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课》教材分析
第1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教材安排了一幅新学期开学图。通过此图,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主体图后面还单设了两页抽象出数的物品和数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1~10各数的含义。
主题图 借助主题图“美丽的校园”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产生并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数学,喜欢上学。
教材还将“美丽的校园”中的人或物抽取出来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值得注意的是对情境图的观察要经历一个过程,即用集合图表示事物到出示相应的数,教学时体现这样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看到主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来表示,既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了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师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1~10各数的时候要了解学生认数和读书的情况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认数的情况。初步了解物体计数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建立课堂常规。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2课时教材分析
“比较”是研究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学生看似能够比较轻松地判断出事物数量的多与少,其实对事物之间内部关系的认识少之又少,其原因是学生在认识多与少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比较的结果而忽视了比较的本质,即相同与不同。对于“比多少”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比较的过程即谁与谁在比较,怎样去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什么?
教材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利用情节中的素材──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理解“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认识到“不同样多”中“多”和“少”的含义。在学生直接经验的作用下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的方法。借助图中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观察、说理中不断地感知“同样多”“多”和“少”,不断感知“一一对应”在比较中的作用。
做一做中三个小题呈现了巩固“比多少”的三个层次:第一小题是在实物操作中小组合作摆“同样多”,第二小题是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摆“多”“少”,在摆物的过程中呈现“一一对应”的过程,让“一一对应”做得出。第三小题是在看一看的过程进行思考和判断,将实物操作的过程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借助操作经验进行简单推理之后进行判断,静态图示的呈现让“一一对应”看得见。
无论是“做”还是“看”,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经历审题、思考、表达、呈现结论的过程。要让学生说一说:谁和谁比较、谁和谁对应、结果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