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气成因:是沉积物当中的有机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在细菌、催化剂、温度、放射性等各种作用下,经历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阶段,陆续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
二、生成油气的地质条件: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
生成油气的理化条件:细菌作用、催化作用
三、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埋深0-1500米,温度低于50-60℃,细菌作用为主。主要产物:生物化学气、干酪根、少量低熟油)、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深度:1500~3500m;温度:60℃~180℃;热催化作用。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主要的生油时期)、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度4000-7000米; 温度180-250℃;热力作用成为主导因素)、深部高温生气阶段(深度>7000m;温度>250℃;变生作用阶段高温高压主要产物:干气甲烷和石墨)
四、砂(砾)岩储集层的成因类型:冲积扇砂砾岩体、河流砂岩体、三角洲砂岩体、湖泊砂岩体、沿岸堤坝砂岩体、陆棚砂岩体、浊流砂岩体、风成砂岩体。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地质因素:沉积环境、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用、褶皱断裂作用。
五、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
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圈闭的度量:圈闭大小由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它是指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
积。V=A·h·Φe
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
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描述油气藏的三个术语:含油气边界、含油气面积、油气藏高度
六、、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答:首先是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在含油气盆地内,多发育良好的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生油层和储集层接触面积大,对油气的疏导能力强,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储集层中,其上有高质量的盖层。有效的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之一。良好的遮挡物也是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之一。
七、油气藏类型:背斜油气藏(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塑性拱张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断鼻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刺穿接触油气藏、裂缝性油气藏。
八、小层平面图的编制:
1.选择并填写数据:
2.勾绘砂岩尖灭线。
①取砂岩尖灭井点与有砂岩厚度的井点的1/2处。
②对于分区断层,砂岩尖灭线圆滑交上;对于区内断层,砂岩尖灭线可以任意穿过。
3.勾绘有效厚度零线。
① 有效厚度为零的井与有效厚度不为零的井之间的1/2处。
②取砂岩尖灭线到有效厚度不为零的井的1/2(1/3)处。
③对于分区断层,有效厚度零线圆滑交上;
④对于区内断层,若两盘均为油层,可视为断层不存在;若一盘为油层、另一盘为水层,有效厚度零线应交于断层。
⑤在油水过渡带,若过渡带内的井具一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线与外油水边界重合;若过渡带的井点具二类有效厚度,则有效厚度零线与内油水边界重合。
4.勾绘有效厚度和渗透率等值线。
利用三角网等值内插法勾绘有效厚度和渗透率等值线,有效厚度等值间距为2米。渗透率等值线间隔为2×10-3μm2
5.完善图件清绘图件、上色。
上色:0-2米→淡绿色 2-4米→浅黄色 4-6米→桔黄色,>6 →红色
6.完成图名、绘图日期、绘图人、图例等相关项目
九、断面构造图:
作图方法
1.根据各井的断点标高,用三角网等值内插法绘断层面等值线,等值间距为50米。
2.判断已知各井所处的位置:若h断>h顶,则该井钻遇断层下盘的油层顶面,若h断3.分别绘制上、下盘油层顶界面的构造等直线,等值间距为10米。4.绘油层顶界面的断层线:将上、下盘油层顶界面的构造等直线与断层面等高线相交,相交点(相同标高)即为断点,再将这些断点依次相连绘成油层顶界面的断层线。
5.同理可绘制油层底界面的断层线。
、作图要求
1.编制断层面等高线图,即断面构造图。
2.绘制油层顶(底)面的构造等高线。
3.绘制油层顶(底)面的断层线,编制油层顶(底)面的构造图。
4.图件清绘,上墨。
5.图件中曲线圆滑,符合客观地质现象
十、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1.分别计算各斜井段的水平投影和垂直投影,地层界面、断点、油水界面的垂直深度:
2.选适当位置作一水平线代表海平面,确定各井位置,并绘两条深度比例尺。
3.根据各井井口海拔,勾绘地形线。
4.按图解法分别绘出四口井在剖面上的斜井身,在其上标出各井所钻遇的各个地层界面,含油井段、断点位置(垂直深度),并绘出地层界面、断层线与油水界面。
5.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地层,用红色表示油层,用蓝色表示水层。
6.注明各项图件要素: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图例及编制日期、制图单位和制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