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名著阅读
二十、《名人传》(2016、2012)
(2011版课标提到“传记”;八年级下册P 137自主阅读推荐)
【作者简介】罗曼·罗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 【内容概况】《名人传》分三部分:即《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这本传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录主人公生平的作品,而是用饱含激情且优美的语言着重叙述三位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事迹,赞美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作品主题】描述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贝多芬在悲苦的深渊里仍对音乐执著追求,不屈服于命运;米开朗琪罗以一生的心血完成了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其伟大的心灵,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作品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精神和甘愿承受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能用心感受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阅读收获】1.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只有鲜花和欢乐。2.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3.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性格,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2012 【人物简历】
1. 贝多芬(德国音乐家) 主要作品:《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人物生平 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厨子的女儿。 1770~1787年:艰苦的童年(被逼练琴、操持家庭经济、加入戏院乐队、当大风琴手)。 1787年:丧母、做一家之主、要求酗酒的父亲退休、肩负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 1792年:因战事离开故乡,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1796~1800年:把战争诗谱成音乐,听力开始衰退。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让他战胜了痛苦和绝望。 1801~1803年:与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相恋,分手,创作《月光奏鸣曲》。 1806年:与特雷泽·特·布伦瑞克订婚,创作《第四交响曲》。 1810年:再次被爱情抛弃,又变得孤独。 1814年:到达幸运的顶点,在维也纳受到追捧。 1815年:兄弟卡尔去世,承担起监护侄儿的职责。 1819年:完全聋了。 1822年:亲自指挥乐队被发现耳聋——致命的一天。 1
形象分析 ①勇于和命运抗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生活在孤独之中,双耳失聪,却不放弃理想,创造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②敢于向权威挑战: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时,不畏权贵,敢于理论。 ③乖僻、孤独,但热爱音乐,执著追求:呕心沥血创作乐曲常常拿不到分文报酬,他为出版这些作品反而欠了出版商许多债务。 1824年:在维也纳举行演奏会,引起群众狂热的骚动。 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2.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2016 主要作品:《哀悼》《大卫》《创世纪》
人物生平 1475年: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塞,父亲是法官。 1481年:母亲去世,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①非常孝顺,有极强的家庭责任感:尽管父亲和弟弟无止境地浪费他的血汗钱,但他从形象分析 1488~14年:进入翡冷翠的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不抱怨,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 后转入一所雕塑学校。 1490~1496年: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离开学校,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②敢于挑战,意志坚强,但也十分软弱,常常屈服于强权:教皇让他为教堂画天顶画,对壁画技术一窍不通的他毅然接受挑战,克1501~1504年:回到翡冷翠,完成举世闻名的《大卫》。 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史诗般的西斯廷1505~1518年:受教皇差遣,先后参与造陵墓、铸造铜像、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等工作。 作品。 ③优柔寡断,不善与人合作:受命建造圣罗1527年:卷入翡冷翠爆发的漩涡,受尽恐怖的折磨。 朗察教堂,他不善与人合作,导致工人罢工,1534年:克雷芒七世去世,重新回到罗马,被保罗三世紧紧控制。 运石料的船也找不到,工程被迫搁浅。 ④多疑、孤独:受任于教皇,但同时又对教1535年:被保罗三世任命为圣彼得的建筑绘画雕塑总监。 皇失望。爱猜疑,因此没有真正的朋友。 15年:在罗马逝世。 3. 列夫·托尔斯泰(作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人物生平 1828年: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1842~1847年:在卡赞地方读书,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①精神软弱:总是逆来顺受,痛苦不堪,却形象分析 学产生兴趣,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从不反抗。 不满学校教育而退学,回到家乡。 1851年:来到高加索,加入。 1857年: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创作短篇小说《琉森》。 1860~1861年:再度出国,研究各种不同的教育论。他认为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1862年:与索菲娅结婚,生活幸福。 1863~1869年:创作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2
②不求名利,执著追求真理: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 ③真诚: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剖析,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 ④反叛精神:质疑贵族上流社会,被教会宣布为“邪教徒和叛逆者”,被开除教籍。 ⑤同情劳动人民:改变自己的贵族生活,自食其力,主张农事改革,希望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觉悟。 1873~1877年:完成另一部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879年:世界观发生变化,创作《忏悔录》。 1910年:从家中出走,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