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6-2007中国牛市动因分析

2006-2007中国牛市动因分析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五轮牛熊更替:998点——4081点——?(跌幅超过50%)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幅超过50%,故标志着此轮熊市目标位的正式确立。

正常的技术性反转,再加上“股改”的东风,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2006年5月9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

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2006年12月14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8个交易日后,2006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关口。

2007年2月26日,大盘首次站上3000点大关。

2007年5月9日,大盘首次站上4000点大关。

2007年5月14日,大盘再次创下记录4081点。

2007年10月16日,大盘创造历史最高点6124.04点。

其后,由于股改承诺的大小非解禁,估值偏高,平安再融资,CPI值不断升高,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国次贷危机等问题。大盘一度回落到2008年4月22日的3147.79点。当天最低点已破3000点。

中国股市正式从牛转熊。

银行股虚增利润 流量市值远远小于总市值,市净率远远超过国际同行业标准(国际

2 工行5.99)

值得注意的是,疯狂行情中最有代表性时间段,是从12月25日到12月28日的四天时间。在这四天中,上证指数大涨223.92点,不过同时却有66%的个股,市值出现缩水。根据上证指数的特点,这意味着,只有少数权重大的大盘股真正吸收了流入股市的资金,并起到了推动大盘迅速上扬的作用。其中,最引入瞩目的当数银行股.

我们可以通过数据计算来看有关的市况,在12月22日至28日的四个交易日里,沪综指代表的市值总额增加了5979.44亿元,对应的指数上涨是223.92点。但Wind资讯的统计结果显示,同期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只个股在沪综指中的市值增加额就达到4457.18亿元,占比达74.54%;由于工行、中行、中石化、宝钢、联通、浦发、民生、武钢、长电、招行等10只大盘股的市值增幅占沪综指总市值增额的98.01%,因此上证指数的上涨,几乎只体现在了这10只股票身上。

基金火爆大量输送资金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68只偏股型基金成立,首发总规模为3152.70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742.%。同时,今年成立的偏股型基金首发总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前5年的总和。统计显示,在过去的5年当中,只有2004年偏股型基金的首发总规模曾超过1000亿元,为1297.85亿元;而在其余的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5年的4年里,则分别仅有117.26亿元、447.95亿元、445.34亿元和424.39亿元。这些数据对比,清楚解释了基金所拥有的资本,在这轮行情中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人民币升值吸引外资金流入境内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批准了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景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两家QFII共4亿美元额度。至此,QFII获批额度突破了90亿美元,距100亿美元的QFII总额度上限已经不到10亿美元。而在这之前,QFII的A股基金持仓一般都已经达到了90%以上,特别是股票型基金,有的甚至高达98%至99%,接近满仓。因此,QFII要以自己剩下的这点资金,在工行和中行两个万亿大盘股上持续主导市况,还是非常有难度的。虽然QFII的资金有着强烈的推动国内银行股价格上涨的动机,不过以目前的QFII的规模而论,恐怕其实力尚不足以推动工行和中行的股票连续涨停。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外资在银行股炒作上,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参与,但并非居于主导地位

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文献内容:

银行存款总额的同比增幅与上证A指数之间高度负相关,由此可以推断,

银行存款是进入股市资金的主要来源。

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是疯牛,非理性暴涨,泡沫太多,所以要用无形的手来打压泡沫。现在的点位基本是比较认可的点位,所以再出现暴跌可能性不大,即便出现了也将出手,毕竟中国是市,始终管制着股票市场。

一、股市从998点以来上涨的回顾:

从2005年6月6日开始,中国股市进入了第二波周期为8年以上的波澜壮阔的大牛

市。其时间跨度之长,空间幅度之大,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从2005年6月6日至2007年2月16日,时间跨度是1年半左右,上涨幅度是200%。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个幅度不可谓不大,但是其性质我归纳为恢复性上涨,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1年半以来的市场情况。

第一阶段:熊市完结,股市试探性缓慢反弹(2005年6月~2005年11月)。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熊市虽然已经完结,但是人们饱经摧残的脆弱心理仍不愿相信牛市已经到来,若有上涨,仍将其看作熊市中的反弹,一切都犹犹豫豫,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沉睡的熊大哥。

只有极少数的先知勇敢的买入,因为这个时候的股票,太便宜了,真的太便宜了,遍地黄金啊,可能十年内都再没同样的机会了…....这个阶段缓慢的上涨,快速的下跌,但是又跌不破前一个底部,磨啊磨啊,终于磨掉了那些不坚定的人,然后就到第二阶段了…

第二阶段:大梦初醒(2005年11月~2006年5月)

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拉高成本,脱离估值太低不合理区域。这个阶段没什么,就是明白事理的人越来越多,怀疑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知道机会来了,赶快搞一把再说,在第二阶段行情的末端,就是2006年5月初,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疯狂波,接下来就是较大的调整…

第三阶段:峥嵘初现(2006年8月~2007年2月)

2006年5月~8月,经过对第二阶段的彻底清洗,股指从2006年8月开始,进入到

显露峥嵘的岁月。从8月起,在大象股的强力拉升下,股指强势进入主升浪,这个阶段,牛是没有回头吃草的时间的,拉升再拉升,把人都搞疯狂了。营业部门庭若市,新股民开户一再创新高。这个阶段,只要你买股票,随便怎样都赚钱,股指涨得象疯狗样,所以都叫疯狗浪。但是,再怎么强大的力量也不能使股指永远上涨而不休息,牛始终会回头吃草的。在2007年1月30日到2月6日这一段时间,牛低头了,大盘6日内暴跌近500点。暴涨带来的暴跌让很多人消受不起,也给了投资者上了生动的一课,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一年半以来,大盘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但从大趋势来讲,股指在火狗年基本属于单边上涨,投资者多有斩获。虽然股指已经上涨很高,但是趋势没有改变,股指的连创新高开拓了牛市的空间,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吸引了大量的增量资金,为下一阶段行情的演变打下了基础和铺垫了条件。

二、2007年对于指数的不利的因素:

1)市盈率太高:现在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从1年半以前的15倍左右上升到现在的接近40倍,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个数据“现阶段”是高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我国是处于高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又有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基本面支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因素,市盈率可以适当高估,可以让人接受的长期平均市盈率波动值可以考虑在20倍到25倍(欧美港是15倍),最多也不能长期脱离30倍。所以,市盈率偏高是个问题。

2)短时间获利盘太多:1年半时间股指从1000点到3000点,这个市场的资本回报率太高,基本是暴利。一般资金年回报率在15%就有很多人开心的不得了,现在这个市场的资金年回报率超过50%的比比皆是,不是很正常。历史告诉我们,市场不会让你这么舒

服的赚钱的,市场肯定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让投资者抬高成本。

3)市场进入题材股阶段:一般牛市的板块炒作都大致的模式,刚开始是价值投资,然后扩散到炒作二线蓝筹股,后来炒作有实质性题材的板块,最后进入到炒作垃圾题材的阶段。现在这个市场基本是进行到疯狂炒作题材的阶段,不管消息是真是假,先炒了再说。大致浏览一下个股,每个股票都基本上都经历过了一段飙升段了,再涨的空间有多少呢。这些表明行情在逐渐在进入末期。

4)从波浪理论的角度来看,从2007年2月6日开始的上升段,很象某个稍大级别波段的5浪,5浪过后是什么呢,是对应更大级别波段的调整浪。

5)从江恩的时间周期来测算,2007年春节过后3到5周,是及其危险的时间之窗,是大波动的主要时间周期和小波动的次要时间周期的重合点。如果这段时间冲高上涨的话,则更加危险,那表明时间周期点将落在空间的顶点,这个信号预示着下跌不可避免。

总的来看,大盘股指的上涨力量在逐渐减弱,上涨的时间在逐渐缩短,下跌的时间和空间在加大,下跌的推动结构一次比前一次强。上证指数可能在3100点到3500点之间,时间在春节后3~5周内见到2007年春节后的第一个高点,然后进行一个大级别的调整,调整的第一参照点是上次暴跌的低点2541点。

同时声明一点,技术性调整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下次更好上涨。在技术性调整中,可以等待市盈率逐渐跟上股价上涨的幅度,对股价形成基本面的支撑。同时也为了抬高投资者的成本,消化获利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时间换空间。

三、加息改变不了大牛势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加息对股市无疑是一个利空,对股市的确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本次加息对股市的影响不至于大到可以改变本牛势的格局。因此,基金长线投资者的操作思路没有必要随着加息而进行调整。

第四次加息:2005年3月17日:

央行决定住房贷款加息。这对绝大多数购房自住的市民来说,意味着支付房贷的负担将增加5%至10%。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第五次加息:2006年4月28日: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58%提高到5.85%。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 1440,涨23点,大涨1.66%。其后依然维持上涨势头,并在5月份展开了一波历史上少见的逼空行情,到2006年7月5日最高摸至1757点。

综上所述,在前四次加息中,由于房地产等占的主导比较大,受影响也比较大,必然会对大盘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股市还没有改革,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市值还没有引进。但现在除了市值发生变化外,关键是投资者已经逐渐适应了加息。从去年的加息看,

股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息不再是毒药,而是催生股市健康发展的良药。有些人并不理解加息的真正涵义以及用途,只会盲目跟风杀跌,其实大盘历来暴跌的罪魁祸首很大程度都要归咎于恐慌盘,所以,投资者的心态是关键。

四、扼杀疯牛的终极杀手--中石油:

从宏观角度讲股票不是越涨越好的,而是估值合理的,各类股价符合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部署,那就是最好的了;股票越涨越好那就会形成泡沫的,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的,那是就难以收拾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房地产的泡沫破裂导致的,这是要整个国民经济的命的事,所以绝对不会是股票越涨越好的情况;

如果各类股票的价格严重透支,到一定程度国家就会干预了,加税加息银行贷款,发行超级上市公司打压,当股市形成疯牛后有很多办法都失效下,为了遏制这头不驯的狂牛,07年10月命中石油“搬兵回朝”救驾,一个中国石油不愧为金牌第一杀手,一入场就把沪市大盘从6120点,一口气赶到1650点,轻而易举地就把狂热的A股给按下去了;

总体来说,从宏观、微观、国内、国际、税收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等各方面的因素看,明年中国股市继续向好的基础非常强劲,今年的储蓄增长率首次下跌仅仅是开始,是大规模资金投入股市的开始。储蓄如蓄水,投资如泄洪,从制度上开启储蓄资金自动流入证券市场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股市投资价值的提升是吸引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的根本原因。2001年,上证A股指数的最高点是6

月14日的2 245点,此后四年里,上市公司的股价跌了很多,到2005年6月6日跌至最低点998点。而在股价

下跌的这段时间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却在逐步提高。2001底,我国的上市公司有1 154家,总市值为

435 222亿元。到2005年底,上市公司增至1 377家,总市值则跌至324 302亿元。而同期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

却从2001底的907亿元增至到2005年底2 466亿元(见图4)。上市公司股价下跌,盈利提高,自然使投资价值

大幅提升,给证券投资基金提供了较大的获利空间,进而吸引资金从银行流人股市。

,2001年至2005年间股价下跌和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导致的股市投资价值提升

是2005年6月以来股市上涨的根本原因。国内银行存款是进入股市资金的主要来源,低存款利率是促使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的重要因素,开放式基金是资金流入股市的主要渠道。房地产业的资金转移和国际热钱进人中国不是新一轮牛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最佳答案

.06年我国的宏观以及股票上涨的动因分析:

2006年,我国的货币一再收紧,但是股票市场却一路上扬。股市一改市的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逆周期运行的特征。在2006年,央行连续推出四大收紧性货币:

1.在4月27日,央行宣布,从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当时的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2.在 5月17日,央行发行了1000亿元定向票据;

3.在6月16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央行连续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升0.5%,由原来的7.5%提高到9%。与以往股市对紧缩性的反映不同,股市并没有因央行连续推出收紧性货币而走低,而是每次在收紧性货币推出后,股市都是低开高走,呈现出明显的逆周期运行的特征。

4.在8月18日,央行宣布,从19日起,我国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存款利率由2.25%提高到2.52%,贷款利率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我国的股票市场已经建立16年,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股市均是顺周期运行。从1990年底至1993年初,在大搞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宏观全面放松,股市走出了上升三大浪的形态。此后,由于经济过热,管理层提出了“治理整顿三年”的方针,宏观全面收紧,股市也连续下跌了整整三年。在1996年以后,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宏观不断的放松,股市在放松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波高于一波的大牛市行情。就是因为如此,我国股市呈现出明显的市特征。但是2006年我国股市出现以往少有的

逆周期运行的特征,06年大盘突破1500点后就一直放量上攻,不给空方任何还手的机会.从当时的技术图形看大盘已经突破了下行通道,进入了上行通道.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面:

1、2006年央行连续推出收紧性货币的目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信贷规模,而不是股市。在2006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出现不断攀升的局面。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6%;3月份为29.8%;4月份为29.6%;5月份为30.3%;6月份为3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不断攀升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与此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也不断扩大,仅前三个月,银行就投放了1.26万亿元的贷款,超过了央行全年信贷额度2.5万亿元的一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信贷规模的不断膨胀,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因此连续推出了收紧性的宏观。而股票市场并没有被列入宏观的目标。

2.2006年我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经济周期处于连续上升阶段。2006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实现了10.2%,二季度猛增至11.3%,三季度实现了10.7%,预计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到10.5%以上。我国2006年股市的大牛市行情就是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行情。

3.由于美圆的贬值趋势和人民币升值趋势,导致了中国股市成为国外游资的避险品种,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注意外资的进入是为了保值,不一定直接对股市构成利好,有些是间接对股市构成利好.

4.现在中国的银行利率横比世界其它国家,纵比中国利率历史都不算过高,将来的物价上涨还有很大的空间.从而会使很多公司企业的帐面业绩有所提升.

5.未来几年中国还有很多拉动中国内需的大事发生,如08年的奥运会,2010年的世博会和亚运会,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很多机遇.

6.随着新股恢复发行,给股市带来很多活力,导致大盘指数不断创出新高,从而有利于做多.

7.随着股票指数期货的推出,和现在某些股票的认购和认沽权证的发行,对大盘都有化解风险的能力,所以做多主力不用害怕出不了货,所以直接导致他们积极做多.

8.管理层为了支持股权分置改革,在股市连续推出了利好,比如降低印花税以及在股改的过程中高比列送股。在宏观收紧的背景下,股市的融资不断放松,吸引了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入场,推动了股市行情持续不断的上涨。

9.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束,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的完善,会出现越来越多质地优良的成长性公司.

2006年的历史性转折不仅仅体现在指数的巨幅上涨,更体现在市场本质的根本变化。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非流通股与流通股长期割裂的问题,为解决证券市场存在的其他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所持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称为流通股,而公开发行前股份暂不上市交易,称为非流通股。这种同一上市公司股份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权分置状况,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所独有。

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就是将以前不可以上市

流通的国有股(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不能流通的股票)拿到市场上流通。

以前不叫股权分置改革,以前叫国有股减持,现在重新包装了一下,再次推出。内地沪深两个交易所2.45万亿元市值中,现在可流通的股票市值只有8300亿元,国有股等不可流通的股票市值达1.62万亿元。如果国有股等获得了流通权,沪深两个交易所可流通的股票一下子多出两倍,市场只可能向一个方向前进,那就是下跌。如果再考虑到国有股基本是一元一股获得,而流通股大都是几倍、十几倍的溢价购得,那流通股股东在国有股减持中所蒙受的损失也就很容易看清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