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来源:保捱科技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 ①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② 清楚以谁为观测点来判断位置。

③ 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找到观测点,再标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①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② 黄昏时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1

③ 晚上,当你面向北极星,你的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④ 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如:刮东风时,小旗飘向(西)面。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

(2)0乘(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

2、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如:□24÷6,要使商是三位数,□里可以填(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 )。

5、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末尾有2个0,商的末尾(可能有2个0;可能有1个0;可能没有0)。

6、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可能有0,也可能没有0。

7、乘法的估算:4舍5入法。如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8、除法的估算:想口诀来估算。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能被整除)。如: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3),再口算480÷8得60。

3

第三单元 统计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1、口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②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口算方法:

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O。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4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得到的末位和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是的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的十位对齐,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4、相关公式: 乘数×乘数 = 积 积÷一个乘数 = 另一个乘数

5、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6、特殊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第五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1、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①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5

②相隔一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③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3、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理解面积单位的意义。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5、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成人手掌的面积)、1平方米(4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7、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8、①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 )。

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

6

②相隔一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0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9、背熟公式: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 2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长 = 周长÷2-宽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宽 = 周长÷2-长

(2)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宽:宽=面积÷长

A、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并能正确运用上面的4个计算公式求周长和面积。归类:

a、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

b、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

7

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某物品占地面积、买玻璃、买镜子、买布、买地毯、铺地、裁手帕的等等)

B、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的剪或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新的图形后的面积与周长。从一个图形中(通常是长方形)剪掉一个图形(最大的正方形等)求剪掉部分的面积或周长、求剩下部分的面积或周长。要求先画图,再标上所用数据,最后列式计算。

C、刷墙的(有的中间有黑板、窗户等):用大面积-小面积。

10、注 意:

(1)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3)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4)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小。

(5)周长相等,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7)从一个图形中剪掉一部分,面积一定会减少,但周长不一定会减少。

(8)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8

(9)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周长(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10)地面的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先求出两个面积,计算时要注意已知条件的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应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六单元 年、月、日

1、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2、一年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这七个月是31天叫做大月,(4月、6月、9月、11月)这四个月是30天叫做小月。平年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共(52)个星期零(1)天;闰年2月有29天,全年有366天,共(52)个星期零(2)天。

3、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4、平年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

5、一年有(4)个季度,一个季度有(3)个月; ( 1、2、3)月是第一季度,(4、5、6)月是第二季度,(7、8、9)月是第三季度,(10、11、12)是第四季度。

6、一个月中分为上中下三旬:1-10号是上旬,11-20号是中旬,21-30(31)号是下旬

7、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是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

9

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8、24时计时法:在一日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2)圈,共(24)小时。所以,经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 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9、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词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10、时间段的计算公式: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11、经过的天数的计算: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经过的天数 例如:6月12到6月30日是多少天?(30-12+1=19天)

12、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12、时间单位进率:

1世纪=100年 1年 =12个月 1天(日)=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1周=7天

10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认识:像3.45,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作(小数点)。

2、小数的含义: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3、小数由三部分组成。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数,就是几位数。如:1.24是两位小数,0.679是三位小数。

4、小数的读法(写法):从整数部分读起,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一读出来。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零点八二写作:0.82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以此类推。(小数的大小与小数的位数无关。)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11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如:5.1 >5 ;1.3 > 1等)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二)

简单的排列:用几个不同的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去变化另一个数位上的数字,这样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组合情况,依次排列下去即可。

简单的组合: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搭配的事物两两相连,有几条线就得到几个组合数。

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