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心理学》;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院/系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题号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
二
三
四
总分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过程核心成分的是( )。A.记忆 B.知觉 C.表象 D.思维
2.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记忆 B.想象 C.思维 D.概括
3.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个体运用实物模型、图片、语言等促使认知活动进展的阶段是( )。A.动作定向阶段
B.物质或物质化的动作阶段C.外部言语动作阶段D.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4.IQ的平均值为100,标准差是16。一个人的IQ是116,表示他的智力比总体中多少人要高?( ) A.50%B.68%C.84%D.95%
5.下列关于能力发展与知识获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慢
B.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快C.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快D.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慢【考点】能力和知识的区别。
6.研究发现,母亲怀孕期问发生下述事件会提高其所生育的孩子将来患精神症的可能性:( )。
A.母亲在怀孕第4-6个月期间患流行性感冒B.母亲在怀孕第4-6个月期间面临高度焦虑C.母亲在怀孕第4-6个月期间大量饮酒D.母亲在怀孕第4-6个月期间吸毒
7.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个案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8.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9.个体在对客观事物认知活动所得成就评价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热情
10.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 A.智慧 B.真诚 C.热情 D.幽默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
1.根据幻想的社会价值和有无实现的可能,把幻想分为( )。A.灵感 B.理想
C.空想 D.梦想
2.不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派有( )。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精神分析学派D.行为主义
3.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 )。 A.社会视角 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C.观察位置 D.时间因素
4.下列选项中,有关描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的有( )。A.情绪一般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B.情绪和情感均具有稳定性C.情绪与情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D.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情感是情绪的基本形式5.按功能可以将神经元分为( )。A.内导神经元B.外导神经元C.中间神经元D.内-外神经元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主要应抓好哪些心理环节?为什么?3.简述感觉的相互作用。4.简述技能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评卷人
得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什么是动机和学习动机?它们在人的实践活动和学习活动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2.感觉和知觉是怎样产生的?它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心理学》考试试卷(A卷)
【参】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D
【答案解析】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其中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2.B
【答案解析】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A项,记忆是指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C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D项,概括是在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在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3.B
【答案解析】物质或物质化的动作是指个体运用实物模型、图片、言语、示意图等进行的活动。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使学生通过外部物质或物质化的动作来促进其认知活动,既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又保证形成新的智力活动方式。4.C5.B
【答案解析】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能力发展和知识获得不同步,知识获得快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知识获得要晚。6.B7.B
【答案解析】个案法是对被试各个方面及其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了解,搜集有关信息,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真正原因的研究方法。A项,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C项,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的研究方法。D项,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记录,经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8.B
【答案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9.B
【答案解析】A项,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和标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意图及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C项,美感是个体根据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的主观感受和获得理解的精神愉悦的体验。D项,热情是个体对人、事、物等肯定、强烈、稳固而深厚的情感体验。10.B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1.BC
【答案解析】幻想可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三种形式。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活动过程出现的认知飞跃的一种心理状态。2.CD
【答案解析】构造主义强调研究意识的构成成分,机能主义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和功能。C项,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D项,行为主义则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3.ABCD4.AC
【答案解析】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5.ABC
【答案解析】神经元按功能可以将分为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其中,内导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外导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腺体,支配效应器的活动;中间神经元介于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皮亚杰又将这一阶段细分为六阶段。
①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新生儿已具有了很多先天的无条件反射能力,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新生儿就是依靠这些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反射能力构成儿童智力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②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4个月)。
从第二个月起,婴儿表现出初级循环反应。循环是某些动作或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现的现象。在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中,婴儿不自觉地产生一些重复性动作,可以将过去那些分离的反射行为整合在一起。③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
在这一阶段里,婴儿对超出自己身体之外的行为结果发生兴趣。如他们把球扔开,看球滚动,他们对这个动作结果产生兴趣,为了再看到这个结果,他们还会重复这个扔球的动作。这时,婴儿对自身动作及动作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已经有了最初的了解。④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个月)。
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可以协调两个或更多的二级循环反应,并在这些反应之间形成更为有效的联系,婴儿的动作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婴儿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会继续寻找。
⑤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
在这一阶段中,婴儿试图寻找一种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新方法,以实现目标。这时婴儿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个动作,而是根据问题的情境,对每次动作加以改变,试图发现问题解决的新途径。
⑥表象思维开始阶段(19~24个月)
在这一阶段中,婴儿具有了心理表征能力,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外在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活动的内化。(2)前运算思维阶段。
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这一阶段里,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儿童在该阶段里,智力发展上最大的收获是达到了思维上的守恒性。(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
皮亚杰认为,在经过前述这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后,儿童的智力基本达到了成熟。2.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社会通过包括和教育在内的各种渠道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品德的培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态度定势与心理准备
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从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及接受的质量。所以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授给学生时要考虑态度定势的影响,包括对老师和对教育内容的态度定势。努力培养良好的态度定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是一种主动要求得到维护与实现的道德需要,即观念的动机。道德信念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他人,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自己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形成的。(3)道德感和“良心”的培养
道德感是和一定的道德观念密切关联并由它激起的情绪体验。良心是人对自己行为所进行的反省或情绪上的评定。道德感或良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一种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的力量。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注意道德感的培养。(4)抗诱惑力和道德意志力的培养
抗诱惑是指个人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社会所禁止而能得到酬偿的行为。一个人有了道德认识是否能引向行动,或者甚至有了道德信念和道德感能否坚持按这种方向行动,还取决于他能否抵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使道德动机在内心冲突中战胜其他非道德的动机、需要,即需要道德意志力的克服,所以提高学生抗诱惑的能力和道德意志力是很重要的。
(5)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行为,它总是由一定的是非善恶观念来支配的。道德行为技能和习惯的养成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鼓励学生的道德行为并给予强化。3.(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对一种感受器的刺激有时间和空间两种模式。刺激的空间模式是指刺激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刺激的时间模式是指刺激先后作用于一种感受器的同一部位。由于对感受器的时空刺激模式不同而导致感受性变化的现象,称为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适应和对比是这类现象的突出事例。①感觉的适应
a.感觉的适应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b.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这在视觉的适应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c.各种感觉的适应速度和程度是不同的。触觉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且速度快。视觉的适应比较慢,(对暗适应需几十分钟)但也有高度的适应性。听觉和冷觉是难以适应的,而痛觉则根本不能适应或很难适应,因为痛觉是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如果痛觉能够适应,就会危及有机体的生存。②感觉的对比
a.感觉的对比是指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b.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
c.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甜糖后接着吃柑橘,觉得柑橘很酸;凝视红色物体后,再看白色物体就显得带青绿色等等。(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大致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4.技能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技能与知识的区别
①技能与知识属于不同的经验范畴。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及内在关系的反映,是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经验的总结与概括。个体通过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客观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知与不知或知多知少的问题,属于个体的认知经验范畴。技能是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的掌握解决的是完成活动任务要求的动作会与不会以及熟练与不熟练等问题。
②知识和技能都是巩固了的概括化系统,但概括水平不同。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及内在关系的抽象与概括。技能则是对活动方式或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③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掌握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获得要比技能的掌握快得多,而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则要比知识获得慢。(2)技能与知识的联系
①知识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并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熟练程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则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
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但是,学习者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之中,经过练习环节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2)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观点:①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②认为只有研究病人心理障碍的原因后才能治好病人,并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的病根。③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评价:①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动机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有些概念,如潜意识、自我等也都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的主流之中。②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他们的早期理论具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这一点遭到了广泛的批评。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1.(1)动机和学习动机的定义参见本章复习笔记。(2)动机和学习动机在人的实践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①动机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a.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动机激活力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b.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动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c.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机的维持作用是由个体的活动与他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来决定的。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人们在成功的机会很小时,也会坚持某种行为,这时人的长远信念起决定作用。②学习动机在人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a.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动机促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影响着作出何种选择。b.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情的多少。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越高。
c.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研究表明,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难坚持完成。
d.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动机影响着加工何种信息以及怎样加工信息。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在获取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该类学生在必要时更易于通过其他的多种途径来促进对某一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力求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机械的水平上进行。
e.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的自豪感(自我强化)越强,而获得不良成绩时的受挫感或厌恶感越强。学生希望被同辈群体接纳和尊重的动机越强,则属于某一群体会使他们感到欣慰,而被排斥于某一群体之外则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简言之,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因某种结果得到强化而趋向它,因某种结果受到惩罚而避开它。
f.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上述各种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2.(1)①感觉
a.感觉(sensation)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感觉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近端刺激,即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如视网膜象),传递一种感觉信息;接着便引起神经系统和脑内的生理活动,即信息加工活动;最后产生感觉体验。②知觉
a.知觉(perception)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b.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2)感觉和知觉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①感觉对人们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a.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能够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从而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b.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具体些说,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相反,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c.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②知觉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知觉可以使人了解自己真实的周围事物。由于感觉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心理现象,具有普遍性,因此个体之间差异较小。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不仅与分析器的活动有关,而且极大地依赖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于人与人之间知识经验不同,因此,每个人在进行知觉活动时,总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