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口区重大工程活动对河床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河口区重大工程活动对河床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2期 广东水利水电 No.2 2011年2月 GUANGD0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Feb.2011 河口区重大工程活动对河床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卢素兰,蒋星科,吴 琼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应用一、二维联解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和局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选取合适的水文条件,模拟分析河口区重大工 程活动对河口滩槽演变乃至上游口门输沙等宏观水沙条件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思路和成果是合理可取的,既可 从宏观上把握工程活动的基本影响,又能较为详细地反映工程水域河床的具体变化,可作为相关研究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河口;工程活动;河床演变;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一O112(2011)02—0005—04 1问题的由来 对于河口区的大型涉水工程,其影响可能波及河口 近年来,伶仃洋东西两岸的开发活动频繁,包括西部 区乃至上游三角洲网河区,因此研究考虑先应用一维网 口门的整治开发、大铲湾港区工程、深圳机场工程、深圳 河区、二维河口区联解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再从联解 沿海高速建设等;同时航道升级和开发也在逐步实施,如 模型计算结果中提取水沙边界,应用局部二维潮流泥沙 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深圳西部公用航道工程等;另 数学模型开展相关细致的研究。 外,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如此众 2.1.1一维网河区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多的工程建设,无疑会导致伶仃洋水域水沙动力环境的 1)模型控制方程 变化。而其中不乏规模宏大的建设项目,如广州港出海 连续方程: 航道三期工程和港珠澳大桥工程。以往的研究,多以口 +曰 门为界,分析工程建设对伶仃洋水域滩槽变化的影响。 d d 但对于前述的大型工程,应用上边界至东四口门的二维 运动方程: 模型开展相关河床冲淤演变的研究,显然是有所欠缺的, Ot+ (。 2)+ 因为它首先就假定工程影响在口门以下,而在实际的研 意+ =。 (2) 究成果出现之前,对大型工程影响范围的任何假定依据 泥沙对流扩散方程: 都不充分。因此,针对河口区的大型工程活动,考虑先应 Ot + A Ox ・ 一 A Ox ・O(DA Os)+口 B(SOx J —s )+ , 用一维网河区、二维河口区联解的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 究工程对宏观水沙条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工程主要 A :0 (3)、  影响水域再应用局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进行河床冲 淤变化的详细研究。笔者认为,这个研究思路是合理可 节点方程: 取的,既全面又有侧重点。伶仃洋水域的开发建设将继 续下去,重大项目必不可少,如近期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的 ∑Q=0; =Z2一.. 大小铲岛规划港区项目。本研究既可为工程项目的方案 ∑Q S =0(m:节点断面) (4) 比选和确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又可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 策提供科学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式中 Q为断面流量,m /s;z为断面水位,m;曰为河宽, 2模型建立和验证 113;g 为单位河段长的侧向人流,m /s;A为断面面积, 2.1模型构建 m ; 为流量模数, = 亍/n, 其中 为水力半径,m, 收稿日期:2011—01—02; 修回日期:2011—01—14 作者简介:卢素兰(1977一),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动力与水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5・ 2011年2月 第2期 卢素兰,等:河口区重大工程活动对河床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No.2 Feb.2011 n为河道糙率;口为动量修正系数,。= ∑ ;s为断 面含沙量,k#m ;D为泥沙扩散系数;0 为冲淤系数; 5 k (kg・s/m )、 (kg・m~・s。)为挟沙能力系数; 为泥沙沉速,m/s;S ̄为水流挟沙能力,kg/m ,S =k U3 ,为垂线平均流速; 为波高,m;S为含沙量,kg/m。;to 为泥沙沉速,在河口区考虑絮凝作用,取值为 0.000 4m/s;S。为泥沙源强,kg・(m~・s )。 河床变形方程: 0 =a2∞(S—s ) (8) 其中 为挟沙能力系数,kg ̄s/m4,U为断面平 均流速,m/s,H为断面平均水深,m;‘s 为侧向人流的含 沙量。 2)计算方法 水流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的离散采用Preiss. mann四点偏心隐式差分格式;对流扩散方程先按差分 格式离散,对流项采用迎风差分格式,其余用中心差分 格式。 2.1.2二维河口区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1)控制方程 水流连续方程: Oh+ 1 )+ ( )]=老(5) 水流运动方程: OuOuOuM OCf OC Ot+ . + . + 。f 一C-C" 一 e篓+ 1 0A一 1 0d叼B)一 C2H 丝Ot+’ C嚣+a ’ C考 +卵a叼。 薏C C鲁一a f C  C鲁=a叼 J一 ~  2c;_ o一+h E ‘ 1 0B+ 1 OA)一 叼C2H (6) 式中 杰[毒(c + (Cev)] 袁[善(Cnv)+ (c ] 其中u、 分别为 、卵方向流速分量; 为水位;q为单元 汇人汇出流量; 为水深;g为重力加速度 为柯氏力系 数; 、E 为紊动粘 @ ̄;Lami系数C 、C 如下: Cf= + 2;c = +y2 。 泥沙连续方程: O(HS)+麦[ (C HuS)+ (c s)]= 1 0(如 Cv o S)+ (如 C e oS,ca)]_口 ∞(S-S ) 叼+So (7) 式中 、 为泥沙扩散系数;o 为冲淤系数;5 为水 流挟沙能力,kg/m ,二维泥沙模型还考虑了风浪作用 对泥沙输移的影响.对推移质泥沙则不作特别计算 ・6・ 式中 。为泥沙淤积干容重,kg/m ;t,7为河床冲淤厚 度,m。 2)计算方法 二维模型采用曲线网格模拟研究区域,并利用坐标 变换技术将计算区域变换成新坐标系下的规则区域,同 时借助ADI法离散基本方程。基本方程组离散格式的 求解采用追赶法进行。区域的离散是采用泊松方程生 成网格,即生成网格的方程和控制函数是在正交曲线坐 标系 、77下(取势流中的势函数和流函数生成坐标系, 二者必然正交)推导而得。 2.1.3一、二维联解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一、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联解是使连接断面处满 足以下条件:一维断面的水位、流量和泥沙通量与二维 各节点的平均水位、积分流量和泥沙通量相等。联解模 型的范围上边界为马口(西江)、三水(北江)、老鸦岗 (广州水道)、麒麟咀(增江)、博罗(东江)、石咀(潭江) 等水文站,下边界取至外海40m等深线,二维研究范围 包括伶仃洋浅海区、水域、深圳湾、澳门浅海区、磨 刀门浅海区等,一、二维搭接断面为东四口门和磨刀门 的控制水文站,即虎门大虎站、蕉门南沙站、洪奇门冯马 庙站、横门横门站、磨刀门灯笼山站。局部二维模型的 范围则侧重于工程区和工程主要影响水域,根据建设规 模和位置另行确定。 2.2模型验证 验证内容包括联解模型的水沙验证和二维模型的 水沙验证、河床冲淤验证。详细的验证内容见研究报告 《深圳港大小铲岛规划港区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在此仅介绍河床冲淤验证的部分成果,区域分布见图1 中的大铲湾港池和铜鼓航道。河床冲淤验证主要利用 局部二维潮流泥沙模型进行。进行冲淤验证计算时,选 取与测量资料统计期内水文条件接近的代表性水文组 合;若实测资料以年为跨度,则验证水文条件也应考虑 年内的洪、枯变化,根据计算研究成果,选取“99.7”中 水和“2001.2”枯水进行年内冲淤变化验证计算较为 2011年2月 第2期 广东水利水电 合理。 图1冲淤验证范围 大铲湾港池的验证结果见表1。在选定的验证区 域,模型计算结果为0.102m/80d,实测统计为0.087 m/80d,两者相差0.015m,误差为17%,符合技术规 程的要求。铜鼓航道的验证结果见表2,测期内铜鼓 航道统计的平均回淤强度为0.866m/a,模型计算结果 为0.818m/a,两者相差仅为0.048m/a,说明模型具 有较高的精度,能客观地反映航道工程实施后的回淤 情况。 表1大铲湾港池回淤验证统计(m/80d) 表2铜鼓航道年回淤验证统计 3模型应用 3.1工程简述 利用上述已验证的模型,对大小铲岛规划港区的 开发方案进行比选研究计算。本文以联岛方案f1和不 联岛方案 为例进行应用介绍,港区的方案布置见图 2和图3,总体工程包括陆域开发、泊位港池开挖和伶 仃北航道新建、西部公用航道拓宽浚深。在联岛方案 f1下,联岛东岸与大铲湾之间形成约1 100m宽的港池 通道,东岸规划建设10万t级油品泊位,西岸规划建 设3万t级油品泊位和10万t级LNG泊位(位于西岸 最南侧)。10万t级和3万t级油品码头对应的码头前 沿水域底标高分别为一18.51m和一15.71m,港池底 标高分别为一19.41m和一16.1 1m;LNG码头前沿水 域底标高为一16.11m,港池底标高为一16.61m。同时 新建伶仃北航道,自LNG码头起连接至伶仃西航道, 航宽为318m,底标高为一16.61(接LNG码头端)~ 一16.50m(接伶仃西航道端),并对西部公用航道进 行拓宽浚深,航宽为475m,底标高为一l9.41m。在 方案{2下大小铲岛各自围填,形成450m宽的水流通 道,LNG码头布置在大铲岛北岸或西岸,小铲东侧的 码头级别与联岛东侧相同,小铲西侧码头和小铲南侧 与大铲北侧问码头的级别与联岛西侧相同,同一级别 的码头其码头前沿和港池底标高与联岛方案fl一致, 并且在伶仃北航道和西部公用航道的工程布置与联岛 方案也一致 图2 fl港区布置示意 图3{2港区布置示意 3.2工程建设对口门输沙量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对上游东四口门输沙量的 影响很小,各口门的输沙分配比变化也很小,可见工程 对网河区滩槽变化、河床演变的总体规律基本无影响。 联岛方案f1工程后,经东四口门的输沙总量减少 0.03%,虎门的输沙分配比减小0.04%,蕉门则增加 0.03%,洪奇门和横门则基本没变化。在方案{2下,东 四口门的输沙总量增加0.09%,虎门和蕉门的输沙分 配比增幅在0.04%以内,洪奇门和横门输沙分配比的 变化更小。总体看来,大小铲岛规划港区工程方案对东 四口门输沙影响很小,可见对网河区的泥沙运动和河床 变化也基本无影响。 3.3工程建设对冲淤的影响 在联岛方案f1下往大铲水道和小铲东的过流量有 所增加,从而大铲三期南港池和大铲水道、仔洲岛西 侧一带回淤都有所减弱,最终导致更多的水沙往下游 输送,西部公用航道受此影响,以及本身存在浚深拓 ・7・ 2011年2月 第2期 卢素兰,等:河口区重大工程活动对河床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No.2 Feb.2011 宽工程,回淤加大,淤强为0.298m/a;距离较远的伶 大;大铲三期南港池在不联岛方案下有更好的截淤效 果;联岛东侧(或小铲东侧)回淤大于联岛西侧(小铲西 侧);不联岛方案下大小铲之间港池水域回淤相对 较小。 4结语 仃西航道、铜鼓航道受规划港区工程影响很小,回淤 略有减小。在规划港区,受地形浚深和陆域开发、水 沙流路改变的影响,工程后回淤普遍加大。T程后, 联岛东侧水域的淤积分布规律纵向上自北向南递减。 根据统计结果,大铲湾内港池10万t级码头区泊位淤 强为0.411 rn/a、港池为0.624m/a;联岛西侧水域工 程后的回淤分布也是北部大于南部,具体如下:3万t 级码头区泊位淤强为0.509m/a、港池为0.522m/a; 上述研究表明,采用一、二维联解潮流泥沙数学模 型和局部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开展大型工程活动对 河口区乃至上游口门和河道区河床变化的影响研究,思 路可行。既可较为精确反映工程主要影响区的滩槽变 LNG10万t级码头区泊位淤强为0.491m/a、港池为 0.449m/a。伶仃北航道工程后回淤也明显加大,由工 程前的冲淤基本平衡变化为0.785m/a,沿程分布规律 为自北向南递减。 在方案f2下往大铲水道和小铲东的过流量明显小 于联岛方案,而往大小铲岛间的过流量增加,因此大铲 三期南港池和大铲水道、孑子洲岛西侧一带的回淤大于方 案fl;受部分水沙淤积在上游水域的影响,西部公用航 道回淤小于方案f1,淤强为0.230m/a;伶仃西航道、铜 鼓航道的回淤变化很小,与f1相当。在规划港区,小铲 东侧水域l0万t级码头区泊位淤强为0.435m/a、港池 为0.601m/a。小铲西侧泊位的淤积略大,为0.550 m/a,港池为0.473m/a。大小铲岛问通道水流动力较 强,因此回淤相对略少,小铲南侧码头区泊位淤强为 0.449m/a,岛间港池淤强为0.452m/a。岛间潮流通道 把更多的水沙往下游输移,同时方案的码头布置较靠近 大铲岛的天然岸线或浅水区,因此大铲东侧LNG码头 的回淤相对略大,深水泊位淤强为0.571m/a,港池淤强 为0.471m/a。大小铲岛问过流量增加导致往大铲西侧 的水流动力减弱,从而大铲西侧LNG码头回淤大于联 岛方案,泊位淤强为0。709m/a,港池淤强为0.613m/a。 伶仃北航道工程后的回淤与联岛方案差别不大,淤强为 0.791m/a。 总体看来,受方案布置的不同引起水流、输沙条件 差异的影响,规划港区及周围相邻水域出现与之相应的 冲淤变化。规划港区内各泊位、港池工程后回淤普遍加 ・8・ 化情况,又可避免单独应用二维模型在上边界的局限 性,或仅用联解模型因细化工程区而导致的巨大计算 量。根据模型验证成果以及模型在大小铲岛港区规划 项目上的应用,对工程后宏观水沙条件的变化结果和工 程区河床的具体变化是可信的。因此,本研究可用于相 关工程项目模拟计算的借鉴和参考。鉴于模型部分参 数(如泥沙的絮凝沉速和挟沙能力系数)的设计根据研 究区域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经验性,因此较适用于伶仃 洋水域,在其它河口模型应用时需要有所修正,但研究 思路是可以直接借鉴的。此外,笔者还认为,洪季水文 条件的优化将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的精度,因为“99.7” 中水条件下j水、马口的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相比偏 大;同时,网河区河床变化的引入也将使本模型的内涵 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R].广 州: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08. [2] 水利电力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基本资料[R]. 广州:水利电力部珠江水利委员会,1988. [3]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深圳港铜鼓 航道选线数学模型计算研究报告[R].广州:水利部珠江 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 [4]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深圳港大小 铲岛规划港区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R].广州:珠江水 利委员会珠汀水利科学研究院,2010. (本文责任编辑马克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