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来源:保捱科技网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一、出示复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3、能翻译重点的文言句子。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

5、品析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欣然 遂至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门。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人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襟)(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

月喜悦 (4)漫步悠闲。

(五)课文结构赏析: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次大意。

答: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六)达标测试

1、写出“记”的要素: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人物,“我”和张怀民。

(4)事件,夜游承天寺。

2、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

答: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欣然起行 ”中“欣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特征?

答:(1)愉悦的样子 (2)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能自得快乐,体现了作者的豁达。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燃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的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但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答:明月是常有的,美景也是常有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好文章,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7、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乐观的胸襟。

8、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举例注明作者。

答:(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9、最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者耳”

10、文中写月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总结:这是一篇八十多字的抒情小品,描绘了承天寺澄澈的月光 (月色),也含蓄表达了作者谪

居黄州的孤寂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