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成绩: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
1、“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 )
2、《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 ( )
3、《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 )
4、《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美丽”就是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 ( )
5、《桃花心木》是我国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
6.《为人民服务》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稿。( )
7.《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喜悦的心情。( )
8.“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对一门课,老师们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这句话看出老师对学生不够负责。( )
9.“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中,蔺相如处处避着廉婆,是因为蔺相如怕廉将军。( )
9.“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句诗中“妻子”是指诗人的夫人。( )
1
10.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联系实际,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 )
1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和“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
12.称老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
13.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 )
14.《囚歌》的作者是江姐。( )
15.《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体是童话故事。( )
1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他还写了《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
17.客家民居的特点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
18.《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
19、16年1月,居里夫人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线。( )
20、中国宋代的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乘火箭上天的人。( )
21、许云峰是小说《红岩》中的人物。 ( )
2
22、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开山鼻祖。( )
23.《北京的春节》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介绍了节日的风俗。( )
24.和田的维吾尔人有爱美的天性,而且能歌善舞。( )
25、“苏轼与他的兄弟苏辙情同手足,让后人敬仰。”这句话中的“兄弟”读“xiōng dì”。
26、指一个人写作才能杰出,所写诗文生动优美,我们可以用“生花妙笔”这个成语来形容。27、“无锡的春天是个美丽的城市。”这句话是正确的。 ( )
28、“养育之恩,我怎能忘?”与“养育之恩,我不能不牢记。”意思相同。 ( )
29、《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都是写人的记叙文。( )
30、《桃花心木》和《跨越百年的美丽》都在歌颂科学精神。( )
31、《凡卡》的作者是福笛。( )
32 “桂子花开,千里飘香”是比喻写法。( )
33、“插柳之恩,我怎能忘?”这句话如改为“插柳之恩,我不能不忘记。”意思不变。
34、《桃花心木》是我国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
35、“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句话中的破折号是表
3
示转折。 ( )
36、“他拼命喊,喊得嗓子都哑了。”可缩成“他喊。” ( )
1、课文《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
2、《匆匆》是冰心的一篇散文。( )
3、《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主要是赞美顶碗少年顶碗技艺的高超。( )
4.“邯郸学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
5.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故乡》选自《少年闰土》。( )
6.“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
7、《狱中联欢》选自小说《红岩》,讲的是者在狱中同日军作斗争的事。( )
8、详细对具体正如简略对抽象。( )
9、“提高”和“效率、水平、产量、体质”都可以搭配在一起。( )
10、《一夜的工作》的作者是何其芳。( )
11、“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 )
12.“谁会说詹天佑不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与“谁都会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
4
程师。”两句话说法不同,但意思一样。( )
13、晓英从“轻诺必寡信”这句话中明白了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是很少讲信用的人。( )
14.“妈妈给我买的书很好看。”可以缩写为“妈妈很好看。”( )
15.“你聪明了。”可以赞扬一个人聪明,也可以讥讽一个人傻。( )
16.“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17.“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18、\"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是疑问句。( )
19、\"这不是一件坏事\"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 )
20、\"这么多的书报堆在她的床头,像一座小山,这么多的声音在她的耳畔,像在热烈地交谈。\"这句话中的标点都用得对。( )
21、\"日益密切\"和\"受益匪浅\"这两个词中的\"益\"是一个意思。( )
22、“元宵、端午、中秋、除夕”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的。( )
23藏戏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
24“桃花心木苗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是指桃花心木是一种名贵的树木,不精心呵护就枯萎了。 ( )
5
25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是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
25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是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 )
26《为人民服务》篇文章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 )
27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都是党的创始人。 ( )
28常见的照应方法有\"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与文题照应\"等三种。 ( )
29《卜算子·咏梅》这个题目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也是一种词牌名。( )
30“妈妈给我买的书很好看。”可以缩写为“妈妈很好看。”( )
31.“你聪明了。”可以赞扬一个人聪明,也可以讥讽一个人傻。( )
3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33《匆匆》一文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句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 )
35“眼花耳鸣”和“花花绿绿”中“花”的意思相同。 ( )
6
)
36“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千年梦”指中国人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
37谢皮罗教授把“?”拉直变成“!”证明了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
3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句中的“或”字是“或者”的意思。( )
3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唐代诗人陆游写的诗句。( )
40《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穷人》都反映了沙俄黑暗统治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
41《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
42“下雪 潮湿 干燥 炎热 寒冷”是属于同一类词。( )
43“哪怕工作再难做,他也不会退缩”这句话中的关联词不恰当。( )
44.“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是按时间先后序排列的。 ( )
45.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 )
46.“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这句话没有语句毛病。 ( )
47.“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与“不。要让小同学先上车。”意思相反。 ( )
48.“兴旺”应读作“xìng wàng”。 ( )
7
49.《囚歌》这首诗是著名爱国将领叶挺写于敌人狱中的。 ( )
5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司马迁说的。 ( )
51.江姐是小说《红日》中的主要人物。 ( )
52.《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为太阳的大小而争论。( )
54.《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
55.《学弈》告诉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
56.《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写了两小孩为太阳离我们远近而争论。( )
57.“E”的小写字母是“e”,按汉语拼音的顺序排列,它后面一个字母是“e”。( )
58、《摔倒以后》重点应写“我”怎么摔倒的。 ( )
59、《咱班的新事多》应写发生在自己班里的新事,而且要写几件事。 ( )
60、《放学以后》和《放学回家的路上》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写放学后发生的事。 ( )
61、《我的爷爷》和《我和爷爷》两个题目的要求一致,都是写爷爷。
62、“模范”的“模”的读音是mó;“模样”的“模”读音是mú.( )
8
63、“恭”写用部首查字法就查“忄”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母“G”。( )
、“美妙”、“漂亮”、“丑陋”这三个词语都可以描述人的外貌形态。
65、“他成绩虽好,但很骄傲”的“骄傲”与“我为自己生长在这伟大的祖国而骄傲”的“骄傲”是表示同一种意思。 ( )
6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67、“簪”这个字共有20画。
68、“扔掉”的“扔”与“认识”的“认”的韵母都是后鼻音。 ( )
69、“《养花》的作者是老舍;《一夜的工作》的作者是何其芳。 ( )
70、“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句话反映了总理生活的简朴。 ( )
71、“南京”两个字用拼音书写应是“nán jīng”。 ( )
72、知道读音,不知道意思和写法可采用部首查字法。 ( )
73、“臣”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
74、在“水仙、茉莉、白桦、月季”这组词中,有一个不是同类的。( )
75、“孩子们高兴得在地毯上又蹦又跳。”可缩写成“孩子们高兴。”( )
9
76、用部首查字法查“勤”,应先查部首“艹”,再查11画。 ( )
77、“O P Q S R T”是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的。 ( )
78、“调动”的“调”读“diào”,“声调”的“调”读“tiáo”。( )
79、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 )
80、《凡卡》这篇文章是法国作家契诃夫写的。( )
81、“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比喻句。 ( )
82、《七步诗》的作者是曹植。 ( )
83、《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 ( )
84、《桃花心木》是一篇散文。 ( )
85、“武断“和”果断“是一对反义词。 ( )
86、“严峻的考验“和”严肃的纪律“的搭配都是对的。 ( )
87、“大显身手”一词是比喻充分显露出自己的本领来。 ( )
88、“凡卡只有回到爷爷身边,就不会受苦了。”这一句话用的关联词语是正确的。、“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个完整的句子。 ( )
10
) (
90、《竹石》的作者是清代的于谦。( )
91、“这怎么忍受得了呢?”和“这不能忍受。”意思相同。( )
92、李时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缩句:李时珍是医学家。( )
9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语出自《史记》( )
94、《石灰吟》的作者是我国唐代的于谦。它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 )
9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的批评和忠告。 ( )
96、“hi ri wu ye yin ”是整体认读音节。 ( )
97、ü同j q x y时,ü上两点要省去。( )
9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 )
99、“雄浑的歌声 妩媚的笑容 体态秀丽 乐声优雅”搭配全正确。( )
100、两小儿辩斗,他们各自的观点正确、理由充分。( )
101、“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是傣家先民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
102、藏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
11
103、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课文详细描述了除夕、初一、十五人们的活动,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
104、《顶碗少年》中“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和“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阵微微的激动……”两处省略号含意一样。(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
1、“巨”、“区”、“臣”的部首是“匚”。( ) 4、“玻璃、动弹、桌子”中加点的字应读轻声。( )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是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的。( )
3、“一张桌子,一位老师,一匹马车”这三个词语中的量词都用得对。( )
5、在“难解难分”、“号称”两个词中,每个字都是多音字。( )
6、博林的祖父、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所以博林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世家。( )
7、“我们要认真克服并发现工作中的缺点。”是病句。( )
8、书信和请假条的称呼都应写在第一行且顶格。( ) 9、“J、K、L、M、N”是按音序排的。( )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两个小孩争论太阳的大小。( )
12
3.《学弈》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
4.《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两个小孩的辩论,所以不能迷信权威。 ( )
5.《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
6.“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不甘心虚度此生。 ( )
7.《桃花心木》是我国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散文。 ( )
8.《桃花心木》以“桃花心木》为题,揭示文章内容是单纯地写树,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 ( )
9.“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这句中的“不确定”指的是自然界中不可预料的恶劣天气。 ( )
10.《桃花心木》中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说明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 )
11.作者从顶碗少年的表演中获得人生的启示——那就是面对挫折,我们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 )
13.作者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
14.“正月、间断、分外”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依次是:“zhèng”“jiàn”“fēn”。 ( )
13
16、藏戏创始人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各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为民造福。( )
17、《为人民服务》是周恩来总理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 )
18、“鼎”读作“dǐng”,共11画,第六笔是竖折折。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