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陪着孩子成长呢
老师们在一起,总会报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他们的条件是那么好,可是不爱学习,贪玩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是孩子的原因,还是学校、家庭的原因?如果是孩子的原因,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应该怎样纠正这些不良的习惯呢?如果是教师、家长的原因,我们又应该怎样聪着孩子成长呢?近段时间,看到一此现象,我一直在想,作为一个家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孩子的成长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我们应该怎样陪着孩子健康成长呢?
一、孩子的教育无小事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什么呢?孩子进入学校之前都是由父母带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吸收并化为己用,孩子就像一个海绵,所以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去年,我教一年级了,高兴,同时也让我有一些忐忑,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教好了,受益无穷,如果教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感好大的压力。同时我好久没有教低段了,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我的语文课。在兴奋之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班老是要掉东西,一问,谁也没有拿,我又怕伤害到孩子,不能去收孩子的书包。直到有一天,我班掉的东西太多了,同学们又说是班的平拿了。无意间,发现平的书包里有近十支笔和十块橡皮擦,还有三个文具盒。我就问她,这些东西都是你的吗?有的同学说,这支笔是某某同学的,那个文具盒是某某同学的,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很漂亮的文具盒,像是前两天班上茹掉的。由于人太多,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我叫到办公室里问情况。她也承认了有些东西不是自己的,问到那个漂亮的文具盒,她说是妈妈买的。我打电话给她的妈妈,她的妈妈说,这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没有给她买文具盒,但具体情
况只能问一直带她的奶奶。我只能打电话问她的奶奶。她的奶奶来到学校,问了她的情况,我问到那个文具盒时,她吞吞吐吐的说:“我……我好像给她买过。”我当时很是生气,严肃地对她说:“老辈子,你好好想想,这个文具盒是不是你给她买的。要实事求事,不然你会害了她一辈子。”我刚说完,平的奶奶马上跳起来,直指小平说:“我没有教过你偷东西,你怎么能拿别人的东西……是谁指使你的……”听了她的话,我劝说了她几句,她就冲到教室里把孩子的书包背着,而且还指着班上的孩子骂骂咧咧的拉着孩子走了。我当时无语了。后来听一个家长说,平一直都有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而且她的奶奶从来不制止。
古有俗语: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家庭的教育和引导是至关重要。因为小时候孩子根本没有辨别能力,也许就只是觉得这样东西很喜欢,想拿来玩玩,也许有些家长觉得一点小东西不值钱,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却就是因为那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可能会害了孩子的一辈子,所以我们的教育要从小事着手,教孩子明事理,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孩子是成长的主体者
谁成长?孩子。孩子是成长的主体者,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陪伴者,是他们成长的引导者,作为家长、教师不能代替他们的成长,不然,我们的孩子就会成为一无事处的人。
前段时候,我们一家人决定带孩子到游乐园里去玩一玩。到游乐园,带孩子来玩的人可真多,大家也玩得很开心。可是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在游乐园里,有一个家长带着可能只有两岁左右的孩子,她打电话时,孩子就不小心摔倒了,那个孩子就趴在地上不哭不闹,手和脚翘起来,等到家长抱他,直到家长打完电话,发现孩子摔到地上了,把他抱起来。无独有偶,在游乐园的另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孩子摔倒了,他也同样趴在地上没有起来,等着家长抱他起来。
当时我觉得好笑,那两个孩子为什么自己不爬起来呢?在我的印象中,摔倒了爬起来是每个人的条件反射。是谁把这样的孩子的条件反射扼杀了呢?家长的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多么珍贵的东西,这样的孩子能成长栋梁之材?经历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让孩子跳过了这个过程,最后孩子什么也不会。我想这不是家长所期望的。
三、多鼓励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一直对这个观点有点怀疑。直到最近我感受到鼓励的魅力。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有点担心,因为我班有两个小调皮,让我伤透了脑筋。一个是健,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开学的第一天就要挑战六年级的同学,他长得结实,天不怕地不怕,好像有无穷的力量,所以一学期下来,不知有多少的同学来告状,常常与家长沟通,家长没有办法,有时候我也觉得力不从心;另一个同学叫然,他也爱对同学动手动脚了,一会儿打这同学,一会儿打那个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无法安静地坐一分钟,不做作业,与家长沟通,家长摇摇头说没有办法。一学期下来,这两个同学成长“名人”。开学了,第一天要升旗,由于在路上堵了一会儿车,到学校,孩子们都已经到操场上集合了,我班的孩子已在边上站好了,一节朝会课,我们的两个小调皮居然站得很好,没有打闹。这让我感到很吃惊。回到教室,我表扬了同学们,而且着重点名表扬了健和然两位同学。接着上语文课了,两位同学坐得端正,不讲话,下午放学时也提出了表扬,后来两天,他们的表现与上期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然开始做作业了。当然这些好的开始及时与家长联系,表扬他们,也希望家长多引导,多鼓励。
孩子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而家长和教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教育、引导、陪伴的作用,让孩子体味生活的滋味,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将来孩子们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