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应用l 2014年第15期 科技创新 煤系地层中瓦斯富集规律研究 李少勇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在我国煤系地层中的煤层气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程度也较浅和较片面。其主要是从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方 面进行研究,很少系统地对煤系地层中煤层气(瓦斯)富集规律、瓦斯富集区域、瓦斯的分区和瓦斯的富集区域煤炭开采中瓦斯事 故的预防进行研究。文章主要是从地质构造、煤的结构构造、变质程度等方面探讨煤系地层中瓦斯的分布规律,为煤炭资源的综 合开发利用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煤系地层;瓦斯;研究 1前沿 煤层瓦斯是我国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在我国,瓦斯资 丰H应变质阶段 的煤及镜煤反射率 变质 变质阶段 最大吸附量/(cn3/口) 源的开发和利用占国民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它的利 用价值却非常可观(杨孟达,2000)。理论上说,大量的煤炭资源,必 然会产生大量的瓦斯资源。同时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因 为瓦斯的含量过高而引起许多的瓦斯事故,不但造成人类生命财产 的损失,同时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对于瓦斯的研究就成了 当今我国研究领域的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点(张新民,2002)。 2煤层的变质程度与瓦斯的关系 在煤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当煤进入长烟煤时就开始热解生气 作用,从肥煤一瘦煤阶段,煤层生成瓦斯的能力相对较低,而且煤储 存瓦斯的能力也相对较低,在这个阶段,煤层瓦斯的生成和富集能 力都比较低,在这些地区很难形成煤层气藏富集区。从贫煤一无烟煤 阶段,煤的变质程度都相对较高,煤层生成瓦斯的能力达到峰值(张 洪林,2004),煤层储存瓦斯的能力也相应增加。在这个阶段,煤层瓦 斯的生成和富集能力都很高,在这些地区就很容易形成高瓦斯富集 区。从煤层的变质程度分析,在我国许多地区的煤质都较有利于瓦 斯的储存,这为瓦斯的大量富集提供有利的储存空间。 煤层的生气量和储气量能力都受煤变质程度的控制,所有煤层的变 质程度对煤层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表现主要有两个方 面:第一个方面,煤的变质过程太低,不利于煤层气藏的形成。对于 未变质阶段(Rmax>0.5%)的褐煤,为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解气即 将开始生成,因此煤层的含气量不高。同时由于褐煤层和围岩的固 结程度较差,透气性能较好,封闭能力差,致使含量很低的煤层气大 量逸散。因此褐煤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煤层气藏。但是,当煤层埋藏较 深,厚度很大时,褐煤也可以形成煤层气藏。第一个方面,煤变质程 度较高,煤层已经失去储气能力,同样不能形成煤层气藏。超高变质 (Rmax>6%)的超无烟煤,对甲烷基本上不吸附,空隙度也很低。因而 储气能力十分有限,同样也不属于储集层范畴,所以不能形成煤层 气藏。由上述可知,低、中、高变质的烟煤和无烟煤可以形成煤气藏; 未变质的褐煤一般不利于形成有价值的煤层气藏;而超高变质的超 高无烟煤也不属于储集层,所以不能形成煤层气藏。不同的煤质对 瓦斯的吸附能力是不同的,其吸附能力如图1所示(张新民,2002)。 I 一一/ // / 7 \ ~ 图1不同煤质对瓦斯吸附能力的影响示意图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煤层的变质程度的增加,煤层的吸附能 力不断增强,但当其Rmax=5%左右的时候,其吸附能力达到最大 值,随后随着Rmax的值增加而迅速下降达到零吸附。 3地质构造发展对煤层气藏的影响 3.1褶皱 在褶皱隆起的背景下,煤层常以向斜或背斜的构造形态赋存, 因此背斜和向斜都可以形成煤层气藏。但以背斜和向斜储存的煤层 气藏的储存条件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煤盆地或矿区为单一的向斜构 造时,在同一水平上,煤层的含气量在褶皱的转折端减少;同时在向 斜的内部,如果没有继续生气的条件,向斜轴部埋深最大处的含气 量有时会低于埋藏较浅的翼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轴部位 一8一 程度 (安镜煤反率率) 煤种 RⅢ<%) o 1o 2O 30 40 未变 褐煤 O质煤 阶段 褐煤 <0 50 l 囊 娴 ⅡI阶段 阶段 气长烟煤 煤 00..50—0 65 65—9.oo Ⅲ阶段 肥煤 0 90—1.20 } 塞 Ⅳ阶段 焦煤 1 20—1.70 鬟 煤 V阶段 瘦煤 1 70I Ⅵ阶段 贫煤 1.9O一2 5O 1.90 j高 l 无 烟 Ⅶ Ⅶ1 无烟煤三号 2.50—4.00 煤 煤 阶 Ⅶ 无烟煤.: 号 4 00——6> .00 一/ —— 超高 超无 vI_e 无烟煤一一号 >6 00 变质煤 烟煤 段 图2煤阶、煤层反射率及瓦斯最大含量对照图 置岩层变形最大,应力最集中,多以生成张力裂隙和轴面劈理所消 耗,从而为煤中的气体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有利于轴部地区的 煤层去气作用的进行。 3.2断裂 断裂对煤层气藏的形成的影响比较复杂,归结起来有两种不同 性质的影响:一种是断裂促使气体沿着断裂向地表运移,造成煤层 脱气,从而降低了煤层及其临近的地带的含气性,不利于煤层气藏 的形成,这种断层属于导气断层。另一种是致密地层组成的断层阻 碍煤中气体的运移,成了气体向地表或别的圈闭中运移路途上的不 渗透遮挡,从而提高了煤层及其邻近地带的含气性,这种断层属于 阻气断层。同时,断裂作用使煤层裂缝和节理发育,有利于吸附在煤 层上的瓦斯解吸,形成高煤层。 一般说来,规模较大的张性断裂属于导气断层,它降低煤层的 含气性,不利于煤层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挤压作用形成的逆断层多 属于阻气断层,这种断层所产生的裂隙通常处于闭合状态,断层面 两侧的岩层被紧压;另一方面,断层的位移往往使致密的泥质岩层 与煤层的断头相接触,从而阻断了气体沿煤层至下而上的运移。这 两种作用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使煤层保存了较高的含气量(郭斌 武,2001)。 4地下水的活动与瓦斯的关系 煤层气吸附于煤的空隙表面或游离于孔隙中,由煤层裂隙网络 中的地下水将其封存,在一般情况下,煤层气与地下水之间是处于 动态平衡,只有在一定压力差下,气体才能流动。所以地下水活动对 瓦斯的富集影响也是很大的,有许多的矿井,根据煤质、煤层厚度、 构造等因素分析,瓦斯的含量应该很高,但是实测矿井瓦斯数据却 与预期的结果要低,其结果可能是因为研究区的地下水活动影响造 成的结果(张建博,2000)。 5含煤地层的岩性特征与瓦斯的关系 煤层之上存在具有一定封闭能力的岩层,可以阻挡和减缓煤层 气渗透、扩散、水溶流失等方式发生逸散,所有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 决定了其封闭能力。煤层顶底板岩性对煤层气的封闭能力主要取决 于毛细管力,毛细管力封闭是由于盖层具有较高的毛细管阻力而阻 止气体逸散,毛细管力的大小取决于毛细管半径的大小及其分布, 而毛细管发育状况主要受盖层岩性、粒度、密度、致密程度等因素的 科技创新 2o14年第15期I科技创新与应用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能流关系研究 袁宁 陈汉扬 赵乾章 马阳 (沈阳工业大学新能源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摘要: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采用环保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的重要。风能就成为了一种趋势,这也就需要很多 相关人士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并解决这个问题,而参与的前提是了解。在风电机组中双馈电机占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着了解 双馈风力发电机能流回路关系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通过用Pro/Engineer操作软件做双馈风力发电机三维动画中,将从风轮捕 捉风能到最后的馈入电网的过程得以展现,使我们对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能流关系了解的更透彻。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能流关系将 对培养风电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双馈风力发电机;数学模型;能流回路;Pro/Engineer操作软件;三维动画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持续能源,已经成为除水电以外,技术 风能转换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风力机、传动系统,发电系统。 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发展前景的一种发电方式。 2风力机 鉴于风机是风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重要转换装置,而双馈风力发电 风力机是专门用来将空气动能转换为有效机械能的机械装置。 机占风电机组中的主导地位,这也就意味研究双馈风力发电机能流 风力机主要由轮毂和桨叶构成。在外界风力的作用下,风轮旋转产 关系尤为重要。 生机械能,但风力机只能将通过风轮扫及面的部分风能转换为机械 1概述 能。 风力发电的过程就是风能经由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过程,其中 风力机汽动模型主要有两种方法: 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负责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这一部分是整 (1)利用激盘理论;(2)利用叶素理论 个系统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效率和电能质量,也影 激盘理论通过简单的表述解释了能量提取的过程,同时也规定 响到风能吸收装置的运行方式、效率和结构。而目前的主流机型是 了风能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因此此部分主要针对激盘理论进行阐 变速恒频机型,文章主要以双馈风力发电机进行研究。 述。 变速双馈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叶轮将风能转变为 2.1风能的计算 机械转矩(即风轮转动惯量),通过主轴传动链,经过齿轮箱增速到 异步发电机的转速后,通过励磁变流器励磁而将发电机的定子电能 由流体力学可知,气流的动能为E= mv。 并入电网。如果超过发电机同步转速,转子也处于发电状态,通过变 式中m一气体的质量;v一气体的速度 流器向电网馈电。双馈即指定子和转子都向电网馈电。 设单位时间内气流流过的截面积为S的气体的体积为V,则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结构图: V=Sv 如果以0表示空气密度,该体积的空气质量为 m=pV=pSv 1 这时气流所具有的动能为E= 1 pSv。 上式即为风能的表达式。 在国际单位制中,p的单位是kg/ms;V的单位是in ;v的单位是 m/s;E的单位是w。 从风能公式可以看出,风能的大小与气流密度和通过的面积成 正比,与气流的速度的立方成正比。其中p和v会随地理位置、海 拔、地形等因素而变。 影响。从对煤层气封闭能力大小的角度分析,先将其封闭能力大小 形成不了高瓦斯煤层。 ’ 顺序排列如下:油页岩一泥岩一砂泥岩一石灰岩一砂岩。油页岩封闭性 6结束语 能极为良好,其分布稳定,延伸范围大,岩性致密坚硬。其孔隙度为 (1)瓦斯的生成量与煤层的变质程度是成正相关,低、中、高变 3.09—6.37%,但含水和含油率比较高,水和油充满了空隙空间,致使 质的烟煤和无烟煤可以形成煤气藏;未变质的褐煤一般不利于形成 岩层渗透率很低,对下覆煤层中的甲烷起到了很好的封闭作用。泥 有价值的煤层气藏;而超高变质的超高无烟煤也不属于储集层,不 岩是煤层中最常见的一种围岩,它通常具有很好的封闭性能,具有 能形成煤层气藏。 较高的压力,在裂缝不发育的条件下,泥质含量大于40%的泥岩或 (2)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几乎都是泥岩、页岩及粘土岩,岩性的结 泥质粉砂岩的岩体渗透率变化范围为107 109um:,具有较好的封闭 构特征都比较有利于瓦斯的保存;在研究区有很多的地区夹有砂岩 性;煤系中出现的灰岩一般主要是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 层,砂岩也是瓦斯储存的有利空间,其中很有可能找到适合工业开 灰岩及泥灰岩,其孔隙度大多数小于1%,渗透率一般小于0.01× 采的煤成气资源。 10 m2,但是具有裂缝的灰岩其空隙度可达4%,渗透率可达2× (3)构造应力作用比较强的地区,煤层微裂隙系统发育,为吸附 103um 。因此对于灰岩型围岩进一步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 在煤层中的瓦斯提供了很好的运移通道,也是导致煤层中高瓦斯的 在构造运动不强烈的地区的灰岩,其裂缝溶洞均不发育,具有一定 重要原因。 ’ 的封闭能力。第二类灰岩的裂隙和岩溶较发育,导致其封闭能力大 (4)地下水对瓦斯的富集有一定的外界影响。 大降低。砂岩型围岩在横向上最不稳定,往往很快相变为砂泥岩和 参考文献 泥岩,该类型的围岩对煤层的封闭能力很差,往往和煤层一起构成 [1]杨孟述,刘新华,王瑛,等.煤矿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储气层。 2000. 瓦斯在煤层中要受到一定的外应力,在外应力的作用下驱使瓦 [21张新民,庄军,张遂安.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M].北京:科 斯不断的运移和排放,其运移和排放的速度与煤层顶底板岩性的渗 学出版社,2002,1~10. 透性密切相关。如果煤层顶底板岩性的渗透性大,则瓦斯就不易保 【3]刘洪林,李贵中,李隽.煤层气储量计算方法及应用[J1.天然气工 存,如果煤层顶底板岩性的渗透性小,则瓦斯就容易保存。煤层中瓦 业,2004,24(7):26-28. 斯高低还与煤层渗透性有关,煤层大量的微裂隙发育,加大了瓦斯 [4]张建博,等.煤层气高产富集主控因素及预测方法[J].中国地质 的储存空间,同时就增加了瓦斯的储存量,就容易形成高瓦斯煤层。 大学,石油井测试,2000. 如果煤层顶底板岩性的渗透性虽小,但由于煤层渗透性差,煤层的 【51郭斌武.构造煤特征及其与二氧化碳突出的地质分析[J].煤田地质 储存空间小,生成的瓦斯被吸附在煤层内部,瓦斯很难排放出来,也 与勘探,2001,29(1). 一9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