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5卷第2期 2002年6月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LI EDUCATION COLLEGE Vo1.15.N0,2 JUN.2002 《汉语大词典》第一卷订补(二) 程 志 兵 (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摘伊宁835000) 要:对《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书证时代较晚,标点不确和释义疏误等作订 正和补充。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订正;补充 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0487(2002)02—0020—04 The Addition and Correction of the volume I of the Hanyu Da cidian(二) CHENG Zhi’——bing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Yili Teachers College,Yining Xinjiang 835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tends to solve some problems of the volume I of the Han Yu Da cidian, For instance,some examples are proved too late,some dots and interpretations are incorrect.SO we make some corrections and supplements to Hanyu Da cidian. Key words:《Hanyu Da cidian》;correction;supplement 我们对《汉语大词典》的关注已多历年所,此前 丁八着好一向了”是“和他相好了好一阵了”,而非 已写数篇小文补正《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 之各方面不足。近一年来,更是多方搜求资料,欲对 其做一全面之订补。时日渐移,积稿盈帙,乃摘录部 分为“第一卷订补(--)”(待发),再摘录部分以续之, 公诸同好。体例同已完成之前文。 1.[丁八](Pl42)释义作:“顶;顶撞”。两书证皆 引自《金瓶梅》,第三二回:“因把猫儿的虎呐,火烧了 两醮,和他丁八着好一向了,这一日只散走了哩。” “顶撞、吵闹了一段时间了”,因原文中未见二人争执 之事。例二的前文是妓女郑爱月说:“那张懋德…… 麻着七八个脸弹子,密缝两个眼,可不‘可碜杀了我罢 了,只好樊家百奴儿接他,一向董金儿也与他丁八 了。”郑爱月假撇清,说自己看不上张,不愿接待他, 只有樊百奴接他,再就是董金儿也与他要好。并非 “董金儿也与他顶撞上了”。李申先生在《金瓶梅方 言俗语汇释》中认为“八,当作巴,附着意”,并引姚灵 犀《金瓶小札》:“如钉相附著,勾结甚坚,此市井语, 谓两相要好也。”可知《汉大》释义之不妥。另外,书 又第六八回:“董金儿也与他丁八了。” 按:释义和书政皆可商。两例中的“丁八”皆非 “顶撞”义,而是“相好”之义。例一的背景是张小二 官包占了妓女董猫儿,和他相好了一段时间,“和他 证一中的“虎呐”应作“虎口内”,《金瓶梅》中多有烧 香疤之施虐行为,作“虎呐”义不可解,定是二字粘连 收稿日期:2002一Ol—l4 作者简介:程志兵(197O一).河南禹州人.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近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研究。 2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5卷第2期 2002年6月 程志兵:g汉语大词典》第一卷订补(二) 致误。 民》:“如三司招军补额之时,每刺一卒,官给关会一 二封,衣装七事件。”这里的“七事件”是指军中人员 随身携带的佩刀、火石等七件常用物品。 2.[七上八落](P149)释义只作:“形容心神不定 或慌乱不安。” 按:义项可补。“七上八落”还可指不上不下,处 5.[七歪八扭](P157)书证一引《三侠五义》第八 四回:“一路冲浸之处,不可胜数。慢说房屋四分五 落,连树木也是七歪八扭。” 按:书证稍晚。明华阳散人《鸳鸯针》第三折: 境极为尴尬难受之义。元末明初贾钟名《对玉梳》第 二折:“若是娶的我去家中过,便是引得狼来屋里 窝。俺这粉面油头,便是非灾横祸,画阁兰堂便是地 网天罗,敢着你有家难奔,有口难言,有气难呵,弄的 个七上八落,只待睁着眼跳黄河。” 3.[七折八扣](P154)书证一引《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第一O八回:“这里的客店钱,就拿两块钱出 来,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强用了。” 按:书证稍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 小说,此词有更早的用例。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 九六回:“再加上这些店用房钱,草料麸子,七折八 扣,除了两钱银子之外,倒该下了五六两的帐。”至 少早五六十年。 4.[七事件](P156)释义只作:“指人体的头、胸、 腹和四肢。”书证仅引《水浒传》第四六回:“一刀从 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 上。杨雄又将这妇人七事件分开了,却将头面衣服 都拴在包裹裹了。” 按:释义可商。在本例中,似乎释为人体的七个 部分是没问题的,但仔细推敲一下,杨雄是不是正好 将妇人肢解成这七个部分呢?可能未必,“七”在语 言中可表概数,“七事件”犹言“七部分,七块”,不必 坐实理解为哪七块。本卷第547页“事件”条义项五 中言:“亦用以指人体的部分。”也未言是哪几部 分。此处书证同引《水浒》中杨雄这一例,亦可见“七 事件”不是确指。“七事件”应该与同页的“七事儿” 是同义词,“七事儿”的例证引作:“若信着俺当家老, 把惜花心儿七事儿分开。”另:“把这厮剐割的七事 子,判了个十分罪。”例中都是指把“人”或“人心”分 成若干部分,与“七事件”意义相同。但“七事儿”条 中只写道:亦作“七事子”、“七事家”,犹言七处、七 块。没有认识到这四种表达其实是同一义也,应该 合并解释。另外,“事件”条中的书证“拴在包裹”里 的“拴”引作了“栓”,与“七事件”中不一致,古书版本 不同,可能或作“拴”亦作“栓”,但同一部著作引同一 句例,如无特别说明,应该完全一样方妥。第三,“七 事件”还可指七件物品。宋吴自牧《梦粱录・恩霈军 “你的字到写得精致,不象相公的,一个大,一个小, 七歪八扭的,怪道相公欢喜哩。” 6.[七病八痛](P160)书证一引《孽海花》第二四 回:“就是雯青家里,一年到头,上下多少人,七病八 痛,都是他包圆儿的,何况此时雯青自己生病呢!” 按:书证稍晚。清李绿园《岐路灯》第回: “谭贤弟,不好呀!这雷妮留不的。你看那老头子是 寻认儿女寻的急了,七病八痛的,咱不必替老九顶 缸。”《孽海花》是晚清小说,比《歧路灯》约晚一百年 左右。 7.[七情六欲](P161)书证一引《镜花缘》第七 回:“至求仙一事,无非远离红尘,断绝七情六欲,一 意静修,自然可入仙道了。” 按:书证稍晚。《金瓶梅》(张竹坡评点本)第一 回:“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 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到头来同归于 尽。”评点本与《金瓶梅词话》稍有不同,有多处经张 竹坡删改,不过,即使“况《何典》是用吴方言写就的, 吴方言表时间“天”时是用“日”的。编者似乎有点妄 改古书、强经就己之意了。 七情六欲”这一段是张氏所添改的,也比《镜花 缘》用例要早,张竹坡是康熙年间的人,而《镜花缘》 是嘉庆年间的一部小说。 8.[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P174)书证引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岂不闻三人误大事,六耳 不通谋。” 按:引文句末标点不妥。“岂”是“难道”义,整个 句子是一反问句,应用问号,用句号就是表示简单的 否定义了,而此处是用反问表示一种肯定意味。 9.[三天两头](P179)书证一引《何典》第四回: “倒亏六事鬼三天两头走过来照应照应。” 按:引文有误。此例中的“三天两头”原作“三日 两头”。笔者翻阅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种版本的 《何典》,均为“三日两头”。虽然“日”等于“天”,但毕 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5卷第2期 2002年6月 程志兵:《汉语大词典》第一卷订补(二) 竟是不同的字,何况《何典》是用吴方言写就的,吴方 言表时间“天”时是用“日”的。编者似乎有点妄改古 书,强经就己之意了。 证二引明沈德符《野获编补编》;书证三引《西游记》 第五二回:“这大圣捻着拳头,来于洞口,骂道:‘腊泼 怪物,快出来与你孙外公见个上下!”’ 按:此词条问题有三。一、义项可补:“上下”还 l0.E=-不知](Pl81)释义有“全不知道;突然”两 项。 按:义项可补。“三不知”还有“暗暗地,偷偷地” 有“附近”的意思。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嫡 亲的两口儿亲属。浑家王氏,他有个兄弟,在这四村 上下,看着几个头口儿。”又第四折:“我十三年前在 之义,此义可看作是“全不知道”引申而来的。《醒世 姻缘传》第十四回:“一日问,掌灯以后,三不知讨了 监钥,自己走下监去,一直走到女监中。”《红楼梦》 第八十回:“谁知你三不知的把陪房丫头也摸索上 了,叫老婆说嘴霸占了丫头,什么脸出去见人!” 儿.E=-回五次](Pl95)书证一引元戴善夫《风光 好》第一折:“小官平日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太 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 按:引文有误。查臧懋循编《元曲选》(中华书局 l958年版)529页,“平日”原作“平生”。从《汉大》引 书体例中知《风光好》一剧必是引自《元曲选》的,故 不应作“平日”。另句末用句号实为不妥,此句是一 疑问句,应用问号,才能显示出原意。 l2.[三停刀](P229)书证一引自明贾仲名《对玉 梳》第一折;书证二引自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 按:书证顺序倒置。既已标明贾仲名是明朝人, 就不应将其作品置于高文秀前,与《汉大》引书体例 中例句按时代先后排列之要求相乖。 l3.[三婆](P232)书证一引元张寿卿《红梨花》 第三折;书证引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 按:书证顺序倒置。关汉卿早于张寿卿,关汉卿 曹是金末的解元,主要活动时期为金末元初,而张寿 卿略晚于关汉卿。据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载:关汉卿约公元l246年前后在世,张寿卿约公元 l279年前后在世,可资参考。《元明清戏曲选》(吉林 人民出版社l981年版)认为关汉卿大约l229至 l300年问在世,此时间更早。故,《绯衣梦》例应放在 《红梨花》前。 l4.[上 ](P260)义项十之第四小项“表示某种 缘故”之书证一引《水浒传》第二回:“……我们不是 这条苦计……却也难得史进为义气上放了我们。” 按:书证稍晚。元无名氏《小孙屠》第九出:“自 家暗想李氏,在先我在它家中来往,多使了些钱。后 来因些闲言语上,不曾踏上它门。” l5.[上下](P263)共列十义项;义项六之书 22 那四村上下二十里巡捕,抱得李春梅的儿子,换了姐 姐的女儿回来。”二、书证二和书证三顺序倒置:同 是明代作品,《野获编》明显晚于《西游记》,据《中国 文学家大辞典》,吴承恩(公元l500年一一l582年) 早于沈德符(公元l578年一一l642年),吴氏去世 时,沈氏刚4岁,不可能写出《野获编》,《野获编》成 书于万历年间,故又名《万历野获编》,也可见其成书 比《西游记》晚。《西游记》书证应置于《野获编》书证 前。三、《西游记》引文中标点疏误:“骂道”后应用单 引号,不该用双引号。 l6.[上 下其手](P265)释文先述“上下其手”的 出处,其中写道:“[伯州]下其手,日:‘此子为穿封 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按:此例句末标点不确。“谁获子”是典型的疑 问句,应用问号,用句号实为不妥。 l7.[上半截](P271)书证一引《水浒传》第四二 回:“那大汉半截不着一丝,露出鬼怪般肉。” 按:书证稍晚。元王晔《桃花女》第四折:“记起 孩儿的说话,不要伤了他的根,只把上半截桃枝一斧 头砍将下来。” l8.[上。行](P272)释义作:“(一h ng)上市进 货。”书证一引《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群臣会》: “史弘肇道:‘……那里去偷只狗子,把来打杀了,煮 熟去卖,却不须去上行。”’ 按:此条可商者三。一、书证稍晚:宋吴自牧《梦 梁录・团行》:“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 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更有儿童戏耍物件,亦有上行之所,每日街市, 不知货几何也。”又同书《铺席》:“每日清晨,两街巷 门,浮铺上行,百市买卖,热闹至饭前,市罢而收。” 二,释义显窄:“行”指的是“市肆”,“上行”不仅指“进 货”,而且指“买卖交易”,从上举宋人例中也可看出, “上行”泛指买卖。《古今小说》本卷许政扬注:“上 行:宋代市肆,称为行。上行就是上市 ”三、引文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5卷第2期 2002年6月 程志兵:《汉语大词典》第一卷订补(二) 点失误:甸末少一单引号。 按:叙事不尽准确。从释文看,似乎岑文本初次 19.[上来]释义“以上,上述”之书证一引章炳麟 见“上清童子元宝”,即发觉它于墙下消失了。复查 《国家论》:“上来三事,所谓遮拨国家,然期望有 原文,第一次是“乃别去,才出门而忽不见。”后“令 者,亦非因是而被障碍。” 人潜送,诣其所止。出山亭门东行数步,于院墙下瞥 按:书证太晚。《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然不见。”《汉大》释文概括过于简单。 “上来言语,总是共汝作剧。”又《柢园因由记》:“友 23.[上盖](P291)书证~引元无名氏《神奴儿》 便遗书往至须达,上来所许,备办速来。”比原举书 第一折:“大嫂,拣个有颜色的段子,与孩儿做领上盖 证要早一千年。 穿。” 20.[上。冻](P284) 按:书证稍晚。宋周密《武林旧事》第七卷:“太 按:无书证。无书证不足以体现词语之源流,聊 上遣内侍请官家免花帽儿、束带,并卸上盖衣。”又 补一例。赵树理 锻炼锻炼”》:“生产和整风是分不 同卷:“时太上、官家并已七八分醉,遂再服上盖,率 开的。现在快上冻了,妇女大半不上地,棉花摘不下 皇后、太子谢恩。” 来。” 24.[上。鞋](P294) 21.[上眼](p286)书证一引《二刻拍案惊奇》卷 按:无书证。明陆人龙《型世言》第二七回:“一 一:“买的多不在行,伸伸舌,摇摇头,恐怕做错了生 日,书童叫一个皮匠来上鞋子,却是面善。”无书证 意,折了重本,看不上眼。” 无以体现词语之源流,但“上鞋”一词在本卷“上”字 按:书证稍晚。宋惠港《南昌重会汪彦章》诗: 第二十四条“缝缀”义下所引台静农《拜堂》之书证却 “儒生寒酸不上眼,此郎要是天下士。” 出现了,可见《汉大》前后不照应。《型世言》此例又 22.[上清童子](P287)释文作:“相传贞观年间, 可将“上”的“缝缀”义上推三百余年。 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宝’进见。语毕, 审稿:郝书坤 送之出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钱一枚……” (上接第19页)可以说,从喜剧创作的角度来说,《风 注释: 筝误》是成功的。 ①②(清)见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脱窠 《风筝误》是李渔戏曲创作观的集中体现,也反 臼》,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页。 映了明清戏曲尤其是喜剧创作的基本特征。然而也 ③(清)见李渔《香草亭传奇序》(京),《戏曲艺 应当看到,追求“无奇不传”和喜剧效果,实际上透出 术》第132页,戏曲艺术出版社。 李渔戏曲创作中的浓重的媚俗倾向,这在明清之际 ④(清)见李渔《闲情偶寄・格局第五・大收 的戏曲创作中极为普遍,它既对清代后期的戏曲创 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客观上也使我国古代戏曲创作 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审稿:王乾光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