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卡绘画艺术中用金的审美与象征内涵
[摘要]唐卡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7世纪开始形成至今积淀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之间绘画形式不断得到发展与充实,其魅力依然没有消失,并且正在绽放着异样的光彩,吸引世界艺术的注意。唐卡艺术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大特色就是用金特色,出现了金线勾勒、磨金平涂、金点饰物等技法,在黑底、金底、彩色唐卡中大量使用金色。金成为唐卡艺术的一大特色,金具有高贵,神圣的象征意义,被用到佛菩萨身上增添了唐卡的审美情趣,也营造出宗教氛围。唐卡绘画艺术依附于佛教,而又独具一格,具有一整套绘画语言,是藏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珍宝,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关键词]:金 技法 审美 象征
一、唐卡中金色的表现技法
唐卡的绘画过程工序繁多,时间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一幅好的唐卡是画师用心血铸成的,是宗教热情、毅力以及高度的工艺技巧的反映,它所体现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远在我们一般性的艺术欣赏之上。所以在颜料方面十分考究,唐卡中用金的地方很多,而且藏族画师对金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纯金。
唐卡绘画中金的应用可以说是唐卡的绝技,不论主尊像,还是周围故事画里的人物服饰,大多用金线勾描。建筑、树、石也往往用金线、金点加以装饰。藏族画师非常善于用金,他们经常用赤金铺底,尔后再用黄金描绘花纹,借以增加金色的层次。
藏族画师对金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纯金,并且要亲自加工研磨。先干磨,再逐渐加入胶水进行水磨,呈现出牛奶般的液体状态,色泽饱和(金色的提炼方法见注释
①)。金经过磨制加工后,除可以描出各种丰富的线条、图案纹样外。金本身的成色也可以分为十多种色相。为了增加描金部分的亮度,还要用一种叫做“猫眼石”的石头在施金的部位反复磨擦产生出很多种层次。这些技法在其它画种中是看不到的由于采用分色勾线和分色描金,色线加强了上色晕染后的形体轮廓,金线、金点则光彩夺目,造成整轴画面非常富丽和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风格。所以有些唐卡经千年的烟熏火燎后,画面虽然模糊,但用金绘出来的部分仍是闪闪夺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唐卡绘画作品上涂纯金色和各种装饰品的方法是藏族绘画所具有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它不仅给唐卡作品增色而且提高了画的收藏价值。勾金线对唐卡艺人的功底要求很高,在一平方寸的画面上就绘有2480多笔画,金线主要用于八宝、八瑞相、七政宝、云、叶、花草,在佛陀的衣服上还可以勾画出各种复杂的图案,有龙、凤等。画不同树种树叶形状也不一样,叶子层叠处、叶子背面用花青色绘出背阴部,叶面上用金线勾勒营造出阳光照射的感觉。
二、用金风格溯源——本土金属工艺的影响
世界上有很多艺术中的使用金色,但是能把金色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就是唐卡绘画艺术。藏族人民对金色十分喜欢,除了用金色来装饰绘制佛菩萨之外。也用金色来装饰自己的家居,在藏区基本上信仰佛教的家庭都有供奉佛菩萨的经堂,经堂内的家具都是用金色来装点,显得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仿佛是皇家气派,“经堂”则可称为“金堂”了。这些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深深的宗教信仰,也反映出他们对金色的热爱。金色历来就被看作是皇家的颜色,宗教艺术在绘制用色的时候,为了的衬托寺庙的尊贵以及表示得到大众的认可、王朝的支持,宗教建筑或绘画多用金色来装饰,以表现出金碧辉煌的尊严。
相传藏族地区的第一幅唐卡是在公元7世纪时,吐蕃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的
白度母图像。之后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唐卡在这个时期出现,后来演变成用金粉在画
布上绘画,和藏族的金属工艺有关系。
在松赞干布时期,藏区的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金属冶炼及金属加工进入长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专门设有管理黄金等贵重金属的。藏文古籍记载:“第八代藏王止贡赞普和布德贡甲父子在位时期,茹拉杰和他的儿子拉布果噶当大臣时,以木炭冶炼矿石得到金、银铜、铁等金属。”第三十二代赞普王囊日松赞时,于蔡邦山的金,于格日岩的银1(p148)。到古格时期,已经开始出现铜铸鎏金工艺了,黄金工艺的日渐成熟,也表明了藏族人对黄金的青睐以及对黄金工艺的掌握,能很好地利用黄金来为装饰他们的信仰。
到萨迦时期的时候,金属铸造工艺大规模繁盛起来,用于佛事活动的各类佛器、法器、供器、民间日用生活器皿、装饰用品丰富多彩,其材质以金、银、铜、铁为主,将不同色泽的金属相拼组合,嵌以名贵、色彩绚丽的珊瑚、玛瑙、松石、翡翠、珍珠等珠玉宝石,色彩以黄金色为主调,鎏金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寺庙的佛像、佛塔、金顶、金轮、金盘、经幢、瑞禽、灵兽等许多装饰物,都被镀上金色处理,镀金技术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使用于工艺艺术中。
由于藏族金属工艺的日渐成熟,特别是藏族人民对金色的热爱。他们把金色用于能装饰的很多方面,作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唐卡艺术,他们也用金色来装饰,据记载,在萨迦时期,出现了黑底唐卡,以黑色作底、金色晕染,《龙神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这一时期还出现的红唐卡、蓝唐卡、彩色唐卡都大量使用金来描绘的技法。可以这么说,金的使用是伴随着藏区金属工艺的成熟相伴而出现的绘画技法,在本民族金属工艺特别是黄金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十分高超的技艺,被大量用于唐卡绘画中,反映出高度的工艺性和艺术性。
1、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版,148页
三、金色的审美意义
1、 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色彩观念,直接影响到受该文化影响的艺术。色彩自身就具有装饰意义,是指色彩不仅自身具有装饰效果,装饰整个画面达到美感,而且色彩能装饰人们的心理,有人说色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是人们赋予了色彩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心理,左右人们的情绪。所以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是色彩在装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心情。藏传佛教绘画中的色彩不仅具有鲜明的画面风格,在装饰画面的同时也装饰着人们信仰的世界。
色彩是构成唐卡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藏族画师对颜料的讲究就可以看出色彩的重要性。藏传佛教唐卡绘画中的色彩更为重要的功能是装饰理想中的佛国彼岸世界,金色具有极醒目的作用和炫感。金色具有金光灿灿的效果,在画面形成光泽,在太阳或灯光的照耀下,画面熠熠生辉,仿佛是理想中的天国景象。佛祖在金光的照耀下,若隐若现,使得整个画面也具有了生命。
金色是接近太阳的颜色,而太阳是接近佛国的地方,所以用金色来装饰佛国的光辉是合适的。在很多唐卡绘画作品中,画师用金色来勾勒佛菩萨的衣纹及用金色来描绘衣服上的装饰图案,色泽明亮的金色被描绘在底色上一来可以作为装饰线条或图案,二来也可以作为表示画面的明暗效果,金色具有光泽,可以增加画面的光线效果,使得画面更加富有生气。藏族画师也用金色来勾勒背景中的很多装饰物,树叶、花朵、山石、建筑、法器、动物等,在这些地方用金色来描绘,让整个画面丰富多彩,也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用金色作为底色的唐卡,其画面金光灿灿,用金色来表现画面的佛菩萨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使人们的心中理想的世界得到了装饰。也体现出了人们将佛国世界,装饰成金色的美好
愿望。
唐卡绘画中用金色来装饰,画师能巧妙地运用金色来营造出佛国的氛围,更显出佛国的庄严华贵,以及佛界思想犹如金色的光芒普照大地。所以金色是藏传佛教的理想的装饰颜色,也是人们理想的佛界颜色。
2、 统一画面
金色具有一个奇妙的特性,就是在各种颜色配置不协调的情况下,使用了金色就会使它们立刻和谐起来,并产生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唐卡绘画主要用矿物质颜料磨制的颜色直接绘制,色彩艳丽饱和,对比强烈。金色具有金属的冷色泽感及重量感,也具有光的热烈跳动感。一明一暗,一静一动的色彩属性,使得金色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金光闪闪的效果,但又给人以宁静的美感。所以在唐卡绘画中,使用金色,不仅装饰了整个画面,它的色彩属性有着调谐整个画面的作用,让色彩鲜艳明亮的画面统一宁静,金碧辉煌又不失去庄严。
在色彩学上,金色和其他各种颜色都能很好地互补和谐。和不同的颜色在一起都具有和谐的美学效果。在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中,经常见到的黑底唐卡。画师在黑色的画布上,用金色的线条进行勾勒描绘,画布的黑色和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金色的光闪,两者相辅相成,使画面统一和谐。彩色唐卡中,画面十分浓烈艳丽,浓度十分饱和的原色在一幅画中同时出现,有时会显得单调,甚至有时这些颜色会显得抢眼,抢去了主体的视线。用金色能很好地平衡这种关系,金色比其他颜色更胜一筹,但和其他颜色搭配的时候,两种色相相互对比和互补,原本很抢眼的颜色也变得柔和了。从而使整个画面也显得宁静和谐起来。
3、 金色体现出了物体的明暗及质感
唐卡绘画艺术,不象西方的绘画注重透视、光影、体积的画面空间表现,而是采用东方美学的审美观念来描绘,画面中没有明确的明暗、虚实关系。藏族画师在画面中用金色这种高纯度的原色来表现明暗,虚实,最富盛名的就是形成于十七世纪的热贡艺术,该流派以工笔重彩的佛教绘画著称,善于用金、银等金属色,发展到后期,追求表面的华贵,金碧辉煌,色彩厚重艳丽厚重,特别是讲究用金技巧,出现了多种施金方法,能通过晕染来表现不同的色阶变化。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从而也体现出画面的明暗效果,使得主体更加突出,跃然画面,栩栩如生。
藏族画师也经常用金线来装饰诸佛、菩萨、度母、等人物的衣纹及装饰物,以及环境中的山石、花草、建筑物、动物等,特别是表现在服装上的金线,勾勒十分精细,金线在画面中的运用,装饰了它所依附的物体,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同时这些金线实际上是画师用来处理画面明暗关系的。金色的色相比较饱和,且具有光泽,使得画面金光灿灿,在光线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金碧辉煌。即使在光线不充分的地方,依然可以具有醒目的光泽,让画面生动不少。
藏传佛教唐卡绘画使用金色还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在中国古代有人提出过此类的观点,南齐时代的谢赫著有《古画品录》,其中谈到绘画有六要,其中一要为随类赋彩,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用颜色来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藏族唐卡绘画作品中,经常会用到金色来表现具有金属属性的事物,常见的有佛菩萨手持的法器、金刚杵,金色的,佛祖的袈裟,装饰的珠宝、宝顶等,这些都具有金属的质感,要用金色来才能表现出来。金色因为是真金,具有颜色写实的功能,它能把其他颜色不能表现出来的质地感表现出来,金色可刚可柔,能表现锋利的刀锋,也能表现柔然的衣服纹理,及动物的毛发。金色可真是能文能武,使得画面得到平衡的艺术效果。
四、金色具有象征意味
阿恩海姆说过:“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2(p633)”宗教艺术这更多地利用象征,以象征来表征和浓缩神的观念。“象征”一词在希腊文中指物质器(如木板、陶器等)分成两半,朋友双方各执一半,再次见面时合为一快,是表示友善的信物,后来则引申为某个观念或事物的代表。黑格尔在论象征时说,象征一方面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可暗示某种思想内容的符号,另外一方面它又能暗示普遍性的意义3(p11)。
在佛教艺术中,菩提树是佛教的圣树,象征着觉悟,代表成道,有时以七株菩提树代表已入涅磐的过去七佛。车轮或者大圈象征佛陀教义的法力无边,白象则是佛陀的象征。《妙花莲花经》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高雅。在佛教中这些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宗教思想变得更为简括、凝练,便于被信徒接受。
金色用于佛教艺术中,具有了特定的象征性。在绘制一幅唐卡时,色彩的运用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宗教色彩不同于普通的色彩,宗教色彩不仅表现了普通的情感,同时也表达的是宗教情感,所以金色也具有象征功能。
1、金色是财富的象征
金色是黄金的颜色,在世界上很多个国家都被看作是财富的象征。在藏传佛教绘画中,金色多用真金磨制而成,它就是黄金的代表,是财富的象征。在广阔的雪域高原,藏民族是一个游牧的民族,一直以来居无定所。和内地的房屋比较起来,他们似乎更喜欢便于携带的贵重金属,自然也喜欢黄金。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黄金成为了他们财富的象征之一。现在藏族人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这一点,在重大节日的时候,藏族人都喜欢把自己装扮的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33页
3
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页
十分隆重,全身佩戴名贵的装饰品,珍珠、玛瑙、黄金等。他们把这些东西代代相传,作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藏族画师多用真金来绘画,藏族人民把作为财富象征的金子用来敬献给佛菩萨,这说明了在他们看来比财富更重要的是信仰。从藏族人的这种行为上,看到了这样一种观念“金钱是一种财富,信仰却是人世间最大的财富。”
2、金色影射着佛学思想的光辉
任何一种宗教艺术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现深奥的宗教义理,使大众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藏传佛教密宗唐卡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象征性。
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用赤铁矿粉涂抹或撒在人的尸体上的意识。他们相信在这种仪式中,红色是血液的象征,把红色还给死者,就等于把鲜血还给死者。红色崇拜其实是原始人血液崇拜的文化意识的折射。云南沧源崖壁画、广西花山岩画中都采用红色颜料,这些都是有意而选择的。因为红色在这里不仅仅是颜色,而且还是某种具有生命意识的象征。史前人们有崇拜黑色的习俗,《诗经·商颂·玄鸟》载: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因羽毛为黑色,而名玄鸟。所以商朝有尚黑之风,皆因为黑色象征了其部族的图腾玄鸟的颜色4。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色彩观,这些色彩与自己的部族或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一个民族会无缘无故喜欢上一种颜色。生活在广阔的雪域高原的藏族人,依傍世界最高山峰居住,是居住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的人群,对太阳自然有着特殊的感情。金色象征着太阳的光芒,被表现在唐卡绘画中,影射出了佛学的思想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普照着大地,带给人们无限的光明和能量,人们也在佛的恩泽的庇护下生活,就像生活在太阳的光芒中。
4王悦勤:《中国史前“尚黑”观念源流试论》,《民族艺术》1996
年第三期
唐卡绘画的构图,多采用主尊居中,四周围绕的布局,主尊背后多绘有光环,在光环内有无数的线条来表现光芒。主尊在这里象征着太阳,而金线则代表着太阳发出的光,金线从主尊四周发散出去,代表着佛界的思想就像太阳的光芒一样洒向四方,普渡众生。
在一幅画面中用金的地方很多,但金色不能占据主色的位置,只是用金线去勾勒点缀一下,这就好像说佛教诲世人修得的最高境界在于点悟而不能说教太多,最主要的还是要靠个人的悟性和修行。唐卡绘画中的颜色多为纯色,十分鲜艳明亮,对比也很强烈,在一幅画面上却能给人以和谐宁静的效果,这些色彩就好像是世间的不同的各种文化,能在地球的大家园中和谐共处,金色虽然色泽明亮,但在一幅唐卡中,能和任何颜色和谐相生,显现出不同的效果,象征着金色具有和谐的佛学大同世界的思想,并且散发着自己的光辉。
藏传唐卡绘画中的金色,不仅是装饰,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这大概就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的特魅力,它给人以美感,又启迪着人美好的愿望的心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结 语:
正因为唐卡绘制中大量使用金色,金色成为了唐卡艺术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符号。用金色绘制佛菩萨具有宝相庄严,绘画中充满了佛国思想。表现了佛界思想向金色的光芒照耀大地,万事万物都庇荫在佛的恩惠保护里面,和谐的生长。金色在很多时候被看作是太阳的光芒,用金技艺,不仅使佛像神、气、韵俱足,而且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独特的表现手法,熟练的绘画技巧,促成了唐卡艺术独特的美感力量,形成藏画中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范。并且,所完成的唐卡作品,都须经发菩提心的仪轨,进行加持仪轨和开光仪轨,使唐卡具有很强的加持力。
参考文献:
[1]蒋述卓著《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3]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杰克·特里锡德著《象征之旅 符号及其意义》,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5]徐湘霖著《净域奇葩——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版
[6]王悦勤:《中国史前“尚黑”观念源流试论》,《民族艺术》1996年第三期
注释:
①金色的提炼方法:把精炼的黄金碾成纸一样薄的金片,把金片切成像丝一样的金丝。然后把一些碾好的石粉和玻璃粉与切好的金丝回合,把这种混合物用一块圆石研磨,并往其中一点一点地加水,直到玻璃石粉与金粉的混合物均匀地调和成如同稀泥样的稠液时为止。然后再用水把混合液中的石粉和玻璃粉冲刷出来,只剩下含有金粉的济液。这此被流水冲掉了氧化物的金粉就是“冷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