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来源:保捱科技网
WORLD CHINESE MEDICINE July.2010,Vo1.5,No.4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徐春波郝威威顾晓静邵倩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9号,100101) 摘要传承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推动中医 学术发展、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政 府通过科研立项等形式加大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支持力度。 文中对“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的研究模式与 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回顾性研 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纵向课 题与横向课题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提高传承研究效 率,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最高水平的代 表,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 典范,是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的源泉。传承研究名老中 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继承中医药独具特色的 理论体系和临证经验诊疗技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医、 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医学术进 步和理论创新的需要。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 力支持下,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1 传承研究得到重视 近20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力扶 持和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重视,师徒传承 受到重视,国家对此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师徒传承研究 模式探索。 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 同颁发《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先后分4批为1600多位名老中 医药专家配备了继承人,进行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 承。对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研究继承。《国家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 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院国 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文件,均对“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予以高度重 视。2003年和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织 实施了2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每批从 全国选拔200名优秀的中青年中医I临床人才,通过 “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提高他们的I 床诊疗技术 和医理医德水平,旨在培养新一代名中医。2007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始设立“中医药学家经验传承博士 后”,将师承教育与博士后工作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名 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形式,又创新了中医博士后的 培养机制,对提高传承效率、加快人才培养十分有益。 国家科技部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 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设立了多项名老中医 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 承研究”项目,以全国遴选的210位名老中医为研究 对象,对名老中医个体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学术思 想、成才之路、养生经验等进行全面地传承研究,同时 开展名老中医群体共性规律研究,从而创新研究方法, 提高师承研究效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 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先后设立了“中医基础 理论的整理与创新研究整理性研究”“中医病因病机 理论的基础与创新的研究”等项目,以邓铁涛、陈可 冀、任继学、李玉奇、颜德馨、路志正等名老中医经验为 基础,开展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创新理论研究。 以国家科研立项的形式,统一目标,明确要求,在 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 究,既是科研的创新,也是传承模式的创新。这一切, 都体现了国家对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 支持。 2传承研究的主要进展 为了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 经验,加强中医理论与I临床经验的传承,加快中医临床 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和诊疗水 平的提高,国家科技部先后在“十五”攻关计划、“十一 五”支撑计划中设立了名老中医传承研究课题和 项目。 2.1“十五”名老中医课题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十 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 研究”课题,下设1个总课题组、88个纵向课题组、10 世界中医药2010年7月第5卷第4期 ・297・ 个横向课题组,全国140多个单位的108位名老中医、 840多位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研究历时2年,取得 系列成果。1)抢救性采集、保真性储存、全面性整理、 重点选择l6位名老中医专家,针对其有独特疗效的病 证,通过临床协作研究其诊疗的独特性、创造性。旨在 应用总结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指导实践,进一步总结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探索体现中医特色诊疗经验的 评价方法。2)横向拓展:在“十五”的基础上拓展研究 范围。增加了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挖掘整理研究、 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民间医药的挖 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等。3)完善功能:对“十五”形 成的名老中医信息采集模版与平台、综合信息库、现代 专项性研究了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学术思想、传承方 法。共采集临床病历21063份,整理典型医案3641 份,撰写名老中医临证思辨特点、学术思想、成才之路 等研究报告600余万字;录制名老中医诊疗与教学音 像资料光盘730余张。2)建成有中医特色的名老中医 信息采集系统和综合信息库。根据名老中医读书、临 证、传承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从师病历”“典型医 案”“临证思辨特点”“学术思想”“成才之路”等系列 信息采集模板,建成名老中医信息采集系统和具有数 据采集、信息储存、项目管理功能的综合信息库。3)全 面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深入探讨名老中医临证和成才 的个人与群体的特点,形成专项研究成果。编纂出版 200余万字《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多方位、多层 次展示了当代名老中医的临证思辨特点和处方用药经 验;撰写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证思辨特点研究》 《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研究》《四个疾病的综合研究》《现 代分析挖掘方法研究》《医案与医案技术研究》《名老 中医综合信息库研究》《中医药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研 究》等专项研究报告。4)应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名老 中医经验初见成效。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本体、专家 经验数据挖掘系统、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等,对名老 中医个体与群体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挖掘,为进一步深 入研究奠定了基础。5)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名老中 医学术继承人和临床科研型中医人才,新建名老中医 工作室62问,推动了各地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 2.2“十一五”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不断深化在“十 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 研究”课题完成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一五”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设立“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 承研究”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了研究支持力度。“十 一五”项目下设“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数字化 研究”“名老中医I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应用与评价研 究”“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挖掘整理与推广应用研 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中医传 承规律与传承方法应用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 证经验现代分析挖掘方法研究”“民间医药的挖掘整 理及评价方法研究”等七大类135个课题组。与“十 五”名老中医课题相比,本项目研究有以下特点:1)纵 向深入:在“十五”为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如“名老 中医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应用与评价研究”课题,是 在“十五”课题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 分析挖掘方法等技术和软件,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已 经开发出“灵兰搜索”工具,用于名老中医综合信息库 的检索查询、统计分析、辅助研究。4)重视应用:“十一 五”的研究过程和目标,更加重视面向应用,探索成果 应用的方法与途径。如录制“名医说病”音像,撰写 “名老中医方药规律研究”、名医养生经验推广应用研 究等。 3传承研究的模式与特点 “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传承研究课题与项目, 在研究模式与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一些成 功的经验。 3.1研究模式课题组分为总课题组、纵向课题组、 横向课题组三大类。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总体任 务和目标。1)总课题与名老中医项目办公室:一是负 责总课题顶层设计,对项目各个课题组织实施进行组 织协调、技术指导;二是在各纵、横向课题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对项目综合集成研究,提炼成果、形成项171研 究总报告;三是负责项目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总课 题组是开展本项研究工作的指挥中心,是课题成败的 关键。项目办是课题日常运转的枢纽。2)纵向课题: 以名老中医个体为研究对象,采集整理并向综合信息 库上传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病例资料、分析研究其学 术思想、临证经验、典型医案,分析挖掘名老中医的思 辨规律和学术思想、总结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纵向 课题重在个体化研究,是搞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根 本。3)横向课题:除为纵向课题提供名老中医综合信 息采集模板和存储平台等技术支持外,主要开展横向 群体规律的综合研究。在汇集个体诊疗信息的基础 上,从群体的角度分析总结名老中医的医案、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成才规律,研究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现代分 析挖掘方法。横向课题重在群体研究,提炼升华,决定 着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实践证明,这一研究模式 是科学可行的,从顶层设计到日常运转,分工明确、合 作有序,能有效地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3.2研究特点名老中医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独 ・298・ WORLD CHINESE MEDICINE July.2010,Vo1.5,No.4 特的诊疗方法,而且有深厚的理论造诣、高尚的医德修 了以主导统筹、省市主管部门组织协调、课题专家 顾问组为指导、总课题组和项目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撑 养。要想全面传承研究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 想,就必须从实践技术、理论知识、道德修养、认知方式 等多个方面展开,并正确把握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 中的医术、医理、医道3个不同层次。医术是名老中医 和过程监督管理,承担单位及课题组为实施主体、课题 组长负责制的多层次协同共管的课题管理体系,体现 了管理与科研并重的特点。 4小结 传承研究最为直接的内容 j,包括名老中医的临床诊 疗经验、独特的技术手法等。医理是名老中医传承研 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包括中医理论知识和名老中医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 巨的任务。以国家科研立项的形式开展名老中医传承 的学术思想。医道是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最高境界, 包括名老中医的医德修养和独特的认知方法等。名老 中医传承研究项目,要求在充分考虑名老中医学术特 点的基础上,对各名老中医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进 行研究提炼,研究其辨证思维特点,分析挖掘其取得疗 研究,能极大地调动名老中医本人及其学术传承人的 积极性。以名老中医为核心,从临床人手,从典型医案 人手开展传承研究,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在研究 过程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信息库,能加快 传承研究进程,提高传承效率。开展顶层设计、加强综 合研究、加强项目管理,对于确保大型科研项目研究目 标的最终实现,是至关重要的。纵横结合的研究模式 和管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 今后应继续遵循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个 体经验总结与群体规律探索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在全面采集名老中医诊疗、成才、养生 效的共性规律,探索研究建立个体化诊疗的疗效评价 方法和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方法。其传承研究的特 点:1)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相结合。立足于 传统研究方法,以临床为基础,研究总结名老中医的临 证思辨特点和学术思想;同时积极吸纳成熟、可行的现 代研究方法与技术。2)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相结 合。前瞻陛研究要强调研究的规范性,要求比较严格; 回顾性研究要强调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前瞻与回 等综合信息的基础上,从医术、医理、医道等多个层面, 研究其临证经验、思辨特点和学术思想,挖掘个性特 顾相结合,有利于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名老中医的学术 经验。3)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相结合。个体研究要求 如实采集、原始保存、系统整理名老中医个体的学术经 验。群体研究要求对名老中医群体的共性规律、学术 思想进行提炼升华。4)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相结合。 纵向课题负责从原始采集到相对结构化信息采集的分 点,总结共性规律,提炼学术观点,并进而开展临床应 用研究、理论创新研究。要加强对中医药学原来的知 识体系、学术本质、理论精髓、特色优势的阐释和传承, 从而引导人们创新的方向,使中医药的创新真正有利 于中医药的发展 j。 参考文献 [I]杨金生,王莹莹.对中医学现代传承发展的思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2009,(4);263—265. 析,学术思想、临床思辨特点的提炼,是横向课题研究 的基础。横向课题负责纵向课题成果的综合提升,并 为纵向课题提供技术方法的支持。5)管理与科研并 重。由于研究队伍庞大、参与单位众多,地区分布广, 管理层次多,子课题纵横交错,关系复杂。为此,组建 [2]杨龙会,陈梦生,王思成,等.中医学现代传承的战略思考和建议.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9);649—653. (2010—04—20收稿)0 投稿须知:关于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论著类的文章,均须附中文和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的内容要一致。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 “本文”等主语。论著类文稿的摘要形式使用结构式。结构式摘要主要分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 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4部分。 关键词:选词要规范,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MeSH)词表中选用规范用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 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以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为准。未被 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数目一般3—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无摘要 的文稿,只需标注中文关键词,关键词置于正文之前;附中英文摘要的文稿须中英文关键词,中文关键词置 于中文摘要下方;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词相对应,置于英文摘要下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