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毒与亚病毒
一、名词解释
1、病毒
9、溶源性 13、溶源菌
6、朊病毒
4、类病毒
8、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
11、温和噬菌体 12、烈性噬菌体 14、裂解性周15、一步生长曲 期 线
3、亚病毒
7、噬菌斑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全的病原体。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业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指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
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溶源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菌。
裂解性周期: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二、填空题
1、烈性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 、 、 、 和 等五个阶段。
吸附 侵入 增殖 成熟 裂解
2、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即 或 ;植物病毒多为 病毒;噬菌体多为 病毒。
DNA RNA RNA DNA
3、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 、 和 等。
噬细菌体 噬放线菌体 噬蓝细菌体
4、病毒粒的基本成分中,其衣壳为 ,核心为 ,两者共同组成 ;有些复杂的病毒外还被 覆盖着。 蛋白质 核酸 核衣壳 包膜
5、病毒粒的对称有 、 。
螺旋对称 二十四面体对称
6、T4噬菌体头部的对称为 ,尾部的对称为 ,因此是一种 结构。
二十四面体对称 螺旋对称 复合对称
7.菌体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称为 ;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 ;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 。 噬菌斑 空斑 枯斑
8、T4噬菌体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头部 颈部 尾部
9、T4噬菌体的尾部由 、 、 、 和 五部分组成。
尾鞘 尾管 基板 刺突 尾丝
10、烈性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分为 、 和 三个时期。
潜伏期 裂解期 平稳期
11、温和噬菌体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即 、 和 。
游离态 整合态 营养态
12、一步生长曲线在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的生长规律时,将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分成3个时期,分别是 、 和 。一步生长曲线可反映每种噬菌体的三个重要特征参数,分别是 、 和 。
潜伏期 裂解期 平稳期 潜伏期的长短 裂解期的长短 裂解量的大小
13、螺旋对称的代表为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为 ,复合对称的代表为 。
烟草花叶病毒 腺病毒 T偶数噬菌体
14、目前已知的最小可传染治病因子是 ,只在植物体中发现;拟病毒又称为 ,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称为 。
类病毒 类类病毒或壳内类病毒 辅助病毒
15、病毒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为 和 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核酸 蛋白质
16、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 所构成。
衣壳粒
17、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毒为一种类病毒,其核酸为 。
裸露的环状ssRNA
18.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于水解细胞膜的 和水解细胞壁的 等的作用,促进了细胞的裂解。
脂肪酶 溶菌酶
19.一步生长曲线的潜伏期是指噬菌体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它可分为 和 。
隐晦期 胞内累积期
20.病毒是一类无 结构,能通过 ,严格寄生于 的超显微生物。
细胞 细菌滤器 活细胞
三、判断题
1、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同时含有DNA和RNA。 ( 错 ) 2、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 ( 错 ) 3、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进入宿主细胞。 ( 错 ) 4、朊病毒是只含有传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 对 ) 5、病毒一般对抗生素敏感,对干扰素不敏感。 ( 错 ) 6、病毒没有产酶体系,但是有能量合成系统。 ( 错 ) 7、在离体条件下,病毒能以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保持侵染性。 ( 对 ) 8、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暂时没有侵染性。 ( 对 ) 9、疯牛病的病原体为一种朊病毒 ( 对 ) 10、类病毒和拟病毒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基因组具的侵染性,( 对 )
而后者则不具的侵染性。 四、选择题
1. 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为 C 。 A.毛霉 B.大肠杆菌 C.烟草花叶病毒 D.草履虫 2. 多数病毒的直径为 D 。 A.小于20 nm B.20~200 µm C.大于200 µm D.20~200 nm 3. E.coli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 C 。
A.球形 B.杆形
4. 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 D 。 A.芽孢杆菌 B.痢疾杆菌
C.蝌蚪形 C.结核杆菌
D.丝状
D.痢疾杆菌噬菌
体
5. 下列不属于病毒的特点的是 B 。 A. 每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B.具有产能酶系
C. 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虚竹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D. 没有细胞构造
6. 病毒衣壳的组成成分是 C 。 A.核酸 B.多糖 C.蛋白质 D.脂类
7. 病毒对下列哪种因素不敏感 B 。 A.干扰素 B.抗生素 C.紫外线 D.高温 8. 烟草花叶病毒的基因组为 C 。 A.ssDNA B.dsDNA C.ssRNA D.dsRNA 9. E.coli T4噬菌体的 D 。 A. 头部和尾部均为螺旋对称 B.头部和尾部均为二十面体对称 C. 头部为螺旋对称,尾部为二十面体对称 D. 头部为二十面体对称,尾部为螺旋对称 10. 噬菌体为下列哪一种病毒类型 C 。 A.动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原核生物病毒 D.昆虫病毒 11. 与寄主细胞同步复制的噬菌体为 B 。 A.烈性噬菌体 B.温和噬菌体 C.溶源菌 D.类病毒 12. 朊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 D 。 A. DNA B. RNA C. DNA和RNA D. 蛋白质 13. 类病毒目前发现仅存在于 B 中。 A. 动物 B. 植物 C. 微生物 D. 昆虫 14. 下列不属于亚病毒的为 A 。 A. 噬菌体 B. 类病毒 C. 拟病毒 D. 朊病毒 15. 拟病毒为 B 。 A.具有侵染性的RNA分子(类病毒) B. 不具侵染性的RNA分子 C. 具有侵染性的DNA分子 C. 不具侵染性的DNA分子 16. 下列病毒的基因组为RNA的是 A 。 A. 烟草花叶病B. 腺病毒 C. T4噬菌体 D. 单纯孢疹病毒 毒
17. 下列病毒的基因组为DNA的是 B 。 A. 烟草花叶病B. 腺病毒 C. 人类免疫缺陷病D. 类病毒 毒 毒
18. 下列病毒的基本成分不含蛋白质的是 D 。 A. 烟草花叶病B. 腺病毒 C. 朊病毒 D. 类病毒 毒
19. 下列病毒的基本成分不含核酸(RNA和DNA)的是 C 。 A. 烟草花叶病B. 腺病毒 C. 朊病毒 D. 类病毒 毒
20. 下列病毒不属于真病毒的是 D 。 A. 烟草花叶病B. 腺病毒 C. 人类免疫缺陷病D. 类病毒 毒 毒
五、简答题
1. 试说明病毒的典型构造。
螺旋对称的代表为烟草花叶病毒,一种植物病毒,核心是由ssRNA构成 二十面体对称的代表为腺病毒,一种动物病毒,核心是由线状环状dsDNA构成 复合对称的代表为T偶数噬菌体
2. 简述病毒的特点
1.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4.既无产能酶素,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素,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 5.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繁殖
6.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可长期保持侵染物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8.有些病毒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诱发潜伏性感染 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功能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DNA或RNA+蛋白质) 功能:核酸具有遗传信息的载体和传递体的作用 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保护核酸 4. 什么是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周期。
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为裂解性周期。分为:吸附 侵入 增殖 成熟 裂解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5个阶段上述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5. 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各期特点:潜伏期:指噬菌体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释放前的一段时间;裂解期:在潜伏期后的一段时间,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平稳期:指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6. 什么是溶源菌?有何特点?如何检出溶源菌? 溶源菌是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溶源菌是一类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迅速裂解的
宿主细胞。
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指示菌相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一个平板,经培养后溶源菌就一一长成菌落。由于溶源菌在细胞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引发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菌落周围的指示菌菌苔,于是就形成一个个有溶源菌的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围着的 这种独特噬菌斑。
7. 试述朊病毒与真病毒的主要区别。 1.呈淀粉样颗粒状 2.无免疫原性 3.无核酸成分
4.有宿主内的基因编码
5.抗逆性强,能耐紫外线辐射,杀菌剂(甲醛)和高温(经120度到130度处理4小时后仍具感染性)
8. 什么是效价?其测定方法有几种?试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的原理和步骤。
1.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2.测定方法:液体稀释法,玻片快速测定法,单层平层法,双层平板法
3.原理:噬菌体侵染敏感主细胞后,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通过琼脂再扩散到周围的细胞中,继续侵染引起更多细胞裂解,从而在平板上形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透亮无菌近圆形的斑,称为噬菌斑,它是噬菌体存在的一种特性标志,由此检出噬菌体的存在 4.步骤:
1.预先分别配置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2.先用底层培养
10. 某微生物发酵厂的发酵液和发酵状态出现疑似感染有噬菌体的异常现象,试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验证。 1. 用发酵的纯菌做两组平板
2. 一组加入适度浓度的发酵液,一组加入同样浓度的新鲜培基或未感染噬菌体的发酵液
3. 培养,出现白班,则有噬菌体
11. 现有一谷氨酸菌发酵液,怀疑为烈性噬菌体感染,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并计算该发酵液中噬菌体的效价。
12、试述利用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的主要步骤及其优点。
17、试设计一个简要方案,说明如何从土壤中获得某种细菌(以M菌命名该菌)的病毒(即M菌的噬菌体)。(注意不是分离细菌,而是分离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