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要依次布置不同型号的支架,注意安装时不能超出 中深孔光面爆破在岩石坚硬的八采区轨道巷工作 轨道的顺槽的两侧煤壁,要考虑移动支架的可拆卸空 面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解决了炮眼利用率低、巷道 间;②切眼顶煤预裂应对措施。安装好工作面后,要预 成型差、材料消耗多的问题。实践证明岩石坚硬的巷 先实行深孔爆破,使顶煤破裂。以便移架后顶煤可以掉 道采用中深孔光面爆破技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经济合 落,从而降低初放损失;③采用的回采工艺。1301综放 理、又切实可行的掘进方式。随着八采区轨道巷工作 工作面的采煤工艺为综采放顶煤工艺。采煤机的割煤 面中深孔光面爆破的成功应用,其必将为今后陈四楼 方式为端头斜切进刀。回采过程中,需要使用该大斜 煤矿硬岩巷道的快速掘进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刀进行机尾推进、机头不动的形式切割,选择切割的过 程中,需要先定切割线。首先将切刀与工作面的刮板 参考文献: 运送机进行垂直确定;其次,再将距机尾依次为1/3、1/ [1]宗琦,郝飞.提高岩巷掘进爆破速度和质量的若干技术 2、2/3的距离处进行样线定位。这样确定后才能进行 4总结 问题[J].中国煤炭,2004。30(10):39—43. [2]宗琦,张国勇.岩巷掘进中深孔爆破中的掏槽和光爆问 题[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21):18—21. [3]章兵,潘天林.坚硬岩石巷道合理掏槽形式的探讨[J]. 煤矿开采,2000(4). [4]田会礼,周茂普.大断面岩巷中深孔爆破实验研究[J]. 煤炭工程,2004(9):62—64. (责任编辑:焦蓬华) (上接第177页) (1)总体上看,刘家塔煤矿通风系统布局合理、可 靠,生产水平与采区分区供风,采掘工作面及主要硐室 通风;矿井总进风量比总需风量大,能够满足目前 矿井实际生产需要;矿井通风总阻力为1787.65Pa,等 积孔为3.5m ,属于通风容易矿井;矿井通风设施较齐 全,井下风量分配基本合理,通风管理水平较高。 (2)从阻力分布上看,矿井通风阻力主要集中在回 风段,该段通风路线长。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降低该段 的通风阻力,加强巷道维护,保证风流畅通,以降低通 风系统阻力。 (3)每年4一l1月是通风“容易”时期,自然风压帮 助主要通风机通风,其他月份与之相反。应充分考虑 不同季节自然风压对矿井通风系统造成的影响。 (4)该矿通风设施较多,有永久风门58处,调节风 门达82处,调节风墙41处,这些通风设施增大了矿井 内部漏风,加大了管理难度,因此,在现场管理中,应加 强对通风设施的管理,提高矿井的有效风量¨¨,同时也 应该提高风门密封质量及采空区的密封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根银,等.姚桥煤矿通风阻力测定及分析[J].辽宁工 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2]安东.汝箕沟煤矿通风系统阻力测定与安全性分析 [J].神华科技,2013,03. (责任编辑:焦蓬华) (上接第178页) 因此对工作面的主要配套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通常 在工作面都会配备一些高产高效设备如SGZ一1000/ 1050刮板输送机。且由于轨道顺槽与工作面的切眼成 75。的角度,则工作面在进行采煤的过程中,要进行调 面工作。调面完成后,要对切眼实施安装,从机头开 边角煤的切割,但对机头、机尾的使用要依据开采现场 的情况来选择,一般使用两峒机尾与l峒机头的形式 来不断推进这样的切割循环。之后仍然是进行又一次 的循环工作,从调面开始,这次的调面工作在使用上述 操作的同时,要依据支架的移动情况与运输机的移动 方式来确定,尽量避免出现“挤架”现象。另外还要采 取相应措施对顶板进行支撑,如使用护帮板进行护顶。 开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是添加或减少支架。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选用轻巧的设备的基础上还 可以对工作面的形状进行一定的改变,台阶状的工作 面更加利于添减设备,另外将皮带顺槽成直线布置,尽 可能不设置过度支架和端头支架,更有助于快速、有效 地添减设备。 3.5特殊情况的有效应对 ①开采边角煤时必须要审时度势,如果遇到一些 特殊情况,例如遇到相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很难通过的 断层时,又如遇到顶板压力突然增大的情况,此时支撑 点也出现严重损坏,更有甚者是严重死架,那么应及时 将机器设备撤离,重新寻找切眼;②对一些难以布置工 作面的区域应选择更合理的开采方式。例如开采少 量、小面积的边角煤时应考虑采用高落式巷柱开采的 方式进行开采,另外在回采前需要进行充分周密的设 计;③回采极小的煤块时要在确保开采安全的同时,使 用分层仓房进行开采,合理安排局扇通风。 4结语 在开采边角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采区的具体实际 情况合理选择轻型支架放顶煤开采、短壁轻放开采和 正规普通综放开采等方式,从而提高边角煤回采率。 参考文献: [1]郭志伟,等.浅谈邓家庄煤矿边角煤开采方法[J].山东 煤炭科技。2011(o4). [2]路占元,孙广义.小倾角煤层群开拓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北平,徐智彬.煤矿地质分析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 版社,2009. [4]刘召军.软岩顶板下的边角煤开采技术探讨[J].科技 资讯,2007(12). I责任编辑:焦蓬华) l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