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

来源:保捱科技网


唐代墓葬壁画!视觉盛宴!展现唐代生活画卷!

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它始终没有凝固在哪一种技法之中,而且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中国壁画体系是体系的典型。它也是世界上从远古到现代不曾中断的体系,一直在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着。中国时代最早的墓葬壁画,是扶风家堡西周墓葬上绘制的二方连续菱格纹图案。目前考古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约有百余座,绝大部分发现于,主要集中于以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其附近京畿地区。这里是唐朝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集中地区,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且墓葬装饰精美。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是空前绝后的。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存于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治和武则天的女,中宗显的第七女。于公元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塬,陪葬乾陵。章怀太子贤是唐高宗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其壁画绘有两层,一层是陪葬时所绘,一层是追赠为皇太子所绘。唐中宗长子懿德太子重润墓,全长100.8m,有7个天井,6个过洞,前后两个墓室和两条甬道,是至今已发掘的唐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 唐墓壁画具有重要的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盛唐墓室壁画的面世,给人们带来了饱餐视觉盛宴的机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着这些绝世珍品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索:这些壁画画的是哪里的场

景?古人是怎么把人物造型画得如此准确?技法为什么如此高超?无论多长的线条,一笔拉下去,中间没有停顿。在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安静却备受瞩目的角落。很多人期望从这里了解心中的“唐人”生活场景,而专家学者则试图透过这里的馆藏壁画来还原盛世图景、找寻历史,这里就是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该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告诉我们,是唐代建都的地方,总共有19位皇帝,留下了18座陵墓,这些陵墓都有大量随葬墓。现在,总共发掘清理过的唐墓(随葬墓)大约200座,而唐墓壁画馆则保留了约20座壁画墓的壁画。 “唐代墓葬壁画的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空前的水平。”专家告诉我们,壁画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当时社会风貌的巨幅画卷。唐墓室壁画的发现,要从上世纪初谈起。第一批壁画是1952年在古墓里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借鉴敦煌壁画的揭取方式,将它保存起来,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利用科技手段揭取和保护古代壁画,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1954年,省文管会又相继在一带陆续发现了一大批壁画墓,由此形成了唐墓壁画大量发现的第一个高潮期,共发掘了有明确纪年的唐代壁画墓约24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墓室壁画发掘增多,发现了不少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唐代壁画墓。其中,贺若厥墓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唐代壁画墓,该墓具有浓郁的北周和隋的特征,对研究初唐早期壁画、鲜卑皇族葬俗的演变十分重要。而乾陵的懿德太子墓则是目前所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为精细的唐壁画墓,其壁画容丰富、气势磅礴且保存完好,体现出浓厚礼仪色彩:三出阙、24杆列戟、雉尾障扇等物明显是天子礼仪的等级标志。同时,该墓的《仪仗图》面积达9.7平方米,创下单幅揭取面积之最。此外,乾陵17座陪葬墓中的章怀太子墓也赫赫有名,著名的《狩猎出行图》就出自这里。该墓壁画高2.4米,全长12米,气魄风度溢于言表,可谓代表了大唐墓室壁画的最高水平。章怀太子的墓形制规模介于“王”和“太子”之间,与其他皇室成员墓葬相比,壁画拘束甚少,题材多样,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画面也很注意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很有意思的是,为了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带入身后的世界,画师们做出了各种可能的尝试。在其

娴熟激情的笔触里,既有对大唐宫廷生活的精彩记录,也有流露于线条之间的隐约情愫和爱憎:那些宫女都画得非常可爱,表示出对她们的同情怜悯;但太监的描述就很奸佞,叫人望而生厌。这些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墓室壁画,无疑是展现唐代生活的巨幅画卷。 1991年11月1日,遐迩闻名的唐太宗世民昭陵陪葬墓之一的长乐公主墓,自1986年发掘之后,经过5年的清理修复,于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省又一旅游人文景观。

长乐公主(公元621—3年),名丽质,是世民生前喜爱的第5个女儿,系长皇后所生,13岁下嫁长冲,23岁暴病而亡。

长乐公主墓与昭陵仅一沟之隔。步入长乐公主墓道,可见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墓室,全长48.18米。墓道两侧分别绘有精美的壁画,壁龛放置着俑等陪葬品。壁画中不仅绘有腾飞的苍龙,长啸的白虎,奔驰的骏马,还绘着气宇轩昂的甲胄仪卫、端庄丰盈的仕女和维妙维肖的男侍。特别是墓道绘着的云中车马,更是令人赞不绝口:在瑞气流云中,两匹骏马驾着红色木车奔驰,辕端雕饰龙头,轭顶饰红缨,车后两侧各插一面5旒红旗,车厢中坐3人,其中一老者长髯飘拂,端坐,神态安祥,栩栩如生;车厢左下方有一摩竭,嘴伸舌,鳍尾俱全,是唐墓壁画中难得的上乘之作。第2过洞口上的3间重楼建筑,不仅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提供了新的佐证。章怀太子墓壁画 章怀太子墓在乾县城北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次子。曾注释《后汉书》,先后封潞王、雍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为太子。调露二年(680年)被武则天废为庶人,贬巴州(今县),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逼令自杀,年三十一岁。神龙二次开发年(706年)迁陕陪葬乾陵。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为章怀太子,妻房氏与之合葬。1971~1972年对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四个天井、六个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虽曾被盗,但墓壁画保存基本完好。计有出行图、马球图、演奏图、侍女图、观鸟捕蝉图、迎宾图等五十多幅,总计400余平方米,反映了贤生前生活片断和当时中外友好活

动的实况,笔力纯熟,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为前所未见。

震(617~665年),字景阳,主力(徐懋功)子。麟德二年(665年),以梓州刺史卒于任上,年四十九岁。其时,主力健在,预赐茔地,先葬夫人。震仅居官四品,未得真正享有陪葬昭陵的荣典,而是“听随其母陪葬昭陵”,因而有“葬于陵旧茔”之说。其墓在王力墓东侧,即今昭陵博物馆东墙外,1973年发掘清理。思摩(583~7年),突厥族,本姓阿史那。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思孽归唐,太宗嘉其诚,赐皇姓,封郡王、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639年),改授乙弥泥孰可汗,使率原突厥一部归于黄河以北。贞观二十一年(7)年)三月在长安病亡,四月,陪葬昭陵。起冢象白道山,在今礼泉县昭陵乡菜园头村北高险处,东北距昭陵约4.5公里。唐太宗去世后,高宗治诏令琢诸蕃酋长十四人石像,列置在昭陵祭坛上,思摩即为其一。1992年,清理了思摩墓,其甬道、东西两壁的镇墓兽图为目前仅见。勣(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州济阴(今县)人,是隋朝末年瓦岗寨农民军的创始人之一。武德元年(618年)归唐,高祖渊赐以皇姓。永徽年问,避太宗世民讳,遂单名王力。主力是唐朝初年颇负盛名的出将入相的人物,在开创唐江山的统一战争中,在担当开拓疆域、巩固边防的重任中,功绩卓著,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而荣宠不衰。总章二年(669年)病亡,年七十六岁,次年二月,陪葬昭陵。其墓在今昭陵博物馆院,墓地封土由三个18米高的圆锥形大土包呈倒品字形组成。其墓志云:“其坟象乌德鞋山及铁山,以旌平延勣、勾丽之功也。”其碑文为高宗治御书。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不久,勣的子徐敬业在起兵,“以匡复为辞”反对武则天。在出兵征讨徐敬业的同时,武则天下令“迫削敬业祖、父官爵,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勣墓遂蒙劫难。二十二年后,中宗反正,始得衣冠重葬。勣墓于1971年发掘。韦贵妃(597~665年),名硅,字泽,京兆杜陵(在今安县)人。曾祖孝宽,在北周为相。祖总,为骠骑大将军。父圆成,隋开府仪同三司。贵妃出身于贵族世家,初嫁隋齐王友珉,生定襄县主(唐封),即阿史那忠夫人。珉,雄子。隋大业九年(613年),雄从玄成起兵反隋,兵败伏诛,家被籍没。韦氏后遂为世民妃,又生公主孟和纪王慎。世民登基后,贞观元年(627年),

即封为贵妃。唐太宗死后,永徽元年(65()年),即册为纪国太妃。贵妃长太宗两岁,其地位仅次于皇后。皇后长氏卒于贞观十年(636年),在唐太宗执政的后十三年中,韦氏居后宫嫔妃之首,足见其德、才、貌均出类拔萃。韦贵妃于麟德二年(665年)九月卒于,年六十九岁,次年十二月陪葬昭陵。其墓在昭陵东侧一沟之隔的冶姑岭上,且因山凿石而成,是昭陵诸多陪葬墓中,距昭陵最近,规格也最高的一座墓葬。1990年发掘,经修复,于1991年l 1月对外开放。阿史那忠(6l l~675年),突厥族,姓阿吏那,原名泥孰,赐名忠,字义节。贞观四年(630年),唐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西逃,忠执颉利归唐。官至右骁卫大将军,袭爵薛国公。宿卫宫廷四十多年,无纤隙,时人谓唐代的“金日殚。”他不但“遂参禁卫”,而且“经营四方”,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深怀韬略的将军,在促成唐代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这一壮阔的事业中,鞠躬尽瘁,功业卓著。他是唐代少数民族将领中的佼佼者。上元二年(675年)五月,卒于私第,十月,与夫人定襄县主合陪昭陵。夫人即唐太宗贵妃韦氏与前夫之女。阿史那忠同唐太宗又属翁婿关系。一个少数民族将领,既是功臣,又属国戚,夫妇合陪昭陵,意义更不寻常。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北距昭陵约7公里,1972年发掘,保留壁画多幅,其中的牛车图和抱弓谈箭簸女侍图尤为珍贵。新城公主(634~663年),唐太宗第二十一女,皇后长氏生。初嫁长诠,诠以罪徙高州,更嫁韦正矩。正矩遇公主不以礼,龙朔-(663年)二月,公主暴亡,高宗问罪,正矩不能辩,伏诛。高宗诏以皇后礼陪葬昭陵。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西北距昭陵1.5公里,1994年10月至1995年6月发掘清理。段简璧(617~651年),字昙娘,唐太宗外甥女,母为唐高祖渊第四女高密公主,父为纪国公段伦。十八岁时出嫁长氏,为邳国夫人。永徽二年(651年))四月病卒长安,年三十五岁,八月,陪葬昭陵。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家山村的纪国公段伦墓左,西北距昭陵3.5公里,1978年发掘。

程知节(5~665年),字义贞,东平(今东平)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原为隋末瓦岗军的著名将领,归唐后,屡立战功,官至骡骑大将军,积勋上柱国,爵封庐国公。麟德二年(665年)病卒,陪葬昭陵。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上营村西,西北距昭陵约ll公里,

1986年发掘清理。温(568~639年)字恭仁,唐弘农华阴(今省华阴县东南)人。父观德王雄,隋文帝坚族子。温曾任隋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正议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等职。宇文化及诛隋炀帝后,署吏部尚书。武德元年(618年)归唐,拜上柱国,爵封观国公,先后任黄门侍郎、侍中、吏部尚书、雍州牧等职。贞观十三年(639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次年三月陪葬昭陵。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东侧,西北距昭陵约5公里,1979年发掘

燕妃(609~671年),涿郡昌平(今昌平区)人,温外甥女。武德四年(621年),十三岁即为王世民妃。生越王贞。贞观年间,册德妃。高宗朝,册越国太妃。在先朝后妃中,燕氏颇受敬重。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封禅,皇后武则天为亚献,燕妃为三献。成亨二年(671年)七月,卒于传合,年六十三岁,十二月,陪葬昭陵。其墓在礼泉县烟霞乡东坪村,西北距昭陵约2公里。其墓葬前半部分早年夷没,1990年,因遭盗掘,遂对墓葬后半部分空旷处稍事清理,收集壁画资料数十幅,其中的乐舞图及十二屏画实属唐墓壁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