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3期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1.39,No.3 2013年5月‘ J.of Jiangsu Normal Uni.(Philosoohv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v.2013 基于真实性评判的雷峰塔重建争论 张祖群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关键词] 雷峰塔;遗产旅游;学术标本;原真性;文化遗产 [摘要】 关于复原雷峰塔,学术界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基于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评判,可以说围绕关 于雷峰塔重建问题的争论,已经使雷峰塔成为中国遗产旅游案例中贯穿“文化遗产概念+遗产重建原真性+ 破碎学科与多种视角看待遗产修复运动+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最好学术标本。关于雷峰塔重建的 探讨启示我们:遗产重建对于其原真性需要认真把握,应以有关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口述史料等 作为复原历史文化遗产的文本依据;要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相关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遗 产保护的客体,是社会共同的文化财产。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少数专家的案头工作,也不仅仅是文物主管 部门的权责,广大的民众应该参与到遗产信息的搜集、历史文化环境的维护、文化传统的传承中来,都应该分 享文化遗产事业的潜在福利,从而增加个人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13)03-0098-06 游学界对真实性问题展开了许多探讨。然而,真 一、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评判 实性的定义迄无定论,最为代表性的定义有:客观 性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自然生成的真实性以及 自从McConnell以社会人类学者的角度提出 存在性真实性(见表1)。 舞台化真实性(staged authenticity)理论后 ,旅 表1:旅游研究领域的真实性观点(根据文献 ) 代表人物 真实性种类 关注对象 主要观点 BoorMs tin(1964), 客观性真实性 旅游客体 真实性为事物的原本性,cConnell(1973) 可用标准衡量 Cohen(1988) 建构性真实性 旅游客体与主体 真实性因人而异 Cohen(1988) 自然生成的真实性 旅游客体与主体 时间是真实性的判别因素之一 Wang.N(1999) 存在性真实性 旅游主体 真实性是主体的感受,与客体是否真实无关 第一,客观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物品的原本性, “真实性”。旅游的主观性经验与游览的客观性 而此种真实性是能透过一种固定标准与知识的事 真实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使得真实性更具有 实来判断的 J。即一事物若为假,尽管外人感觉 象征性意义 。真实性是由旅游主体与客体相调 是真实的,也是假的,它强调的是客体的真实性。 和的结果。因此,Cohen认为,真实性因人而异, Bruner指出:真实性需要的是:(1)逼真地呈现; 人们因不同程度的疏离感而追求不同层次的真实 (2)真正不假的;(3)原本的 。 性_6 J。例如,文博人员和普通游客对于文物真实 第二,社会建构性真实性是由游客或旅游参 性的要求在程度上会有很大差异。同时,Cohen 与者的期待、偏好、信念与力量所共同“投射”出 还考虑到人们对事物真实的不同感觉。Cohen认 的产物。同一件物品有可能“投射”多种不同的 为,风景的自然性可分为真的和舞台化的,而游客 [收稿日期]2013-03—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遗产地铭刻时代痕迹与旅游发展研究”(编号:12CJY08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十二五’时期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编号:10BGL04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祖群,男,湖北应城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对风景真实的感知也分为真的和舞台化的。显然 特定的环境下,事物的主要价值何在?例如杭州 Mac Cannel忽略了人们既有可能拒绝真实的事 的雷峰塔,它最主要的是作为“博物馆”文物存 物,也有可能将舞台化的事物“信以为真”。 在,还是作为旅游文化而存在? 第三,Cohen把时间因素加入到判别真实性 其次,大众主体审判的真实性。事物的真实 之中 J。事物真实性与否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性感受因人而异,任何人都做不到令所有人有同 例如,一明朝仿宋官窑的赝品在现代人眼里即为 样的真实感受。所以,从普通者角度出发,大众的 真品,至少它是明朝的真品,而实际上明朝人必定 感受应为事物被感受的主线。我们应该考虑的是 不这么认为。正如Greenwood所认为的,所有存 大众主体的感受如何?而不是以博物馆馆长的角 活的文化都一直处在杜撰自己的状态u8j。 第四,Wang提出的存在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生 命潜在的状态可能因旅游而被激发出来 ],所以 人们参与旅游主要是想借旅游活动激发出此种存 在的状态,因此,存在性真实性与旅游地事物的真 实性无关。这一真实性观点更为注重旅游主体的 感受,主体感受为真即为真,即使感受对象是 假的。 图1旅游与文物保护学界对“Authenticity”的不同认识 笔者认为,文物保护界的遗产原真性观点和 旅游研究领域的以Mac Cannel为代表的客观性真 实性观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遗产/旅游产品 (旅游客体)的真与假可以用绝对标准加以衡量, 即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图1)。两者都注重保护 对 旅游客体的真实,显然忽略了大众/旅游者 对其的理解与感知。这种观点似乎简化了真实性 的概念,将真实性的判断局限在遗产/旅游客体的 原初性(Origin)上,陷入了世界“非黑即白”的二 元论中。如果二元对立,一切真的清清楚楚吗? 实际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能互相转化, 就如从黑夜到天明你找不到一条明晰的分界线。 如果能够有一种圆融状态,不需要再去区分岂不 更好? 首先,事物的真实性应基于情境考虑。对于 一事物的真实性,应把它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在 度苛求真实。例如福州的三坊七巷,在大众看来, 它是真实的么? 再次,真实性是时间发展中的真实性。世间 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追求某一时点停滞的 真实性显然不切实际,是在幻想搭建“空中楼 阁”。发展的真实性才是最真实的,是一种真正的 “原真”。例如,今天屹立在大西北的左公柳,难 道因为它们不是一百多年前栽植的便不是左公 柳吗? 笔者认为,对历史建筑的整体复原并不符合 文物建筑保护基本规则。只有在分析区域文化地 理时空进程中雷峰塔由于重修和破坏而产生不同 空间形态的基础上,才能搞清楚雷峰塔1924年倒 塌的“真实”原因,这样从学理上总结文化遗产复 原的“原真性”才有可能。在倒塌与重建之间考 察西湖风景区的雷峰塔,以文化自觉来看待遗产 的文化记忆。笔者选择舞台化真实性(staged au— thenticity)理论为研究的基础和视角,试图从另外 一个角度对雷峰塔重建问题的争论进行跨学科探 讨。这里不仅仅是在表述“争论”问题,每一种争 论观点都是学科破碎化的产物,都是多棱镜的一 个侧面。因此,对各种观点进行“非黑即白”的明 确评判是片面的,这种评判可能根本就无法得出 一种客观准确的结论。关键在于通过思辨的过程 和例举,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本案例中 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最后从综合角度看待这个 案例和案例启示。 二、重建雷峰塔的争论与分歧 雷峰塔的倒掉几乎是在顷刻之间,而雷峰塔 的重建却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在一片争论和骂声 中拔地而起。建国前,国人忙于救亡图存,象征旧 制度的雷峰塔倒掉从某种意义上增强了人们创建 新制度的信心,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有关部门不 可能考虑重建雷峰塔;改革开放前,受“西湖与鬼 为邻”思想的影响,以致“西子羞于半面妆”。在 西湖进行“扫此荒唐”的文化大扫除的政治背景 99 下,重建也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实力的日益增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 2.反对派 该派的基本观点如下: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首 文化需求,更为弥补西湖十景的缺憾,重建雷峰塔 先要强调它们是历史留存给全世界、全人类的财 的呼声逐渐高涨,最终提上议事日程。对于雷峰 富,而不只是本国的财富。历史文化遗产分为自 塔重建的争议伴随着重建工程的实施而愈演愈 然类与人文类遗产两个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学 烈,而这番争议却并未随着新雷峰塔的落成而平 术界对建筑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古建筑的称呼, 息。对于雷峰塔到底该不该重建,对立的双方各 也有传统建筑的称呼,也有乡土建筑及文物建筑 执一词,而其中又都不乏几分道理。 的称呼,不论哪种说法它们都是构成历史文化名 1.支持派 城、国家大遗址、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本要素 其基本观点如下:雷峰塔是一部历史,也是一 之一 ]。要讨论遗产真实性和修复的问题,需要 种见证,更是一个缩影。79年前,雷峰塔倒了,在 那个民不聊生、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忙于生计, 无暇考虑一座古塔倒塌所带来的影响与损失。如 今,雷峰塔修复了,在这个政通人和的时代,在这 个万象俱新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历史,重视文 化。如今的雷峰塔,金碧辉煌,玲珑靓妆。西湖因 为雷峰塔而显得壮美,雷峰塔因为这个时代而格 外生辉。雷峰塔在倒塌79年之后,以全新的面貌 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将因延续杭州的历史文脉,提 升西湖的文化品位而魅力四射。支持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是杂文家王若谷 J,他认为,在原址上重建 的雷峰塔耸立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顶,“一湖映双 塔”和“雷峰夕照”景观在消失近8O年后重现,西 湖中轴线上的五大著名景观因此不再残缺,此举 “标志着伟大文明的再造和中兴”。(图2,图3) 图2:新雷峰塔的丰满美姿(课题组摄) 图3:保傲塔的纤细美姿(渠冰摄) l00 严格区分古建筑古迹、传统建筑、乡土建筑、文物 建筑、名胜和游乐场所的概念。像滕王阁从唐代 到1989年共修了26次,只有名胜才值得修。黄 鹤楼在历代重建时形式也各不相同。名胜重建的 背后,有中国文化传承的理念作为支撑,这是与时 代理念和脉搏相一致的。文物的可看性不是首要 的,首要的是文物原来的真实性。同济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 心主任阮仪三可以看作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 。他在《古迹保护与修复拆真造伪何时休?》 的访谈中提到,现在复原某一个著名的雷峰塔历 史景点,其商业行为远远大于文化行为¨¨。他尖 锐地批评道,如果修缮、复原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而 不考虑“原真性”,就等于丢掉了建筑的灵魂_l 。 试想,一个没有灵魂的建筑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3.重建雷峰塔的争论与分歧 新雷峰塔对游客的宣传资料中,说它具有四 个天下第一:塔类建筑采用钢材框架作为建筑支 撑、承重主体为天下第一;塔类建筑中采用铜件最 多、铜饰面积最大为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活动 空间最宽敞为天下第一;塔类建筑内部文化陈设 最丰富为天下第一。重建雷峰塔的争论与分歧由 来已久,不同时期支持或反对重建的学者很多,如 梁思成(1935年)、黄炎培(1950年代)、陈从周、 单士元、刘开渠(1980年代)诸位先生都多次讨论 过这个问题,其中既有赞成重建者,也有激烈反对 重建者。 那么,是否应该重建?要在何地重建?试想, 西湖边上熙熙攘攘的游客,面对这样一座展示盛 世社会文化新景观的建筑,他们会作何感想?或 许人们会问,仅仅是为了体现当代文化而非传承 历史的重建工作究竟有多大学术意义?许多案例 已经表明,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古建筑的重建陷 入了一个尴尬境地,进退两难 引。内部富丽堂皇 与外部的雄伟高大能够体现足够的文化内涵吗? 2000年,国家文物局曾提出“不宜在遗址范围内 重建雷峰塔”;而杭州市申请重建的理由是:“在 遗址上建设一座防护性能良好的、的保护 雷峰塔是否移到遗址附近重建,以及文保原则与 轴线原则的平衡。 中,雷峰塔重建的支持派认为其做法沿袭了旅游 文化遗产中的文化底蕴,是对文化的更好的传承; 而反对派对此却极力反对,认为重建的做法在很 罩”,遗址保护便极其具有分量。这个争论牵扯到 多方面破坏了旅游遗产应有的“原真性”。这种 现象不禁引起了人们新的思考,到底该如何去定 义以及诠释旅游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原真性 关于重建哪个时代的雷峰塔?文物保护部门 概念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之初就没有局限在文化 坚决不同意重建,而旅游开发部门坚决支持重建。 遗产范围,而是以旅游者体验为中心并延伸到其 对于同一个客观对象,却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 他旅游客体对象。 从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去看问题。文物保护部 在雷峰塔重建物案例中,各方的分歧主要有 门和旅游开发部门经常性的分歧与争执成为中国 如下几点:第一,重建物没有在中轴线上,这样并 遗产旅游事业的特色症结。这实际上是文化遗产 不能复原“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空间格 保护——区域经济之间两种学科、两种价值趋向 局。是遵中轴线而重建呢?还是为保护遗址本 的激烈博弈。同时,建筑学界内部对于相关问题 身?第二,重建物在原址重建还是在非原址重建? 也有严重分歧,特别是对宝塔的建筑与雕饰式样 重建是否偏离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如何把 存在强烈的争议。 握文物保护原则与轴线原则的平衡?第三,重建 对于雷峰塔重建的争议主要体现在重建的雷 时代不明晰。它不是历史时期任何一个版本的雷 峰塔是否还具有之前的文化象征意义上。肯定派 峰塔,而是建筑师想象的在雷峰塔历史上从来没 认为,虽然重建的雷峰塔在很多方面都和之前的 有存在过的。重建时代是依据历史年代最近原则 雷峰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重建的雷峰塔却依然 还是最远原则?抑或是鼎盛时代?还是依从资料 保留了之前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重建的雷 最丰富原则?第四,重建物运用了大量的钢筋混 峰塔传承了而不是破坏了其文脉。为避免被人扣 凝土结构。这牵扯到仿古建筑到底仿到什么程 上“假古董”的帽子,雷峰塔的设计者一再表明自 度?到底有没有底线?如何判别假斗拱还是纯粹 己设计的是个“新”的景观建筑,这种在新的社会 力学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五,重建物安装了电 历史背景中新建的景观建筑,绝不等同于对已经 梯。古塔重建中安装电梯是否失去塔本身的遗产 倒掉的雷峰塔的“复原” 】引。这到底是在为自.己 意义?第六,重建物的过度旅游趋向。是因旅游 开脱,还是其设计的本意所在? 而修筑雷峰塔还是文化自觉后的历史遗迹修复, 反对派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新建”绝不是简 该如何寻找历史文脉?如何控制过度的旅游 单地恢复历史建筑原貌,而是要基于现代人的物 趋向? 质功能要求和审美能力去建造“新”的建筑。正 4.相关的评价与总结 是由于重建的雷峰塔有着太多的推陈出新,它也 雷峰塔重建后,一些人评价,雷峰塔的重建实 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代表意 质上是一种当代建筑物的建造,而不属于文物保 义,丧失了“原真性”的旅游文化遗产则不可再被 护的范畴;在诸多条件制约下完成的新塔是新建 标榜为文化的代表作。 景观建筑而非文物建筑的复原。阮仪三先生认 围绕雷峰塔的重建问题,各方掀起了讨论的 为,现在新修的雷峰塔和历史上原来的塔完全不 热潮,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议。世界遗 一样,失去了其原真性,不是大家记忆中只有塔芯 产委员会明确规定,原真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 的那座雷峰塔了¨ 。 的一条最为重要的标准和原则,也是历史性建筑 笔者调研期间,访谈案例1认为“现在想想, 保护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Ll 。修缮历史建筑,要 颇觉得好笑,再如何的天下第一,也没有了原来那 体现“原真性”,其主要表现不仅在于修复建筑外 一砖一瓦的美”;访谈案例2认为,“加上售票处, 在形式外观,也包括挖掘建筑本身的文化渊源,保 电梯,游人手里的相机,各种嬉笑怒骂的声音,还 护建筑历史环境,甚至运用传统建筑结构及材料, 有花钱求签求挂饰的宣传声,这一切的一切,都太 使修复后的建筑具有恰当的使用功能等。到底雷 过现实”;访谈案例3看到如此包装后的雷峰塔 峰塔的重建是保留了旅游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后,“心里默默地伤心难过。或许,雷峰塔在倒塌 还是恰恰破坏了其“原真性”,多方各执一词。其 之后,就这样被世人遗弃在天地间,会不会比现在 1O1 更好?” 为黑河水库兴建而异地重建,从河谷搬到山麓,官 方、学术界和民间一致许可。为三峡工程让路的 笔者对重建雷峰塔的争论与分歧总结如下: 1、雷峰塔是中国遗产旅游案例中贯穿“文化遗产 三大文保工程中,石宝寨实行围堰保护,白鹤梁在 概念+遗产重建原真性+破碎学科与多种视角看 水底实行玻璃罩保护,张飞庙拆除后搬迁到山腰 待遗产修复运动+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 原样重建,这迥异的三者竟然成为三个文保“标 最好学术标本。2、这种重建对遗产重建原真性需 本”,得到了一致赞赏。3.重建时必须尽量使用传 要认真把握,要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本 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方法。文化遗产考古 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不要以自己的立场 清理所得原建筑材料,经选择后应当尽量使用,使 “主观”评判其他学科的取向。3、需要在遗产旅 之达到“整旧如旧”和“新旧并存”的效果。 游研究之中引入知识考古学,并且运用历史地理 (二)文化遗产事业与 学来把握遗产的时空进程。 三、关于文化遗产复原“原真性"的学理总结 【一)关于原真性的学理讨论 我国的多个旅游文化遗产因为各种原因遭到 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某些种类的原真性损 伤普遍存在。这些伤害不止是对文化遗产的美学 价值来说的,而且类似现象也对遗产中的历史成 分、文化内涵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由此反映 出,我们对于幸存的、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遗产的 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我们需要认真且严格地以原 真性思想解决我国遗产旅游管理中的三大难题: 1.景区建设中的修复、重建、改建、新建;2.旅游活 动中的“观赏型”项目与“体验型”项目的设置;3. 通过遗产创意产业开发旅游商品 J。对于重建 的雷峰塔来说,其地理位置、建筑风格、细节设置 自重建之初就备受争议,它是否就是当年的雷峰 塔的复原体还很难下定论。特别是重建的雷峰塔 所融人的现代元素以及过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是 否符合相关对于遗产旅游原真性的保护原则的要 求,是落实原真性保护的关键。 笔者曾经指出,雷峰塔绝对不是一个静态的 文化遗产标本,而是具有历史生命力的鲜活文本。 基于重建方案的讨论和“原真性”概念的讨论是 研究的学理基础 。通过本文的继续讨论,对于 雷峰塔的重建探讨引起的争议,这启示我们深入 思考:怎样的维修或者重建才是符合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原真性”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 下三个方法:1.应以有关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历 史地图、口述史料等作为复原历史文化遗产的文 本依据。2.尊重历史,复原必须在原有遗址范围 之内,因此可能涉及遗址区居民全部搬迁到预留 用地,需要配合区域经济(城市)建设与规划(国 家重大工程选址除外)。这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 伪命题。例如,陕西省周至仙游寺隋朝法王塔因 102 遗产保护的客体,是社会共同的文化财产。 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少数专家的案头工作,也不仅 仅是文物主管部门的权责。广大的民众应该 参与到遗产信息的搜集、历史文化环境的维护、文 化传统的传承中来。所有与遗产相关联的利益主 体,都应该具有遗产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特别是应 该参与到遗产价值评估、保护方案设计、管理制度 制订、保护方案实施等全过程中,都应该分享文化 遗产事业的潜在福利。应该保证利益各方在 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各项权利。笔者呼吁,学术界、 商界需要摒弃以往狭隘保守的文物观念和单一的 文物视角,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去 发现、认识、欣赏、保护并利用世界范围内丰富多 样的文化遗产,去分享保护文化遗产带来的福利 和快乐,增加个人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 信。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走出少数人决定一切、政 府包揽一切的单一模式,走向基于遗产特质的多 元参与、互动共享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 产公约》框架,集合了全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 作的积淀,集合了世界范围内多学科、多领域的智 慧,现已成为全球共享恒久文明、分享文化多样 性、保护各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一种可靠途径和 标尺。它指导人们努力追寻和认识各自本土文化 遗产的内在价值,积极进行遗产认证与保护工作。 以国家力量为主导基础的文化遗产行政管理体 系,不可忽视来自民间和第三方的文化遗产力量, 应尊重其话语权。多元力量为多样化的文化遗产 提供更加有力的保护,也为遗产管理多元化 发展提供讨论的学术空间和实践余地。 笔者认为,雷峰塔的重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案例。既尊重追求原真性的中 国传统文化管理,也努力培育多层次的开放 式遗产保护体系和格局。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除文化遗产本体以外,文化遗产环境当然应该受 到高度重视,而遗产管理制度的原真性更是一个 情境下的文化遗产运动是否合适,还有待于学术 特别需要引起国人重视的原真性组分。当然,从 界进一步的讨论和批评。 遗产“本体一环境一制度”的三维框架分析中国 [参考 文献] 周庄、同里、西塘等免遭建设性破坏,并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 遗产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亚太地区文化遗产 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骑士勋章”。 [1]McConneU,D.1973.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9(3),589 —6o3. [2]Cohen,E.1979.Rethinking the scioology of tourism,Annals of [1I]肖建莉整理:《古迹保护与修复拆真造伪何时休?》,《文汇 Tourism Research,Jan/Mar,18—35. 报》,2003年4月6日。 [3]Wang,N.1999.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irsm expeirence.An— [12]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学 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6(2):349—370. 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Brunet,E.M.1994 Abraham Lincoln 8s authentic reproduction:a [13]俞伟、唐晓岚:《从黄鹤楼到雷峰新塔——对风景名胜区历史 critique of postmodernism.American Anthropologist,96:397-415. 名楼重建的回顾与反思》,《古建园林技术》,2010年第1期。 [5]Boors tin,D.J.1964.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 [14]张朝枝:《原真性理解c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merica.New York:Athenaeum. 《旅游科学》,2008年第1期。 [6]Cohen,E.1988.Authenticity nad commoditization in touirsm.An— [15]杨向荣:《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的“原真性”保护问题浅议—— 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5(3):371—386. 以杭州“富义仓”修缮为例》,《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 [7]Greenwood,D.J.1982.Cultural authenticity.Cultural Survival 2l期。 Quarterly,6(3):27—28. 【16]曹娟:《原真性概念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关于“佘家守护 [8]王若谷,知名杂文家,新华网评论员,有几千篇杂文问世,上百 袁崇焕墓”案例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 篇作品获奖,其中包括在《中国青年报》、《河北13报》、《人民13 论文,2005年。 报(海外版)》等报纸上多篇文章获得一等奖。 [17]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 [9]王晓晓、张朝枝:《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 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北京大学学报》(自然 《旅游科学》,2007年第1期。 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O]阮仪三,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18]张祖群:《基于原真性的雷峰塔的遗产形制初步探索》,《美与 中心主任,他抢救保护了世界遗产平遥、丽江及江南水乡古镇 时代》(城市版),2012年第12期。 on the Debate of the Reconstruction 0f Lei Feng Tower based on the Real Evaluation ZHANG Zu.qunlI (1,Institute of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 Beijing 100070,China; 2.School of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mi@of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Key Words:Lei Feng Tower;reconstruction;academic specimen;the original true;cultural heritage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tourism,the academic word is divided into two schools:about the recovery of Lei Feng Tower,one is the supporters,the other is the oppositiona1.According to the resolves of the two sides,I believe that Lei Feng Tower is Chinag heritage tourism case which is the best academic specimen through”cultural heritage concept+repro— duction of original true heritage+crushing discipline and multiple points view on heritage repair movement+the balance of tourist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The re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should be taken serious consideration.We should distinguish diferent disciplines,diferent subjects of interests expressed in the case.We should not judge other subject orienta- tion based on our own opsition.At last,we discuss the oirignal ture theory,cultural heirtage career and system. [责任编辑:刘一兵]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