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音乐美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音乐美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来源:保捱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美育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作者:张艺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9期

摘要:音乐美育对创造性人格所产生的影响,即对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影响。音乐美育在实践和意境中锻炼人的个性人格,最终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音乐 美育 情感 创造性 人格

音乐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美育对创造性人格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一些影响。创造性人格就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人的个性特征。蔡元培先生突出地强调美育,认为美育绝对不可忽视:“按我国古时的礼乐二艺,有严肃优美的好处。西洋教育,亦很注重美感的。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在音乐美育活动中,给学生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用他们所擅长和喜欢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学习,有更多的机会来观察、思考、发表和分享,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教师、同学和自己的肯定。这些活动有利于使学生迅速积累起大量的经验和不同的体验。音乐学习不但成为了学生最喜爱的内容之一,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养成对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所以说,音乐美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个性意识倾向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苏珊·朗格指出:“我们所说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

关于“美育”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席勒批判地继续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审美教育题目,他的《美育书简》是世界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席勒提出:“假如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在涵括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重新开辟出一个新的情感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美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在。”由此可见,“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和人的情感领域是密切相关的,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句话更加充分地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很多美学家和教育家都是十分重视美育的情感教育作用。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将情感善的一面和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情感教育是由美育的性质决定的。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每个人都有感情,然而确并非每个人都具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所以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冶。陶冶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冶的作用叫做美育。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艺术美本身所包含的真、善、美因素,不仅可以启迪人的聪明,还可以完善人的道德修养,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音乐美育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创造性人格就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人的个性特征。其中,创造性人格的主要特点及表现是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音乐对于情感有很大的影响,音乐能够影响很多激素的释放量,并且能够促进人体形成和释放内啡肽。它的大量释放可以减少精神紧张和压力。研究人员在使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技术后发现,当受试者听音乐时,大脑参与处理情感的某些部分变得活跃起来。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富有美感,学生在欣赏、演奏这样的作品同时,很自然地会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感。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激发学生去创造发挥的同时、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音乐美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而且还需要培养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力。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好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然而音乐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

一、音乐美育对情感的影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感虽然是无形的、捉摸不定的,但它却无处不在。在情感方面具有良好品质的人,生活也必然会更加富有目的性,更加富有生气。

音乐美育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直接而又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其根源在于它与人的心灵、人的生命和律动保持着高度的“同构”。苏珊·朗格指出:“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的情感活动与音乐的运动状态在心理感受上的有着一致性,时间上且都有着持续性和过程性,在运动状态上又都表现为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弛以及色调的明暗这样一个动力性的过程,当音乐所展示的音响运动过程与人的感情发展过程相吻合时,就会引起心理上的强烈反响,产生情感共振。

学校教育时期正是学生的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情感体验日趋丰富和复杂;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一些比较高级的社会情感,比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逐渐发展。如果能进行音乐美育教育,他们的情感就有可能逐步变得丰富起来,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音乐美育对意志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个人成才的重要智力因素之一。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学生意志发展的潜力。 音乐美育是人类社会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果当一首熟悉的音乐能使学生产生愉快和兴奋的体验时,播放这首音乐就能激发他们集中注意力去倾听和全身心的关注。这种表现就是音乐美育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最初行动,也是一种意志的体现。在音乐美育过程中,无论是欣赏音乐,还是学习做韵律动作,或者学习演奏乐器,都已经成为一种有着明确目的行动。尤其是针对于一些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音乐技能来说,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的精神,就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理想化的学习效果。

三、音乐美育对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影响

个性通常是指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走向和选择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社会进步与时代要求已经把教育的最高目标定位到培养创造性人才,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创新主要是通过思维的操作来实现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假如一个人经常的出现心烦气乱,而且心胸褊狭、眼光短浅,那么日后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大的成就和发展。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欢快、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音乐在电影、戏剧、诗歌、绘画、演讲方面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诱发人们心中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让人们感到自信、乐观和聪慧。这样,我们就可以选择那些优美、深情、而又富有哲理和感召力的音乐作品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在这样美好音乐的熏陶下,心灵将得到净化,人格将得到升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