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九年级九月语文基础学情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
★ 同学们,请将所有试题答案完整书写在“答题页”上,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各3分,第7题每空1分) 1.(3分)下列词语中注音字型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攫取(jué) 荫庇(yìn) 阔绰(chuò) 熠熠夺目(yì) B.屏息 (bǐng) 倒坍(tān) 间或(jiàn) 引颈受戳(lù) C.愤懑(mèn) 暂时(zàn) 希翼(jì) 果实累累(léi) D瘠薄(jí) 槐树(huái) 孱弱(chán) 悄然无声(qiāo) 2.(3分)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学生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比赛的理想。
修改:改为“完成任务”或 “实现理想”。
B.频繁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已经威胁到全人类的发展。 修改:删除“频繁的”或“不断发生”。
C.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 修改:把“发扬”和“继承”调换位置。
D.内容的正确与否,是衡量一篇文章优秀的首要标准。 修改:把“首要”改为“重要” 3.(3分)下面有关名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唐僧写下一纸贬书后,径直回到花果山。后来,猪八戒用激将法将其请出。
B.《红岩》中,江姐在川北城门口发现丈夫被害,后来从双老太婆口中得知,丈夫是因为掩护群众撤退而被捕的。 C.《三国演义》中,张飞长坂桥头杀气生,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吼,独退曹家百万兵。 D.《水浒传》塑造的被逼上梁上的众多好汉中,林冲的经历很典型,他曾因误入白虎堂而被发配沧州,途中又放火烧了草料场,最终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4.(3分)下面的情境中学生的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一位盲人准备过马路,但马路上车很多。你打算上去帮助这位盲人,但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你对他说: A.盲人叔叔,我带你过马路吧! B.你想过马路吗?请跟我来。
C.您好,请问您想过马路是吗?现在刚好是绿灯,我和您一起走。 D.您看,绿灯还没亮,等亮了我们再过马路吧!
5.(3分)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姓 走好自己选择的路。当你选定一条路,另一条路的风景便与你无关。然而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走在自己的路上,眼里却都是别人路上的风景,满怀羡慕乃至嫉妒。直至一天,一位后来者怀抱五彩鲜花,经过你身旁,你惊讶问道,美丽的花儿从何来?他答道,在你身后的路上,随处都是。你方明白,这些年, 。 A另一条路的风景便与你无关。
B.我只顾着羡慕嫉妒,只顾着悔恨自己当初的选择。
C.我应该走好自己选择的路,不该左顾右盼,用心不专。
D.我只顾着观望另一条路的一草一石,却忽略了自己路上的满地鲜花。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3分)对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揭开了诗人身处闹市却无“车
马喧”的迷惑与彷徨。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傍晚眼前景物,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D.最后两句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是诗人的人生理想,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又迷惘的情形。 7.(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散入珠帘湿罗幕,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6) ,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7)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下列问题。(8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
班 考
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2分)解释文中加点词
秀: 陈 : 9.(4分)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2分)“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二)(11分)阅读《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回答11—15题。
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①自从扇子成为书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载体以后,它的本体属性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在艺术语汇情景中得到阐述的过程,进一步奠定了扇子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②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恐怕是在三国时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载有“杨修与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录,这说明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文人学士就喜欢在扇面上泼墨作画了。书画与扇子的结合,使得艺术欣赏、收藏日愈成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享受的客观需要。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王羲之赠老妪卖扇、苏东坡画扇断案等民间故事,就着实证明了这一点。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明永乐皇帝朱棣极力推崇,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直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
③扇面书画以其特殊的形制(主要有两种形制:团扇和折扇),显示了迥异于其它书画形制(如条幅、横卷、册页、楹联、尺牍、屏条等)的美感特征,概其要者,突出地反映在其精致小巧、活泼多变上。通常,一件书画作品总是在形制上表现为方或长形,而扇面却以其特殊的圆形 、椭圆形、拱形去营造灵巧、活泼、典雅、精致的艺术美感。扇面的天地较小,形态特殊,书画家必须要在构图、布局、排列上别出心裁,因此,精美的书画扇面,往往能给人们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感受,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扇面以其正、反两面都可书写的特质,为书法、绘画合璧提供了特殊的载体,时常人们所见“一字一画”式以及格景书画扇面,就是体现了融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美感。
④从扇面书画创作的技法去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⑤疏密有致。扇面书法的构图布局十分讲究,尤其是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呈半环形状,又有很多折裥,排列布局决非易事,要使书写的扇面给人以疏朗、典雅的艺术
感受,就必须依循虚实有致、实中有虚的原则,也就是说画面不宜布满塞足,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甲】 。
⑥大小适宜。由于扇面的尺幅较小,书写的天地极其有限,因此在扇面书写时,对字体大小的控制要十分经意,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等都要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乙】 。
⑦轻重得当。扇面上笔墨线条的展示,必须具有整体的感觉,而平衡则是这种感觉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折扇扇面上书写,其空间恰似影视中的宽银幕,前后着墨轻重都要整体把握,头重脚轻或前轻后重,都会影响书写的效果。
11.(2分)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12.(2分)本文主要从扇面书画的哪几个角度介绍了其形式美感。 13.(2分)将下面两句话填入原文划线处,【甲】处应为 ,【乙】处应为 。 A.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耳”。
B.所谓“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自有波涛在”、“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映现的就是这种意境。
14.(2分)结合全文,说说第③段中“小中见大”的含义。 15.(3分)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 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选自《百科知识》
请说出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14分)阅读《碎暖》,回答16—20题。
碎暖
包利民
(1)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2)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3)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
女同学悄悄地走到我身边,微笑着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4)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写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5)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而自那以后,老师便融入我们之中,他也让我们明白,一个老师也完全可以不用绷着脸就能让学生从心里听从敬服。 (6)我坐在一堆书中间,沐浴着暖暖的阳光,任思绪飘飞于一张又一张纸条的往事之中。曾经在一个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许多纸条粘贴在上面,都是父母写给自己孩子的只言片语。比如说:“宝贝,妈妈不求你以后能大富大贵出人头地,只要你一生平安就好!”每一字每一句都浸润着父母浓浓的爱,这家幼儿园把这些纸条都精心地收藏着,说等孩子们长大以后,让他们回来看。我想,当长大的孩子们重回幼儿园,找到父母当年写给自己的纸条,心里该是怎样的温暖和感动。
(7)我的一个朋友被亲生父母遗弃,她却从不悲伤黯然,也从没有怨恨过抛弃自己的父母,她说她也有亲情,她同样在母亲的爱中成长。有一天在她家里,她小心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塑了封,急促的字迹,仿佛临时匆匆写就。开始是一串年月日时,估计是她的生日,然后有几句话:“妈妈会心痛一生,会爱你一生,你永远是妈妈最珍贵的宝贝……”
(8)记得一个高中同学跟我讲过,有一次他和家人呕气,便选择了离家出走,让他伤心的是,父母并没有阻拦他。及至在另一个城市走投无路,他偶然在衣服最里面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一些钱和一张纸条,是母亲的笔体:“走够了就回家吧!”短短的几个字,瞬间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9)我常常流连于那些让人难忘的只言片语,那样的时刻,仿佛时光都走得那么轻缓。那些点点滴滴的暖,汇聚成爱的海洋,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生命,才会于变迁中而不苍凉,生活,才会于坎坷中依然那么多情而美好。 16. (4分)请阅读选文(2)~(8)段,围绕 “暖”,依据示例按顺序填入恰当内容。
(_____A__)——(______B___)——温暖地融入——(_____C____)——(_____D____)——温暖地召唤
17.(2分)分析第(2)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
18.(4分)选文第(3)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9.(2分)结合选文第(5)段内容,请概括出老师让“我”敬服的优点。 20.(2分)结合选文内容和主旨,说说题目“碎暖”的含义。
(四)(12分)阅读《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回答21—24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 ,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据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
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21.(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2分)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1)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 (2)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23.(4分)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回答。
24.(3分)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三 作文
25.(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命题作文
遇见冷冽清幽的小石潭,柳宗元用才情写下千古名篇;遇见紫藤萝瀑布,琦君感悟到生命的强大;遇见严慈的母亲,胡适改变了人生的航向;遇见人生的第一本书,牛汉在辛酸的童年里感应到生命中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相遇,是一种缘分,在美丽的时光里,与你相遇,演绎最美的一段故事,一种情怀,一份收获。请以“最美遇见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给材料作文。
憨豆先生的扮演者艾特金森患有严重的口吃,对于演员来说,这可是致命的。他知道自己很难真正克服口吃,因此在剧中极少说话,只是偶尔含混不清地咕哝几句。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需要艾特金森将原本用语言就能轻松表达出的笑点、创意转换成夸张、搞笑的表情和动作。为此,艾特金森每天在镜子前研究自己,揣摩最佳的幽默效果,最终凭借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多变的面部表情走红全球,成为世界级喜剧明星。
憨豆先生的经历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成功路上无捷径,努力才会赢;回避短板,发展优势,才能成功;转换思维,成就自我。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语文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 A 2 D 3 D 4 C 5 D 6 A 7略
二 阅读
(一)10 (共2分,每点1分)围绕“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回答即可。
(二)11(2分)介绍了扇面书画的发展历史。
12(2分)形制 创作技法
13(2分)【甲】处应为B ,【乙】处应为A 。
14(2分)扇面空间虽然很小,但是扇面书画能带给人广阔想象空间丰富的艺术美感。
15(3分)举例子,具体说明扇子发端时制作材料与功用。
(三)16(4分) A温暖地鼓励。B温暖地提醒。 C温暖地期望。 D温暖地表白。
17(2分)“撞开”用力碰开,突出力量之大,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纸条上的字句带给我的震撼。1分
18(4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同学想保护我的自尊心,不想让我尴尬的心理,体现了女同学的善解人意、热心。2分
19(2分)宽容(容忍我上课扔纸条、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有教育智慧(没有当面批评我,保护了我的自尊。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融入同学之中。)
20(2分)生活中零碎的小事却能给人温暖,在生命中有重要意义。
(四) 21(3分)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或者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22(2分)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23(4分)(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1分)。(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1分)。(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1分)。(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1分)。 24(3分) “干柴”比喻该记住的东西(或知识积累),“火种”比喻生活种的观察和印证(或生活环境的启发),“会着”比喻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记住的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