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来源:保捱科技网
食品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刘书花李福伟李剑张瑞凌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省大型精密仪器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建立了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茵快速、敏感、特异的PCR快速检测方法。选取hlyA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l对引物。在单 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茵中能扩增出356 bp的预期片段,大肠杆茵、沙f'l氏茵、葡萄球茵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现出极好的单增李斯特茵 种特异性。纯培养的检测极限为46个细菌。用该方法对36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分离鉴定方法完全相符,表明该方法可适用 于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食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CR快速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S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0)22—0352—0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ie m ̄nocytogenes,简称 L.M,单增李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_1l,使人和动物 患脑膜炎、脑炎、败血症及造成怀孕妇女流产、死胎等疾病。 该菌可通过眼睛及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 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 子宫颈的该菌也会引起感染。单增李斯特氏菌不易被冻融, 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植物、青贮饲养 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一 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斯特氏 菌的携带率0.6%~16.0%,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0%~ 8.0%的水产品、5.0%~10.0%的奶及其产品、30.0%以上的肉 制品及15.0%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 奶酷、未充分加热的鸡肉、鲜牛奶、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 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近年来,国外 报道该菌所致的食物中毒越来越多,病死率高达30%~70% 【2_引。国内也不断有散发病例,引起j,国内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WHO在20世纪90年代已将其列为食品四大致病菌之一 。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以家畜、家禽兽为主要宿主,易 污染食品而引起食物中毒和李斯特病暴发[6-7]。 食品是导致人类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感染的主 要传播途径,由于该菌在4℃冰箱保存的食物中仍可生长 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绝大 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氏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 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氏菌的感染源阎。随 着我国冷藏、速冻食品消费量的迅速增多,食品中单增李斯 特氏菌的潜在危险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食品卫生微 生物检验中必须加以重视。单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热加工 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菌群,使单增李斯特 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则在食品加工中, 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 min以上。单增李斯特氏菌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杀 灭了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 蒸煮后防治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国内流行的对单 增李氏菌的检测方法为传统培养法,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 GB4789.30—2010,该方法检测周期冗长,准备工作繁琐,耗 基金项目 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 刘书花(1980一),女,山东德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微 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0-09—17 352 时耗力。因此,该试验针对这一状况,拟在建立食品中单核 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敏感、特异的PCR快速检测方 法,并将这一检测方法应用于食品样品的检测,检测结果与 传统方法完全相符。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L1.1菌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 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菌种均购自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接种到营养肉汤中制成标准菌液,36℃增菌培养。 1.1.2检测样品。从济南市各超市及农贸市场购齐36份食 品样品。分别为生猪肉、生鸡肉、袋装新鲜牛奶、烤肠、酱肉 等几类。将这些样品分别用新建PCR方法和传统培养法进 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1.1.3核酸DNA制备。细菌基因组的提取使用的是天根生 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操 作步骤按照提取试剂盒说明进行。 1.2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置 PCR反应试剂盒为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 TaKaRa产品,细菌培养用显色培养基为法国科玛嘉(郑州 博赛生物技术研究所)产品,增菌培养基为北京陆桥生物技 术有限公司生产。 1.3主要仪器设备 Basic Panoramic型均质器(西班牙IUL),DeltaDilutor型 精密电子稀释器(西班牙IUL),S1000TM Thermal Cycler PCR 反应仪(美国BioRad公司),DYCZ一20A型DNA序列分析电 泳仪(北京市六一仪器厂)。 1.4试验方法 1.4.1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从GenBank中获取各种不 同来源地LM的一hlyA基因序列,应用PrimerExpress软件分 析基因序列,根据引物设计原则,在这些序列的保守区域筛 选到能扩增目标片段长度为329 bp的1对引物,委托北京 博尚生物有限公司合成,其序列如下:上游引物为5’一TGTC TCAGGTGATGTAGA一3’:下游引物为5’一TCGTrACCTYCAG GATCA一3’。 1.4.2 PCR反应体系与条件。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 为:模板DNA 1.0 IxL、10 I ̄moL/L上下游引物各0.5 L、2 mmoL/L dNTP 2.0 L、2.5 U/IxL Yaq酶0.2 L、25 mmoL/L Mg2 2.0 L、10倍缓冲液2.0 L、补DEPC水至25 L。循环 刘书花等: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参数为:预变性95℃,5 airn;变性95℃,50 S;退火56℃,50 S;延长72 oC,30 S;30个循环;再延长72℃,10 min。产物鉴 定:扩增产物于1.5%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经EB染色后,紫 外灯下观察。 2结果与分析 2.1新建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设计的PCR反应应具有能从复杂样品中特异性地扩增 目标片段的能力,因此选择合适的用于扩增检测的基因是 保证检测方法特异性的关键。试验选择了单增李氏菌的 hlyA基因,扩增片段为356bp,具有良好的种特异性。将单 增李氏菌标准菌株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种相关细菌进行 检测,电泳图谱如图1所示。新建方法除单增李氏菌出现明 显条带外,其他菌株均不见扩增条带。表明该试验建立的 PCR检测方法对单增李氏菌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与其他相 关肠道细菌无交叉反应。 5oo 250 1 2 3’4 5 6 图l单增李氏菌特异性扩增条带电泳结果 注:Line 1为DNAm arker;Line 2~3为单核李氏菌:Line4为金黄 色葡萄球菌;Line 5为沙I、-3氏菌;Line6为大肠杆菌。 2.2新建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 以无菌操作将单增李氏菌标准菌种的纯培养液充分混 匀,按10倍递增稀释至10一~1O-S浓度,然后分别取l0。~l0-s 各不同梯度稀释液提取核酸DNA,按新建PCR方法进行单 增李氏菌检测,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 最低可以检测的菌液的稀释数量级是10 倍。另外,分别将 l 一10≈这4个浓度的纯培养液各取0.1mL,划线接种单增 李氏菌科马嘉选择性平板,培养后计数菌落数目。通过计算 可知单增李氏菌标准菌种纯培养液中细菌浓度为4.6x10s cfu/mL。由此可知,纯培养的检测极限为46个细菌浓度。 2.3食品中单增李畏葛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将市面上购买来的36种样品,经单增李氏菌增菌液增 菌培养后,选择3种样品人工感染单增李氏菌,检测过程分 别采用新建PCR方法和传统培养法进行平行试验.将2种 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进而评价该新建PCR方法。试验结果表 明,对于已知感染单增李氏菌的样品.2种检测方法均检测 为阳性,对剩余33种样品,新建PCR方法检测有1份为单 增李氏菌阳性,传统培养法也检出该样品为单增李氏菌 阳性。2种检测方法检测阳性样品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 100%。该试验过程利用传统培养法检测对新建PCR方法进 行鉴定,通过对实际样品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对于单增李氏 5o0 250 图2单增李氏菌不同基因组DNA浓度的特 异性扩增条带电泳结果 注:Line 1为DNA marker;Line 2为1O。浓度基因组DNA;Line 3 为10 浓度基因组DNA:Line 4为10 浓度基因组DNA;iLne 5为1 浓度基因组DNA;Line6为1 浓度基因组DNA。 菌阳性样品未存在漏检,同时对于阴性样品也未出现假阳 性结果,说明该新建PCR方法检测特异性较高。 3结论与讨论 单增李氏菌是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使人和动物 患脑膜炎、脑炎、败血症及造成怀孕妇女流产、死胎等疾病。 因此,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品传播疾病。建立快速、敏感 及特异地检测食品中单增李氏菌的方法非常必要。传统培 养法对单增李氏菌的检测,需经过增菌培养后再进行分离 培养,然后将分离培养后的菌落进行多种生化试验、溶血试 验、动物试验及动力试验等多步表型检测方法,过程繁琐、 费时费力。因此,传统培养法在快速、敏感与特异性等方面 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该试验过程利用新建PCR方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检测。 通过与传统培养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该新建PCR方法对 已知被单增李氏菌污染的样品都能检测出来,对未知污染 状况的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有1个样品被单增李氏菌污染, 表明该方法对于单增李氏菌阳性样品未存在漏检;同时对 于阴性样品也未出现假阳性结果,说明该新建PCR方法检 测特异性较高,适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氏菌的检测,灵敏度 高,结果准确。 4参考文献 [1】NAKAMA A,MATSUDA M,ITOH T,et a1.Molecular typing of listeria monoeytogenes isolated in Japan by pulsed—field gelelectrophoresis【J】.J Vet Med Sci,1998,60(6):749—752. 【2]KERR K G,LAOEY—LISTERIOSIS R W.New problems with all old pathogen[J].JofHospitalInfention,i988(12):247. 【3】沈晓盛,郑国兴,李庆,等.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危害及其 检测[J1.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8):87—91. 【4]RYSER T,ELMER H M.Listeriosis and food satiay[J].Marcel Dekkeine, 1991,6(2):214. f5】徐德顺,吴晓芳,程平庆,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常规PCR法及细 菌培养法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比较叨.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l7 (5):861—863. [6]寇运同,马洪明,刘晨光.用PCR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 生性李斯特氏菌明.食品科学,2001,22(5):52—55. 【7】肖义泽,任丽娟.云南省首次动物源性李斯特氏菌病暴发的流行病学 调查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3):236. 【8]袁宝民.食品微生物学及其检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l993:96. 3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