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9期
兴晋专论
山西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当前改革重点的战略分析
阴
山西国有企业改革从过去的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到今天的起“决定性作用”,经历了风风雨雨,改革其实就是自我。山西国企改革目前处在一个继续
例深化的路口当中,各种不同观点和争论持续升温,规模、效率、监管、挤出效如,在当前国有企业的数量、
启动改革的呼声不应等问题上还形成了尖锐的交锋,
绝于耳,而山西国有企业的改革恰恰是问题导向的结必须持续推进方能见到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改革成效。
一、山西国有企业发展历程
(一)冲破藩篱: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改革
(1979年~1984年)1、放权让利。1978年12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管理权力过度集中,为了让地方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决定大胆放权。1979年
对山西钢铁山西省为了搞活传统下的国营企业,
同年8月,山公司先行先试,大胆尝试利润留成制度,
晋华纺织厂、太原市的电西针织厂、中药厂、机械厂、解铜厂、临汾市的造纸厂在内的66家企业紧跟着下放了经营自主权,点醒了企业的盈亏意识和发展意
识。到1980年底,山西省对全省的国营工业企业经营
让国企管理权的下放和利润留成制度已经全面铺开,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此期间山西省的国企改但仍在原有革,虽然扩大了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的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所有权、隶属关系和财政制度。
(1984年~1992年)2、承包制。1984年,山西省颁布了《以增强山西企业活力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实施方案》,并以承包经济责任制在山西国营
自负盈亏,利润大工业企业广泛推行,实行核算、包干,以承包经营责任制形式与建立一种新型的
李颖
政商关系,极大激发了国企奋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动性、能动性。这一阶段,山西已经逐步开始了股份制的
只是在试点做法,但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承包模式,“南巡讲话”之不改变所有权的基础上给企业松了绑。
后,全国约十分之一的重点工程集中在山西,山西的工
业发展到了迅速增长阶段。1990年山西实现了GDP的增长翻番,比十年前增长了1.15倍。但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也陷入发展的僵局,
山西国企改革由计划经济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此进入了第二阶段。
(二)沿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逐步明确(1993年~2002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产权明晰、权责
同年,山西六届三对等、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次全会的召开,决定全面推广劳动、
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试行员工持股
制,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进行区域性的尝试。1995年,
向山西省对国有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改革由“点”“大锅饭”,不仅提高了职“面”整体推进,打破了国企的
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增强了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1992年至1997年这五年期间,随着山西省国有
山西国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90.03亿元,实现利税72.55亿
元,五年期间增长了49.9%。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
省开始全机,煤炭市场低迷,山西经济走低,面部署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案,准备打一场翻身
仗。2003年底和2004年初,山西省先后出台《山西省行业结构了《关于实施行业结构调整的意见》
等文件,调整方案》和《山西省行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
从资源优势转向山西产业结构进入全新的调整阶段,
9
兴晋专论
经济优势。
2019年第9期
年~至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山西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以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促进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山西经济发展到了发展动力深度转换、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新阶段。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山西骆惠宁指出,山西国企国资改革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历
将股权作为改革史关口,不能再错过改革的最佳时期,
建立符合市场需要的突破口,破除旧机制和旧思想、
的现代企业制度,把山西国企改革转型发展作为决定山西转型的关键一招。2017年,国企国资改革作为山《国企国资改革的指导意西的重头戏,从顶层设计的
“1+N”再到见》,到创立了国企国资改革制度体系,
“21项重点工作”,全面发力、重点突破、攻坚克难。2018年山西全年退出产能2330万吨煤炭,关闭矿井36座,遍布山西八座城市,省属煤企带头减产量去产
有力推动了生产要素向能,产能过剩得到有效控制,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截至2018年10月底,山西省属国企累计实现利润201亿元,同比增长14.4%;上缴利
税707亿元,同比增长15.8%,非煤产业实现增加值
占比43.4%,4亿元,同比增长17.4%。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376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利润同比分别为
新兴产业20.2%和107.1%,新能源发展占比不断加大,牵引效应不断增强,非煤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不断提
高,经济指标创六年新高。一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步伐加快。2019年3月15日,中国实业与山西国投发起设立规模为500亿元的
发展上市公司、山西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将国企混改、通过资源整产业并购、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投资重点,
合与资本运作,促进山西国有企业转型发展。如,晋煤集团牵头成立了山西燃气集团,启动全省燃气产业重组,阳煤集团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一批项目效能达标,使现代煤化工占比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60%。同时,山西还推进转型发展项目的建设激活存量
如,美资产,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经济驱动的内生力,
国新能源汽车与山西能投集团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添增新引擎。为山西转型注入新动能、
二是推进新产业、新动能转型项目建设。2017
年-2018年期间,山西加大了对大型新动能项目的建
占山西省属国企设,完成了371亿元项目转型投资,
2、国企改制与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阶段(2003
年~2008年)。2006年,山西省颁布了《山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开始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针对国有企业的多头管理、出资人缺位、责任不落实、决策轻率等机制遗留的老问题,以产权加大了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监督管理,改革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2005年,中国信达资产管
阳泉煤业、山西焦煤、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与大同煤业、
涉及债转晋城煤业、汾西矿业等签订了债转股协议,股金额447亿元,省国资委持有六户煤炭企业股本上
为了改变升到272亿元,其中五户是绝对控股。同时,“一股独大”状况,积极推动山西对外投资贸易有限公
山煤司国有股的减持,2006年,大同煤业、潞安环能、
阳煤化工等股票A股成功上市,国有国际、国新能源、实现了股权结股权比重逐步降低,相对控股或参股,构多元化,现代化企业制度框架初步构建起来。2008年9月,《山西省关于加快推进煤
的出台,标志着煤矿整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合重组大幕正式拉开。数以千计的私人煤矿被兼并重
省级层面推组。为达到提升效益和增加收益的目的,
进同煤集团重组漳泽电力,山西焦煤重组山西焦化,阳煤重组三维,潞安重组天脊等八户资产公司之间的
着眼未来。另外,重组,进行相互风险控制,立足当前,还推进实施了中国重汽集团重组大同齿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重组省医药集团等多个大型集团公司的重
让组,还对煤焦公路运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晋能、焦煤的上千个煤检站点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这解决了计划经济也是山西一轮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
厘清了所有者、经营者、转轨带来的结构性矛盾,
监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根据国家要求,2008年山西省440户省属企业完成了主辅分离,分流和安置职工22万人,310所中小学校移交
当地,为企业减轻负担。2010年山西省国资委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实施了年度任期与经营业绩的考核,
本着责、权、利、效相一将评估结果与收入分配挂钩,
交叉任职”领导体致的原则。同时,实行“双向进入、以建设制,实行有效约束与制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董事会为重点,更好地推进国有企业规范运作,
整体效益。
(2013(三)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促进国企转型发展
10
2019年第9期
兴晋专论
总投资53%,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2%、40.6%,山西国企加快了新旧动能的转换。如,潞安180煤制油、太钢T800碳纤维、晋能光伏电池和阳煤乙二醇等一批转型项目强势推进,潞安、太钢、汾酒等一些国企转型发展势如破
煤炭作为竹。省属煤企用煤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山原料只占到14%,由“黑”向“绿”延伸的步伐加快,
“绿”升级发展之路。西国企正在走上“减”“优”
三是企业混改分类推进,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以改促转,是山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方式的一场,经过两年时间混改的汾酒集团引进战略投资、通过股权激励取得了可喜可贺的骄人成绩。通过混改项目召开推介大会,国有企业向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
账面净值达340亿元。员工持推出108个混改项目,
探索契约化管理,引进职业经理人,股试点积极推进,
释大力开展经理层市场化选聘机制,激发活力,放改革红利。
四是深化国资监管改革,提高服务效率。省国资
深化“放、管、服、效”改委作为大部制改革的第一家,
让国企既充革,优化机构设置,以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满活力,又管严管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18年山西国资委制定了投资风险监督管理办法和投资项目负
目的就面清单,建立实时监管和联动协同监管机制,
是为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让国企决策投资更科学。
二、山西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效与经验总结山西国企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归纳起来是一条以转轨的过程,几十年的奋战,
产权改革为导向的发展之路。
第一,根据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形势判断。山西经济发展与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发生冲突的时候,国有企业的缺陷和低效就显露无遗,这时山西能够从经济周期的某一个阶段来判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是什么,山西国企改革一路走来,采用
扩大自主经营权、推行的就是渐进的改革方式,比如,员工承包制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企经营不灵活、
改变企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推行国企改制,
来解决所有者缺位业组织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难题和经营管理效能低下的问题。从山西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进程来看,都是在针对外部条件改变的情况不断调整制度边际的过下而调整省内国企改革策略,
程,产权逐渐明晰,不仅降低了改革风险,也给民营企
业点燃了希望,释放了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整个山
西的经济增长。
第二,“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逐步建立了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充分的自主权又能履行好国有资产监管职责。2017年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从强化
山西省国资委管资本职能、落实保值增值的责任上,向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注入了山西煤
炭进出口集团100%股权,阳泉煤业集团54.03%股权,
山西省国有大同煤矿集团65.16%股权,股权变更后,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将成为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
股东。其他山西省国资委控股的省属国有企业股权也陆续注入到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山西时至今日,山西国有企业国资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对上游能源原材料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部门仍然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这一系列举措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和融资困难,下游民营企业的生存日益艰难,必
进一步推动大型能源型然大大增加改革的成本,今后,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将改革重点放在增量改革的效果上来。山需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和西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拓展增量发展空间。因为要承受经仅仅济发展中内生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尖锐化的压力,
靠经济存量调整和优化是不够的。从山西多年国企改
还是引入战革经验中得出,无论是发展混合所有制,都应该考虑增量改革的方略投资者或者是员工持股,
法,这将有助于降低改革的阻力和失败的风险。
第四,推动机制上的创新。机制的改善国有企业从附属使山西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企业内部管物成为真正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
理、经营机制、劳动、人事、分配制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制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山西国资国企改革带动了整个山西省的计划、财政、税
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收、金融、外贸、价格、、有力地推动保障和法制建设等许多方面的系统改革,
“三制”改革不彻底了山西省整体的经济发展。但是,
开发区核心竞争力弱等不平衡、“三化”又进展较慢、问题依然存在。
第五,突出国企投向,长期积淀的难题破土开局。
山西着力攻克企业行政化沉疴,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引导企业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减负增效成效显
11
兴晋专论
2019年第9期
著,破解了企业历史遗留问题。2017年清理欠薪欠保
省级财政分三177.4亿元,为了解决剥离企业办社会,年筹集42亿元专项资金,向当地移交“三供一业”,为国有企业减负增活力,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另外,出台对省属国企指导意见,排查隐患风险,
做好风险防控,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省属国企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山西因地制宜地推进了国企改革的步伐。
三、山西国有企业当前改革重点与战略分析(一)科学分类有针对性地推进产权改革。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先决条件必须是产权改革到位。第一,公益类国有企业必须从非公益类全部退出。公益类国有企业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应该是国有独资或控充分竞争类的国有企业必股,有着一票否决权。第二,
须进行国有资产证券化,利用上市平台把所有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逐步通过资本市场减少国有股比例,按照同股不同权的治理结构设计,还可考虑国企与民
在同股不同权的混改结构企的合作,实施签约承包制。这时出资人可下,私营企业老板会考虑话语权的减少,以保留所有权和收益权,通过转让经营权发挥调节作
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家用,实现国企与民企的深度融合,
关脱颖而出。第三,充分竞争关键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键性领域的国企可放开下游进行混改,大量引进多方
相关产业的国有资战略投资者(民资、外资、沿海资本,本)降低合谋的可能性,不能单与独家民营企业进行混国有资产必然会遭到改,因为缺少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不同的董事大量流失,一定要与多方战略投资者合作,
代表着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利益,这样法人治理结构才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二)存量和增量改革需要同时启动。山西省国企资产在全省企业中占比达三分之二,省属国企资产在全省国企中占比达三分之二,煤炭资产占山西省国有资产的比重高达36%,体量非常之大,如果按照以上
在这描述去改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改革,还要不断发个过程中山西国企各项业务不是静止的,
也展扩大。因此,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必须同时运作,否则可就是说,增量部分不要沿用旧模式和旧,又要面临新一批的国能出现老一批国企改革改完了,
企改革的尴尬场面。
要(三)创新机制,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第一,
干部收放自如、薪酬让国有企业的员工清楚意识到,
这都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能增能减,员工优胜劣汰,
应该实施竞争最基本要求,企业与员工是雇佣关系,择优上岗聘用制度,要打破“铁饭碗”思想,任何人任何岗位,如果不能适应企业要求,都会被淘汰出局。薪酬安排应该向核心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通过利润分
合伙人等多种方法多种享、项目跟投、股权期权合作、激励手段调动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内部应该根
对趋同部门进行撤据部门类别和业绩目标完成情况,
扁平化管理,缩小核算单并和重组,实施大部制改革、位等方法,才能解决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扬长避短发展(四)基于山西的资源和产业状况,风能、水能、光伏、多元化。打造集煤、气、电、油、化工、依托煤、延深生物、地热为一体的能源综合开发体系,
煤油化、煤运煤、拓展煤,发展煤电机、煤焦钢、煤气化、
贸五大产业集群,把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资源整合、资合理布局山西产业结构,通过资产重组、
本运作、交叉持股等形式,实现上游企业带动下游企
上、中、下游企业强强联业,下游企业推动中游企业,合、强弱扶助的方式,实现产业联动打造核心竞争力
强的综合能源产业大集团。
(五)倡导先行先试与建立容错免责机制相结合。之前也没有成熟的样板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容错和问责的边界如可供参照,有探索就难免出错,何界定?我们不能将因缺乏经验首次试验所造成的错
既不纵容误与谋取私利故意而为之的行为混为一谈,
既要为想违法乱纪,又要鼓励干事创业的积极热情,要正确干事的人鼓劲,又要为能干事的人撑腰。所以,
与“严格监督”的处理好“严管”与“厚爱”、“信任激励”关系,区分促进改革的无意过错和追求个人利益的蓄
意行为。
(六)扩大山西国企全域开放水平。山西的发展优势在资源,劣势在环境。大力拓展山西对外交流合作,突出南向和西向,对接东向,发展北向,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构建全域对外开放体系。除涉及军事机密、高精尖科技领域外,山西国资国企应面向国内外有
长江三角洲发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引进珠江三角洲、
创业,让这些大集团公司与山达地区的资本来晋兴业、
共融、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西优势互补,形成共建、共享、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持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活力。
(作者单位:同煤集团党校)
师其意责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