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种爱叫索取
九月的时候,我换了一家公司。我左边的同事,似乎是个很粘老婆的男人。办公室是大间隔断,相邻格子间打电话都听得一清二楚。
“老婆,今天晚上我想吃红烧肉。”“老婆,那件灰格子的衬衣烫了没有,明天我要穿的哦。”“老婆,我又馋你的葱油饼了。”刻意压低的声音竟然糯糯软软的。我在心里暗笑①,这男人是在向他老婆撒娇呢。男人一撒娇,女人就得举手投降了。
这是个很普通的中年男人,事业上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家庭生活肯定经营得相当成功吧。他的老婆,绝对是那种贤妻良母型的。他给老婆打电话很勤,絮絮叨叨的,最后一句总是在提要求,要他老婆做这样做那样。简直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男人。上班时间,突然想起什么来了,立马就给老婆打电话过去。从他打电话的神情判断,他老婆竟是从未拒绝过他,对于他繁琐的要求,总是欣然领命。
一个星期天,我嗓子疼,去医院拿点药,竟意外遇见他们夫妻。他老婆不是我想象中精明干练的样子;相反的,林妹妹般的虚弱纤瘦。客气地打过招呼,他扶着老婆,小心翼翼地走了。接待我的医生很熟悉他们的样子,说他老婆患绝症两年了,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只剩下半年的时间,好在她求生意志甚强,竟然捱过了两年。不过她身体眼见是越来越不行了,不知道还能熬多久。
医生摇头叹息,我的心,一沉②。这以后,再听见他打电话,我心里便有压不住的怒气。这个男人,真是的,老婆都病成那样了,他还一天到晚地使唤。男人的心,是过于粗线条,还是本来就像石头那样硬?
那天,他用红笔在日历上重重地勾了个圆。“老婆35岁生日快到了,帮我参谋参谋,送什么礼物好呢?”“玫瑰?生日蛋糕?唔,太没有新意了。钻戒?不行,买不起。”他一本正经地自言自语。
我终于忍不住了,冲口而出:“你呀!什么都不用送,以后别再使唤你老婆,让她过两天清闲日子就行了。”他不以为然③地笑笑,“那怎么行,她是我老婆,不使唤她使唤谁呢?”
第 1 页 共 23 页
“你老婆都快死了,你还让她做这做那,你还是不是男人!你对你老婆,有没有一点点疼爱怜惜啊?”我的语气里充满了鄙夷,眼前的这个男人是那么的面目可憎④。
他的笑容慢慢地收起,“你是不是觉得只有对一个人付出才是爱?其实向一个人索取也是爱。她刚生病那段时间,我想着她留在这世上的时间也不长了,说什么也不能再让她为我操劳。我什么家务活也不让她干了,想着要让她吃好玩好休息好。可她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差。她对我说,觉得自己这样像废人一样,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不如早点去了的好。”
“我说,我不让你走,你做的红烧肉,熬的汤我都还没有吃够、喝够呢。我开始像以前一样要她为我做这做那,她的脸色慢慢红润起来了。那时候我才明白,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付出,还要被对方需要着。所以,我会跟我老婆说,想着给我熨衬衣,我要喝你熬的汤……你知道我老婆是怎么说的吗?她说,当她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她也会做几个好菜给我放在冰箱里。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我只想满足老婆的这种幸福。你明白吗?因为爱,所以才一个劲地索取,爱一个人,就要给她爱你的机会。”他的声音哽咽起来。
而我,直到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爱。假如你真的爱一个人,那么你一定也要给对方爱你的机会。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和句子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暗笑”:文中是指“我”无意中听到隔间同事在向她妻子撒娇,心里忍不住暗暗偷笑,因为“我”看不惯一味依赖妻子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只会毫无节制的索取。
B.②“我的心,一沉”:是指“我”亲眼见到了同事真实的家庭境况后,心情很沉重,这里面既有对男同事家庭遭遇的同情,也带着对男同事不争气的恼怒。
C.③“不以为然”:说明同事对“我”貌似合理的提议很不认同,因为他早已经这样做过了,但那样做并不能对他妻子的病情有帮助。
D.④“面目可憎”:说明此时“我”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觉得眼前的这位同事已经不配做一个男人,对他人格的鄙视使“我”产生了深深的憎恨。 (2)下列对文中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男人”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虽然他事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但他对妻子的感情专一,家庭责任感强,明白什么才是真爱。文章正是通过对他的描写来表达中心主旨的。 B.文中的“男人”还是一名真正善于思考的智者。他不但懂得什么是真爱,而且还很有智慧,
第 2 页 共 23 页
懂得用“索取”的方式延续妻子的生命。
C.文中的“妻子”是本文所要歌颂的第二个主要人物。文中对她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但她柔弱而不失坚韧,温婉而不缺刚强,直面病魔,乐观生活的性格特点依然十分突出。 D.文中的“我”虽然只是个叙事者的角色,但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虽然有点冲动,但善恶分明,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人。
(3)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不是单向付出的,爱一个人,就要同时给对方爱你的机会,这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 B.标题中“索取”的含义是:爱是需要相互支付代价的,不能只顾付出,而不去领取,这样太自私了。
C.文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我们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苦难,用爱去温暖生活,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苦难击倒。
D.小说的情节设计巧妙,以一个“男人”粘老婆开篇,然后用“误会”推动情节的发展,最后揭开迷底,点明题旨——“索取”也是一种爱。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阅读,我快乐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将沉睡了三千年的欢乐与悲伤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法布尔的《昆虫记》则用诙谐的语言记录着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彼得·潘》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无忧无虑、如世外桃源般的童话王国……(A)几乎在每一本曾读过的书中,我们都能捡拾到那令人痴迷的“黄金”!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你可以学到终身受益(B)的知识,读书对我来说,是个良师,更是益友。从《三字经》到四大名著再到古典诗文,变的是书的内容,书的题材,但从始至终都没有变的是书对我的满腔热爱。
②从朗朗上口的“人之初,性本善”再到今天入口的“故园东望路漫漫”,作者的伟大胸怀和表达之意也仿佛被我逐一领略……不仅如此,读书曾经还帮助我度过伤心的难关呢!——那是一次考试,一向要强的我在N+1次失败后,彻底对学习死灰复燃(C)了。于是,我自甘堕落,不管什么课程我都提不起精神来,任凭老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朋友们的两肋插刀,总化解不了失败带给我的阴霾。
第 3 页 共 23 页
③就在我觉得学习走到尽头的时侯,一本小说改变了我对学习的价值观!一天晚上好友小洁不声不响地将《童年》放在我的枕边,由于无法宣泄的痛苦和对书的热爱,我拿到书后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很快,我便被书中的情节深深打动了——阿廖莎从小生活在一个黑暗、不见天日的环境中,还要经常忍受着外祖父的打骂,但是,凭着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有外祖母给予的慈爱,朋友们的感染,他依然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快乐、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读完后羞愧极了,一个生活丝毫不幸福的人,也可以活得那么自在,那么无拘无束。我和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相比,是那么渺小 ,(D)那么不堪一击,况且,我也有着朋友的关爱老师的帮助,为什么,他却可以笑着活下去,我却不可以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从此以后,在《童年》的指导下,所有的学习、生活中的不快乐对我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一直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和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影响。我读书,因为我爱读书,更爱那些作者笔下可爱的由于无法宣泄的痛苦和对书的热爱,我拿到书后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④我快乐,是读书使我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的视野得以开拓,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我成长,但我有书香伴我成长,让我不会屈服于所谓的命运,用书籍带给我的知识去挑战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读书就从少年始”,一起去领略《诗经》的魅力,《昆虫记》的奥妙和《彼得·潘》那个奇幻的童话王国吧!让“学习就像一块枷锁,读书就像恶魔”从此不复存在吧!朋友们,心动不如行动,一起来读书吧! (1)文中A、B、C、D四处的标点和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2)下列对文章画横线语句的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但从始至终都没有变的是书对我的满腔热爱”改为“但从始至终都没有变的是我对书的满腔热爱”。
B.第③段在“读完后羞愧极了”的前面加上第一人称“我”。
C.第③段画横线句“所有的学习、生活中的不快乐对我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一直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和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影响”的关联词运用不当,应把“所以”改成“因为”。 D.第④段画线句的“让”应删去。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太啰唆,而且也不能紧扣题目中的“快乐”二字,应简洁一点。
第 4 页 共 23 页
B.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我读书,因为我爱读书,更爱那些作者笔下可爱的由于无法宣泄的痛苦和对书的热爱,我拿到书后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应删掉,因为这一句与本段第二句语意重复。
C.第③段记叙的事是为了说明“一本小说改变了我对学习的价值观”,而不是突出“我阅读,我快乐”,应改写成读书让我快乐的事。
D.第④段说“我快乐,是读书使我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的视野得以开拓”,内容不够具体,应具体详细一些更好。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这是每位利胚师傅安身立命的吃饭家伙。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第 5 页 共 23 页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从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⑥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即使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⑦景德镇的薄胎瓷源于宋代影青瓷,那时,这种瓷器就有“滋润透影,薄轻灵巧”之说。明代万历年间,陶瓷大师吴十九创制了一款“卵幕杯”,“薄如鹅卵之幕,莹白可爱”。说的就是吴大师能将茶杯的厚度,利薄到犹如鹅蛋壳里面的那层卵衣。这种脆弱又坚韧的美,靠的就是利胚师傅的功夫。
⑧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不喝水,不看手机,不上厕所,不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⑨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
(1)小金同学读了此文,想上网具体了解什么是“利胚”,却发现《百度百科》没有“利胚”这个词条。《百度百科》下有一功能,读者可以自己编辑输入相关词条的解释。请结合本文第③段,代小金对“利胚”作解释。(不超过20字)
第 6 页 共 23 页
(2)根据要求赏析画线句子。
①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从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句中连用三个“从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从描写的角度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这篇文章写技艺精妙的“利胚”师傅,为什么只用“小葛”和“老葛”来称呼? 小贴士
小说中人物的称呼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它们或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或寄寓了作者的态度,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这些称呼有些是作家们妙手偶得的,有些是他们反复斟酌的,读小说时要用心体会称呼的作用。
(4)这篇文章中,小东读出了“幸福”,小阳读出了“坚持”,你读出了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
第 7 页 共 23 页
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 晴 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八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要比罗阳熟悉一些情况。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 晴 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 晴 海试日 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第 8 页 共 23 页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
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 阴霾 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
第 9 页 共 23 页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1)罗阳为什么不按褚晓文的交代先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
(3)请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4)举例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5)这篇新闻报道采用日记的形式,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窗牵牛花 风中箫
①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去酒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
有了来往,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打骂,都无济于事,她依然如故。母亲毫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
②那次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去爬山,偏找没路陡峭的地方走,结果摔下山来。所幸并无大碍,只是右腿骨折。打上石膏,医生说,需躺在床上静养三个月,右腿不能乱动,更不能下床。
第 10 页 共 23 页
③病房里静悄悄的,她那些朋友早不见了。她躺累了,挣扎着想起身,腿却钻心地疼,只能再躺下不动。她想抬一下右腿,又是一阵疼袭来,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嚷嚷着难受,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④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⑤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说,这是你十岁时从外婆家搬来的,刚开始你勤快地天天浇水,差点浇坏了……她转过头,望一眼那苍绿的君子兰,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⑥几天后,从君子兰旁边拱出两片小小的嫩叶儿,探头探脑的。开始让人以为是棵小草,随着叶子渐渐长大,母亲冲着她惊讶地说,原来是一棵牵牛花啊。她侧头望过去,细细的茎蔓,嫩绿的叶子,看上去倒有些惹人喜欢。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白的墙,白的床单,那一抹新绿格外引人注意。
⑦牵牛花的茎蔓攀着竹竿一圈一圈向上爬,她一圈一圈数着,1、2、3……她想起了蹦跳着一级级数台阶的快乐,想起了走在阳光下轻快自在的感觉。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她曾经拥有那么多快乐和幸福。
⑧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⑨早上醒来,她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台,心里满是期待:牵牛花的蔓又长高了没有?当然每一次她都不曾失望。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母亲用竹竿搭了个小花架,它顺着爬了上去,把一个窗台缠绕得绿意盎然。
⑩寂静的病房里,她安静地望着窗台上的牵牛花。以前,她见过路边的牵牛花,但她从来不知道,牵牛花的藤蔓是如此蓬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飞快地生长,不知疲倦。每天清晨,它都会让她惊异,呀,又长高了。
⑪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⑫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
第 11 页 共 23 页
⑬牵牛花开的季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⑭多年后,她接母亲来家里住,母亲看着满阳台的牵牛花,笑:“怎么都是牵牛花?”她笑:“喜欢啊。”她忽然想起问:“那年,那盆君子兰一直都放在室内,怎会长出牵牛花啊?”母亲淡淡地说:“我特意种上的。”
⑮她愣在了一旁,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 ⑯她记得,就是从那时起,她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1)阅读全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的作用。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纤细的茎蔓那样有力,直爬到竹竿的顶端,伸出毛茸茸的触角张望着。(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来。(赏析画线词语)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⑮段的理解。
(5)读完整篇文章,你认为文中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吴睿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
第 12 页 共 23 页
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揪起你的头盖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⑪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第 13 页 共 23 页
⑫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⑬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⑭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⑮“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⑯“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⑱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⑲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选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请简要概括。
(2)阅读选文第④~⑧段内容,体会老陈的第一堂课及之后“我们”对老陈和数学课的心理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老陈的言行 “我们”的心理 自我示弱,常规教学。 ① 改变方式,自我调侃。 ② 第 14 页 共 23 页
板书启发,劝勉熏陶。 ③
(3)结合语境,品析选文第⑬段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4)结合文章内容,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 15 页 共 23 页
参
1. 【答案】 (1)A (2)C (3)B 【解答】
(1)A项,没有嘲笑看不惯,因为此时“我”对男同事还没有产生偏见,更多是觉得这位男同事很精明,很会经营家庭,使唤妻子。
(2)C项,文中没有所谓的“第二个主要人物”,文章主要刻画的是男人的形象。 (3)B项,“爱是需要相互支付代价的”错误,应为“爱是需要相互付出的”。 2. 【答案】 (1)C (2)D (3)B 【解答】
(1)C项,死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与文中“我”对学习灰心的语境不符,可改为“心灰意冷”。 (2)D项,原句正确,不用修改。
(3)A项,直接入文,而且所列举的读书感悟都紧扣了“快乐”,不用改。 C项,改变了学习观是指学习读书是快乐的,符合题旨。
第 16 页 共 23 页
D项,上文已有具体事例,此处不需要。 故选B。 3. 【答案】
(1)利胚:将刚做好的碗胚塑形,削薄至合适厚度。
(2)①三个“从不”运用反复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老葛的付出,也反映其高度自律和对利胚的热爱,表现了作者对老葛这一利胚艺人的敬佩之情,也解释了他能成为顶尖利胚师傅的原因。
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宁静的气氛。并照应上文,烘托了老葛对工作的专一、负责,表现了他可贵的敬业精神。
(3)“小葛”和“老葛”,一方面说明了人物的成长,另一方面暗示了利胚艺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用代号称呼,寄寓了作者对手工艺人敬业态度的赞美,也点明了利胚艺人培养的不容易。
(4)示例:“我”读出了“人生”,我们的人生也和老葛一样,也许一生为追逐一件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惜头破血流,但是最后得到成功的果实时,早已没有了年少的欢呼雀跃,只有来自成熟后的我们的那一句淡淡的“真好”,一生虽然在一件事上拼搏奋斗,但是却不后悔。 【解答】
(1)根据“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可以概括出,“利胚”是将刚做好的碗胚塑形,削薄至合适厚度。注意控制字数在20字以内。
(2)①结合“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从不看情节激烈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这句话可知,从事利胚工作,不能做任何可能扭到手腕的事;从事利胚工作,要凝神专注。为了从事利胚工作,老葛还失去了很多常人的生活乐趣。这些语句连用三个“从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葛为利胚事业所作的付出,
第 17 页 共 23 页
突出了老葛的高度自律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葛这一利胚艺人的敬佩之情。
②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属于环境描写,描写出老葛利胚时周围的环境是十分安静的,街道上已经没有人了,灯火也暗了下来,连猫走路的声音都能听见,照应了上文说的,老葛工作的时间是在深夜,在这样没有声音的环境下老葛才能专心工作,体现出老葛对工作的负责。 (3)三十年的光阴,“小葛”变“老葛”,他的技艺日渐纯熟,成为顶尖的利胚师傅。这意味着人物的成长,也暗示利胚艺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用“小葛”“老葛”赞美其一生做好一件事,精益求精的精神。由“小葛”到“老葛”,人物称呼的变化点明了利胚艺人养成的不易,寄寓了作者对弘扬手工艺人敬业态度的赞美。
(4)根据“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可以谈论文中体现的幸福感,老葛从一个无知的少年成长为利胚大师,这个成长蜕变是让人感到幸福的。根据“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从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可以谈论老葛的坚持,为了成为一个专业的利胚人,他放弃了很多生活中的享受,几十年如一日地细心工作。也可以谈论其他感悟,比如“人生”,从小葛到老葛,一生就这样过去,他这一生仿佛只为利胚这一件事,提到利胚成功的喜悦,他已不再如少年般欢呼雀跃,而是平静地接受这寻常的幸福,如同接受自己的一生。 4. 【答案】
(1)“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2)①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执着的信念。
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丝不苟。
(3)这句话用罗阳的表现与庆祝现场的热烈构成对比,并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压力和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同时也写出了他为舰载机——歼-15的起降试飞成功而表现出一种冷静的欣慰、自豪,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4)①运用短句,简洁有力。如“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分析“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
第 18 页 共 23 页
②运用整句,整齐流畅。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忙,体现出他强烈的责任心。(分析“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等亦可) ③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分析“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 (5)①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
②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③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 【解答】
(1)解答此题,需联系前后文作答。通读全文,“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正是题干内容,继续往后读,“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即是罗阳为不按褚晓文的交代先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的原因。
(2)分析人物性格,必须从人物的言行出发,这就需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具体分析。阅读文本,从“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可以看出罗阳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可以看出罗阳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可以看出罗阳有执着的信念;从“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
第 19 页 共 23 页
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等处则可以看出罗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丝不苟。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解答此题,首先分析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其表达效果。“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将罗阳的冷静与其他人的激动形成对比,并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压力与病痛已经让罗阳疲惫到了极点。同时,通过这一描写也表现了罗阳为歼-15的起降试飞成功而表现出一种冷静的欣慰、自豪,进一步体现了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新闻通讯的语言要求文体鲜明,讲求文采,能吸引人。分析时可深入到文本,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如“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成功,离舰,鲜花”等句采用短句,使得语言简洁而有力;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罗阳的压力之大以及对歼-15的热爱;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采用排比的整句句式,使得表达整齐流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5)本文采用日记的形式,其好处可以从内容和外在形式上进行分析。从外在形式上看,日记以时间顺序来写,这样可使文章条理清晰。从内容上看,以日记的形式可以从容地叙述罗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同时,以日记的形式也给读者以时间的紧迫感,渲染了罗阳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让读者的心灵和文章的思路一起起起伏伏。 5. 【答案】
(1)受伤躺在病床上的她受妈妈偷偷种在君子兰花盆里的牵牛花的影响,性格发生变化,身体康复,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
(2)交代了十五岁时她叛逆、倔强、逃学的背景;为下文写她的改变埋下伏笔;写母亲暗自垂泪,为下文写她种牵牛花,鼓励女儿作铺垫,突出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用心良苦。 (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牵牛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牵牛花努力生长,探索世界的姿态,表现出她对牵牛花的期待和喜爱。
②“牵”原指拉着行走或移动,在文中指牵牛花的生长时刻吸引着她的目光,生动形象地写出
第 20 页 共 23 页
了牵牛花给予她欢喜、期待和力量,让她成长,懂得感恩,学会珍惜。
(4)“愣在了一旁”,是因为她没料到那改变了她人生轨迹的牵牛花竟然是母亲特意种下的;她现在才明白母亲为了她的成长付出了怎样的苦心;“缠绕”的是母亲那浓浓的母爱和她满心的感恩。
(5)充满智慧,细心耐心,关爱孩子,用心良苦。 【解答】
(1)解答本题需要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文章主要讲的是她逃学跟一帮朋友出去爬山玩,结果摔下山来,右腿骨折。开始她嚷嚷着难受,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后来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而且君子兰旁长出了一株牵牛花,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跟着柔软细腻起。最后她康复了,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珍惜。据此作答即可。
(2)“十五岁的她,叛逆、倔强,沉迷网络游戏,经常逃学去酒吧,还跟社会上一些人有了来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下文写她的改变作铺垫;“母亲毫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为后文写母亲为鼓励女儿钟牵牛花作铺垫,突出母亲对孩子的挚爱和用心良苦。
(3)①从“伸出”“张望”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牵牛花当做人来写,形象生动地写出牵牛花生长、攀援的姿态,也表现出她对牵牛花的期待和喜爱。
②“牵”的本义是拉着使行走或移动,在文中指牵牛花的生长时刻吸引着她的目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牵牛花对“她”的吸引力,让她在成长中懂得感恩,学会珍惜。
(4)“愣”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的意外,结合前文“我特意种上的”可知,“愣在了一旁”,是因为她没料到那改变了她人生轨迹的牵牛花竟然是母亲特意种下的;“心里缠绕的都是那一窗浓绿的牵牛花”写她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其中“缠绕”在她心里的是母亲对她的爱和她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5)从母亲用别具一格的方法(让“她”从牵牛花中汲取力量,获得新生)耐心引导她、鼓励她的情节可概括出母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从“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找来一根竹竿插上,纤细的茎蔓便顺着竹竿向上攀爬着”等处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细心耐心的人;从“不管母亲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哀求打骂,都无济于事,她依然如故。母亲毫
第 21 页 共 23 页
无办法,常常暗自垂泪”“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等处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关爱孩子的人;从“母亲把家里的君子兰搬了来,放在病房的窗台上”“母亲淡淡地说:‘我特意种上的。’”等处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据此概括分析作答即可。 6. 【答案】
(1)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大家用文科方式,现场对对子“验证”他,他成功对出,令“我们”哑口无言。
(2)①不兴奋、畏惧,②开心快乐,③若有所思
(3)“狂妄”原意是极端的自高自大,这里形象地写出老陈有意以极度得意的样子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良苦用心。
(4)结构上,承接上文,小结“我们”在老陈的数学课上收获颇丰;内容上,突出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表达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解答】
(1)依据题目要求“最能体现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的“最”字可知,文章第⑫~⑯段叙写的一次老陈因同学们不会数列题而嘲笑大家笨,激起“众怒”,“我们”决定用学文科的“长处”来挤兑数学老师老陈,用现场对对子“验证”他,结果老陈成功对出。从“我们哑口无言”以及后文的“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说明老陈是把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2)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等语句,筛选或概括表现“我们”心理的词语即可。 (3)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的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中的“狂妄”一词,原是指极端的自高自大,作者采用了贬义褒用的方法,形象地写出
第 22 页 共 23 页
老陈极其得意的神情,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态,表现其睿智和用心良苦。 (4)文章段落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段落,在结构上,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等;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文章第⑪段,从结构上看,是对上文的总结,自从上了老陈的数学课,“我们”收获了很多,对数学课有了新的看法;从内容上看,通过介绍“我们”在数学课上的收获颇丰,突出地表现了老陈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含蓄地表达了“我们”对老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23 页 共 2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