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出版时间:2013-08-01 15:3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173.G4.20130801.1535.004.html
解析万叶时代富士山的文学形象
樊丽丽
(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以日本最古和歌集《万叶集》中咏叹富士山的和歌为研究对象,分析富士山的文学形象,以探究万叶时代日本人的富士山观。 关键词:富士山观 文学形象 和歌
一、《万叶集》的形成及影响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被誉为“日本的《诗经》”。它代表了日本诗歌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堪称日本诗歌的典范。共二十卷,收入自4世纪至8世纪60年代末,约450年间的4500余首和歌作品。作者范围十分广泛,从皇族到庶民几乎囊括了当时日本各阶层人物,《万叶集》的歌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作者都各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整体表现上是真实、朴素、明快、言简意深的。内容除了极少数的神话传说外,一般是现实生活、真实感情的表现,手法上不加造作,用简短明了的语言描绘深远的意境,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深切的感人力量,是其魅力所在。在日本和歌史上《万叶集》不但是最早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和歌集。它的歌风淳朴、真挚,是日本封建律令制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并且内容繁多,艺术表现丰富多彩,是日本古典文学的杰作,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深远,是日本文学的源泉之作。
二、富士山文学概说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是日本民族引以为傲的象征,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灵峰”。在古代文献中也被称作“芙蓉峰”“富岳”“不二山”“不尽山”。富士山自古一直是日本文学家讴歌的主题。日本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就记载多首吟咏富士山的和歌。江户前期的俳圣松尾芭蕉也创作了多部赞美富士山的作品。近现代的文人和民俗学者到富士山参观,创造了丰富的富士山文学。1939年太宰治创造了小说《富狱百景》,其中的一节“富士很适合赏月草”被大家所熟知。直木奖作家的新田次郎以在富士山顶气象观测所工作的经验做为基础,以获奖作品《强有力引线》为首写了多部的围绕富士的作品。武田泰淳的长篇小说《富士》以富士山为远景,描述作为近景的人间戏剧。草野心平创作的《富士山》是吟咏富士山著名的现代诗集。总之,多彩的艺术创作中富士山由单纯的自然景观升华为世人皆知的日本象征,成为日本人心理和情感上的一种寄托。丰富的富士山文学蕴含着日本人的崇山理念。
三、《万叶集》中富士山形象的解读
天然的岛国条件,培育了日本人富有温和,纤细、现实精神的性情和对大自然的细致感受性,《万叶集》的和歌具有强烈的密切结合日常朴素生活体验的倾向。诗集的朴直壮美的基调、粗豪凝重的风格,具有后世无法比拟的质朴的古典美。以下从真情质朴的和歌中分析富士山的形象,探究其中体现的日本人的富士山观。共11首关于富士山的和歌如下:
03/0317天地の 別れし時ゆ 神さびて 高く貴き 駿河なる 富士の高嶺を 天の原 振り放け見れば 渡る日の 影も隠らひ 照る月の 光も見えず 白雲も い行きはばかり 時じくぞ 雪は降りける 語り継ぎ 言ひ継ぎ行かむ 富士の高嶺は
(天地初分时,即有富士山,神山在骏河,高贵不可攀,翘首望天空,丽日为遮颜,月夜月光照,月亦隐山间,白云不敢行,常降雪而还,传语后世人,勿忘富士山。)
03/0318田子の浦ゆうち出でて見れば真白にぞ富士の高嶺に雪は降りける
(出得田儿浦,遥看富士山,雪飘高岭上,一片白银般。) 03/0319 なまよみの 甲斐の国 うち寄する 駿河の国と こちごちの 国のみ中ゆ 出で立てる 富士の高嶺は 天雲も い行きはばかり 飛ぶ鳥も 飛びも上らず 燃ゆる火を 雪もち消ち 降る雪を 火もち消ちつつ 言ひも得ず 名付けも知らず くすしくも います神かも せの海と 名付けてあるも その山の つつめる海ぞ 富士川と 人の渡るも その山の 水のたぎちぞ 日の本の 大和の国の 鎮めとも います神かも 宝とも なれる山かも 駿河なる 富士の高嶺は 見れど飽かぬかも (甲斐骏河两国间,当中屹立富士山,山高入天云难过,飞鸟高翔也难攀,燎原大火为雪灭,降雪又为火烧干,山神有灵不可说,神灵何似欲名难,堂堂有名石花海,包围全在此山中,人人可渡富士河,此山之水注成功,日本古国此大河,山神坐镇如宝库,骏河高耸富士山,一生长见不知足。)
03/0320富士の嶺に降り置く雪は六月の十五日に消ぬればその夜降りけり
(富士山头雪,长年积不消,暑天消片刻,入夜又飞飘。) 03/0321富士の嶺を高み畏み天雲もい行きはばかりたなびくものを
(富士山头上,峰高插入天,天云飞到此,不敢再行前。) 11/2695我妹子に逢ふよしをなみ駿河なる富士の高嶺の燃えつつかあらむ
(见妹永无缘,如逢岭上烟,骏河富士岭,燃火在山巅。)
11/2697妹が名も我が名も立たば惜しみこそ富士の高嶺の燃えつつわたれ
(为珍妹我名,不露胸中情,胸中燃恋火,富士火山鸣。) 14/3355天の原富士の柴山この暗の時ゆつりなば逢はずかもあらむ
(富士柴山下,林阴暗处多,时移天已晚,犹自不逢何。) 14/3356富士の嶺のいや遠長き山道をも妹がりとへばけによばず来ぬ
(富士山前路 悠悠太远长,若行来妹处,气喘已都忘。)
14/3357霞居る富士の山びに我が来なばいづち向きてか妹が嘆かむ
(富士山霞重,我来山麓旁,妹应长叹息,我去向何方。) 14/3358さ寝らくは玉の緒ばかり恋ふらくは富士の高嶺の鳴沢のごと
(共寝时何短,恋情尔许长,犹如富士岭,鸣泽鸣声扬。) 1.崇高、庄严的存在
317和318这两首和歌为《望不尽山歌一首并短歌》,318的短歌是317长歌的反歌,作者为日本万叶时期诗人山部赤人,在他的风景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观,不但对日本的诗歌,而且对日本的文学以至文化都有很大影响。此两首和歌是山部赤人的名作。是作者远眺富士山而作的和歌,开篇的诗句“天地の 別れし時ゆ 神さびて 高く貴き 駿河なる 富士の高嶺を”中作者从田子浦乘船到海上,抬头仰望,直接吟诵富士山的崇高姿态。而反歌的318通过山峰覆盖的白雪使视觉上呈现具体表现,赞美它的美丽与圣洁。此外,更令读者感叹的是 “渡る日の 影も隠らひ 照る月の 光も見えず 白雲も い行きはばかり 時じくぞ 雪は降りける”这几句中分别用太阳、月亮、白云、积雪的状态来映衬富士山的高大与庄严。在富士山面前太阳都收了光,月亮也看不见,白云也不敢过去,不拘时节地下着雪,它是如此的高耸美丽与神圣。因此,作者有感而发“語り継ぎ 言ひ継ぎ行かむ 富士の高嶺は”体现着作者为富士山的神圣而惊叹,想万代口相传的心境。这两首和歌是作者采用最小限度的语言装饰,最大限度地表现了眼前的富士山的威容,把对屹立在眼前的富士山的庄严与美丽的感受凝练成诗句加以赞美的诗歌。以上,我们得知万叶时代的富士山的形象是高耸、庄严、圣洁的。人们对崇高的富士山是感叹与赞美的。
2.神圣的镇国之宝
319与320这两首和歌为《咏不尽山歌一首并短歌》,也被收录在《高桥连虫麻吕歌集》中。这首诗首先明确地阐述了富士山的具体
位置在“甲斐の国(山梨県)”和“駿河の国(静岡県)”之间,接下来一句“天雲も い行きはばかり 飛ぶ鳥も 飛びも上らず”中采用了关于富士山的常见表达句式,其中白云与飞鸟的停步映衬了富士山的高高耸立的姿态,反歌的320中“六月の十五日に消ぬればその夜降りけり”这一诗句用夏天的富士山上的降雪进一步强调富士山的高大。“燃ゆる火を 雪もち消ち 降る雪を 火もち消ちつつ”雪花扑灭了富士山的火焰,而火焰又融化了雪花,生动有力地描绘了富士山的火与水的交融,刻画出古代富士山的活火山形象,富士山的喷火让人们看到了火山的威力,想象到了神的力量,吟诵富士山为“日の本の 大和の国の 鎮めとも います神かも 宝とも なれる山かも”。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万叶时代的人们,赞美富士山的高耸之外,从富士山感受到神、神秘、神圣的气息,对它拥有敬畏之心并将富士山作为象征日出之国的大和国的神山,认为它守护着大和国的灵山,是国家的财宝。
3.寄托强烈思恋之情的火山 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公元8世纪有文字记载以来共有十八次火山爆发活动的记录,其中公元800年、8年和1707年为3次大喷发。1707年后仍不断观测小规模的火山性地震和喷烟。自古以来,富士山作为一座不断喷发烟雾的高山为人所知,日本人寄情与富士山以烟雾为比喻,富士山成为一座唤起人们强烈思恋之情的山。和歌319首中的“燃ゆる火”是在有正式记录以前最早的关于富士山是火山的证明。2695首和2697首收录在第十一卷的“寄物陈思”,用“富士の高嶺の燃えつつかあらむ”和“富士の高嶺の燃えつつわたれ”咏叹了富士山的喷火,把富士山的火比作自己心中燃烧的恋火,抒发了相思之情。3355、3356、3357、3358首和歌为第十四卷的东歌,是古代日本东部民谣,分别以不同状态的富士山为背景抒发了相思相恋之情,使富士山充满了思恋的烂漫色彩。
四、结束语 日本国土的70%是山地,自古以来日本人以群山围绕的盆地作为定居之处。对供给他们水源的高山十分敬仰,把山看作是恩泽的存在神灵聚集处,《万叶集》中,作者们赞美高耸、秀丽的富士山,白雪堆积的富士山,喷发烟雾的富士山,它的崇高、圣洁与寄托思恋的浪漫形象自古就沿用了下来,它作为刺激审美情趣的歌枕(某个地名与某种固定的景物相联系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情趣,这个著名的地方就是歌枕)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同时,它高贵与庄严也让日本人有着难以接近的情感,认为它是神秘的、非现实世界的存在,万叶时代的日本人感受富士山神圣的气息,对它拥有敬畏之心并将其视为神山、镇国之宝。“日本国这种概念在日本人的头脑中被固定下来是黑船来
航和明治维新之间的事”。但在万叶时代富士山是大和国的国宝的概念出现了。因此,自古富士山就是日本人赞美与信仰的对象,它与日本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人们所热爱,万叶时代的日本人以复杂的性情,描绘出憧憬与恐惧相交融的富士山的形象,这种心境一直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万叶时代的日本人的富士观是日本人富士观的祖型。
参考文献:
[1]周以量.富士山与日本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田野纪代子等.富士山をめぐる日本人の心性[C].东京:岩田书院,2007.
[3]杨烈.万叶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