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育广角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文/惠东县港口中心小学陈立云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 动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和看法. 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学习就容易 失去兴趣. 4.学生角色不明确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 组原则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 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要真正地让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 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 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 能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故。 一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 往往随意性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考虑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 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 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就必须改变保 守的教学模式,构建适应“自主学 性格等个性差异,使小组成员不能 均衡搭配(合作学习小组基本上以 前后桌四人为--d,组,没有按成绩、 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进行认真 的搭配).加上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或角色落实不到位.学习成绩好的 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 此,我认为在组建3人以上(含3 习”需要的新模式.因此,我在数 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现 就“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谈一些 体会. 一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 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3.组员编号原则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 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 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低效 学生成了各小组名符其实的常任报 告员.形成小组活动被一两个“积极 现象 1.学生合作不主动 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 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 分子”垄断,而其他学生陪坐的局 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 面.同时,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拖’ 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 延时间.也不敢过分地让学习困难 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 “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而 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 留在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 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互动 与合作探究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 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2.学生参与不全面 有的学生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 学,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 学生充当报告员,使他们的能力得 不到全面发展. 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 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 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 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 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 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 二、提高课堂小组互动与合作 探究活动效率的尝试 许多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 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 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 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培育学习 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 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小学低 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 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 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分阶段培育学习小组的原 则 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 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既 重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 变革,又关注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 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却又 力不从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 于在人前发表意见:而有的学生基 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以上这 些原因,使得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人 人参加. 3.学生合作不充分 情感变化、成功体验和接受能力.它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 变化、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 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 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 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 察、评价,然后换位进行.让学生逐 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当两人 的变革等方面做了有益教学尝试. 当然,我们在实施“合作探究式”教 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不小的 困难,诸如课堂教学要如何把握开 展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真正激发 深层次的思维;要如何通过引导和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 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担心完 不成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分 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只等个别小组 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匆结束任 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许 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 或缺乏深度,或要求过高,学生根 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 师道・教研2009年第11期 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 课堂秩序,才能使教学“放得 开,收得拢”,做到收放自如,我将在 以后教学中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罗峰 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 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 渡.同时注意让学生轮流当组长.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