义挂钩,而语素既有一定的语音形式,又代表一定的意义; 第二,数量上的飞跃:音位数量极少,而语素有数千个之多,几十个音位组合,产生几千个语素。
(2)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运转规则)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横向线条性。
聚合关系 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纵向替换性
第三 章 语音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2、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它是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比如我们说“我上课”很自然地能辨别出这是由wǒ、shàng、kè 这样三个音节构成的。
3、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往下切分,就是音素,比如音节“wǎ”,可以切分w为和o两个音素。一个音素只有一个发音动作,发音动作改变了,发音器官的形状改变了,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普通话音素表 书写办法 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音素符号 a o e u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r z c s 一个字母代表几个音素 两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一个字母加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素 i (bi 的 i; z i的i; zhi的 i) er ng zh ch sh ê ü 二、什么是音标?什么是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是不是音标? 1、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记符号。音标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标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不够用就用希腊字母等补充。但音标和字母不是一对一的。
2、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的标记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的记音符号。
3、汉语拼音也是一种记音符号,但还不是象国际音标那样严格意义上的音标,因为汉语拼音的字母符号与音素并不是意义对立的,如a代表了四个音素,i代表了三个音素;另外,汉语拼音的运用还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拼写规则,如i和u在音节前要写作y w,iou uei uen与辅音声母相拼时要省略韵腹等。
汉语拼音与国际音标相同的字母可能代表不同的音,所以国际音标要加[ ]。 三、语音的属性
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具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语音的社会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3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科学 四、语音的四要素——物理属性
1、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汉语的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其实就是音高的变化形式,同样的音素组合,声调不同,音高不一样,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例如汉语拼音的shu zi,加上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示“数字”、“梳子” 。
2、音重是指声音的轻重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重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汉语的“大意”一词,后一音节念去声,含义是“主要意思”。念轻声,含义是“疏忽、粗心”,又如英语单词concent,重音在第一音节,含义是“内容、容量”,重音在第二音节,含义是“满足、满意” 。 3、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作用:音长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ship和sheep 4、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特色。
取决因素:发音体震动的形式
不同音质的声音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发音体不同,二是发音方法不同,三是共鸣腔形状不同。
不同音质的语音的形成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声带振动与否;二是解除阻碍的方式不同;三是呼出气流是否受阻,在什么部位受阻。 六、发音
(一)发音器官
1、人类的发音器官分为三大部分: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共鸣腔部分主要作用是调节气流,许多不同的音素,就是这一部分的变化形成的。 2、口腔由上下唇、上下齿、上下腭、舌头和小舌组成。这些发音器官,有些如唇、舌头、软腭、小舌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的发音器官”;有些如上唇、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被动的发音器官”。 (二)、元音和辅音的发音
1、什么是元音?什么是辅音?元音和辅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元音是指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辅音是指呼出气流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元音:呼出气流不受阻碍;辅音:呼出气流要受阻碍。 (2)元音:声带要振动;辅音:声带有的振动,有的不振动。 (3)元音:发音器官保持均衡紧张;辅音:成阻部位紧张。 (4)元音:呼出气流较弱;辅音:呼出气流较强。
(5)元音:纯乐音,响亮;辅音:乐音+噪音,不响亮。
(6)元音:自成音节;辅音:一般不能自成音节。 8、辅音的发音
(1) 在介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之前,首先要区别几对一般的发音方法:
a、清和浊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不颤动的叫清辅音。北京话里没有和清辅音相对的浊辅音,比方它有清音f s ,而没有像英语里的 v z 那样的浊音
b、送气和不送气 发音时气流强的叫送气,气流弱的叫不送气。如汉语拼音p[ph]是送气音,b[p]是不送气音。国际音标写送气音的办法是在不送气辅音的后边加“h”或在右上方加“ ‘ ”。如不送气的是[p] [t] [k],送气的是[ph] [th] [kh]或者[p‘] [t‘] [k‘]。
c、鼻音和口音 发出来的辅音是鼻音还是口音,这是软腭(连带小舌)在起作用。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 (2)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就是发音器官阻碍气流的部位。发音部位有两点构成。发音部位有十一处,分别是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舌根)、小舌、喉。 (练习:听音,指出听到的辅音的发音部位。)
发音方法就是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发音方法除前面三对外,还有:塞(爆)音、擦音、塞擦音、颤音、闪(搭)音、边近音、半元音(近音)。 (练习:听音,指出听到的辅音的发音方法。)
普通话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描写如下: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b [p]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zh
双唇送气清塞音 p [p‘]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ch 双唇浊鼻音 m [m] 舌尖后清擦音 sh 唇齿清擦音 f [f] 舌尖后浊擦音 r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z[ts]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j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c [ts‘]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q 舌尖前清擦音 s [s] 舌面前清擦音 x 舌尖前(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d[t] 舌尖前(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t[t‘]
舌尖前(舌尖中)浊鼻音 n[n] 舌尖前(舌尖中)浊边音 l [l] 舌面后(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g 舌面后(舌根)送气清塞音 k 舌面后(舌根)清擦音 h
舌面后(舌根)浊鼻音 ng[ŋ]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双唇送气清塞音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双唇浊鼻音 舌尖后清擦音 唇齿清擦音 舌尖后浊擦音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舌尖前清擦音 舌面前清擦音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舌面后(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舌面后(舌根)送气清塞音 舌尖中浊鼻音 舌面后(舌根)清擦音 舌尖中浊边音 舌面后(舌根)浊鼻音
七、音位(第四节) 1、音素与音位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素是从语音自然属性的角度划分的。 音素与字母的区别:
(1)一个音素用一个字母
(2)一个音素用多个字母(long[ŋ]) (3)一个字母多个音素(a→ә、ei、æ) 音素的构成:元音和辅音
音位是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
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有的音位,包含着好几个音素。
音位——音系学,音素——语音学。宽式音标——音位;严式音标——音素 2、音位的特点
(1)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 英语:[p]、 [p‘]——/p/(port sport)
汉语: [p] 、[p‘] ——/p/ 、/p‘/ (bo波 po坡) (2)音位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
(3)多次发音中归纳出来的语音集合单位。
(4)音位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如音素[p] [p‘]
3、确立和归纳音位应该遵循的原则
(1)对立原则: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例如英语存在“[-in]”这样的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 [b] [t] [d] 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din(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 [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应定为不同的音位。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 如汉语普通话[æ] [a] [A] [α]四个音素归并为一个音位/a/。
(3)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并归为一个音位。 八、音位的聚合 1、音位的区别特征
语言里的音位彼此对立,所以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音位之间的对立,其实只是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例如北京话的辅音音位,以不送气与送气相区别。这种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我们叫做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 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组合。
2、区别特征和音位的聚合关系
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关系密切相关。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聚合成群。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
A B C D 1 /p/ /p‘/ /m/
2 /t/ /t‘/ /n/ /l/
1行:双唇;2行:舌尖前(中);A列:不送气清塞音;B列:送气清塞音;C列:浊鼻音;D列:自成一个聚合群。
同一个聚合群中的几个音位往往具有共同的语音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 /p‘/ /m/都不能和撮口呼组合。 九、音位的组合 1、音节及其形成
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汉语wo chifαn这样一串声音,可以划分成三个音节。大多数音节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位组合而成,如汉语普通话的“饭”/fan/,英语的cup等。一个音节也可以由一个音位构成,如汉语普通话的“阿”[a]。音节的特性以及音节的分界,可以依据发音时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来解释。“肌肉紧张度说”理论认为,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交替一紧一松,因而在人们的听觉上形成一个个语音片段,这就是音节。在汉语普通话中,往往是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
第四 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是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
二、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包括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如汉语“我吃饭”不能说“饭吃我”。
(三个可替换的位置)
语法上能够出现在某个位置中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如果用来替换的不是从这个聚合里选出的词,句子不能成立。
语法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 (句型练习 替换练习) 三、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1、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
最大特点:有一个完整的语调。
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简称句型。一般来说,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语调在句末是下降的,而疑问句的语调则是上升的。 2、词组 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词组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两种。固定词组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如成语和民间口头流传的词语。
3、词 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运用的最小单位。所谓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分割和扩展,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
4、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就汉语来说,大抵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但是也有两个字表示一个语素的,如:“咖啡”“玻璃”“葡萄”等。 词由语素构成,一个语素构成词的:火、山、人、咖啡等,有两个语素构成的:朋友、铁路等。
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词根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如:桌、椅、水、电、英语read happy。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
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 前缀:第一、老师、un-known、en-able、im-possible
后缀:小鸟儿、棍子、read-er、voice-less 中缀:马来语中的patuk(啄),pelatuk(啄木鸟),“-el-”就是。
词尾是指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如: book-——books,walk——walks,walking,walked.
词根和词缀具有构词功能,是构词语素;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是变词语素。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1、词由语素构成。有一个词根语素(在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如“人”“书”“玻璃”“葡萄”等。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例如“高兴”“铁路 “chairman”“notebook”等。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类别的不同,一般把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
类。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如“白菜”“waterfall”。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是派生词。如“读者”“杯 子”“impossible”“national”。 3、根据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把复合词分成五种构造方式: (1)并列式:途径 关闭 寒冷 生死 血肉 国家 忘记 (2)偏正式:飞机 拖鞋 黄金 雪白 卷烟 鬼缩
(3)补充式: “扩大”、“证明”、“推翻”、“”、“压缩”、“船只”、“纸张” (4)支配式: “司令”、“叹气”、“挂钩”、“吹牛”、“跳舞”、“站岗”、“鞠躬” (5)陈述式: “月亮”、“脸红”、“眼热”、“胆怯”、“民主”、“口吃” 4、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根据词缀的位置,一般可分为两类:
(1)、前附式:例如“老板”、“阿哥” (2)、后附式:例如“记者”、“凳子” 思考:古怪——古里古怪 马虎——马里马虎 糊涂——糊里糊涂 匆忙——匆作匆忙
有时候内部屈折、重音移动也能构造新词:如 food→feed;’pre’sent 二、词的五种基本组合类型
1、主谓结构 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
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例如: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 张老师/来了——张老师是不是来了?
2、述宾结构 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例如:吃/苹果——吃了苹果 读/小说——读着小说
3、述补结构 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述补结构是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例如:站/稳——站不稳 讲/清楚——讲得清楚
4、偏正结构 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插“的”或用“什么”、“怎样”来提问,例如:红/衣服——红的衣服
加倍/努力——怎样努力? 蓝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 5、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例如:工人和农民 北京、上海、天津 三、语法结构的意义和形式
1、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例:你不去的话,一定要告诉我
2、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例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和英语“comrade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 四、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1、组合的层次性——直接成分分析法。
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组成成分。直接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找直接组成成分来分析句法结构层次的方法,它利用图形分析句子或词组的结构,把结构层次和结构类别都标出来。以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显性意义。例如:
2、语法结构规则的递归性
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 规则可以 重复 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 的混乱 ,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 语法 规则的“递归性”。在句法 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 ,一种 是从初始结构开始 ,自始至终重复 运用 同一条语法 规则。另一种 表现是,同一条语法规则 可以 在一个 结构 上间隔的重复使用。
语法规则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性也为语法 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 。 第三节 聚合 规则 一、词类的划分
1、词类及其划分标准。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分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
2、划分词类应注意的问题
在词类划分上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注意:(1)在鉴别词类时可以参照词的意义,但不能完全根据意义,而需要有句法功能和形式上的实证(2)在同一个词类当中,具体的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3)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 汉语的实词缺少形态变化,同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往往有比较 大的灵活性,因而跨类的现象比较多。
3、划分词类对句法描写的意义
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的基础。词类之于句法描写的重要性还表现为,给词分小类可以大大深化句法描写。
二、形态变化的主要形式
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它也叫词形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附加词尾:例如英语名词加上s表示复数。
2、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 ,指通过词的内部词根中的语音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中man——men。
3、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例如英语中,we是主格,us是宾格,he是主格,him是宾格。 三、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与词的形态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由词的语法形式所表示出来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概括成类,因而称为“范畴”。如: 语法意义 语法范畴 1、单数 2、复数 1、普通体 2、进行体
3、完成体
常见的语法范畴主要性、数、格、体、时、态、级等,俄语、德语、法语中的某些词有性的区分。“性”是一个语法概念,和生物学的性不一致,性的区分是某种语言的习惯。 第四节 变换
一、句式的变换
句式的变换,就是运用增加、删除、换位、变更结构格式等手段,把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以弄清句法意义,适应表达上的需要。句式变换常使用的手段有成分移位、增添成分、
省略成分、改变语调等。句型变换是句式变换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常见的句型变换是陈述句变为疑问句,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主动句变为被动句。 例:我看完了这本小说。 二、变换和句法多义
把一个句子变成表示同样意义的不同句式。比如“我们把侵略者打败了——侵略者被我们打败了——侵略者我们打败了。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句子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例如:1、支持的是他。2、狗找到了。
句子多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施事和受事的歧义 练习:(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四、变换和辨析句法意义
(1)台上坐着团。——团坐在台上。——存在 (2)台上唱着戏。——台上正在唱戏。——持续
(3)台上摆着酒席。——酒席摆在台上;台上正在摆席。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结构类型
孤立语——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它的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十分重要,复合词,派生词少。
屈折语——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
黏着语——黏着语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芬兰语、维吾尔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故名黏着语。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其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如美诺米尼语。 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二、语言的普遍特征p1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