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是人学
“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和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和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了文学的发展。其次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受主体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中国古典文学、晚明反叛主义文学、清朝讽刺主义文学都表现出“文学是人学”。
中国现代文学,采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了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五四新文学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女神》等都体现了该思想。1928年以后的文学,关注被压迫者、被侮辱者。三四十年代巴金、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等,传承五四个性主义与人文主义;老舍、钱钟书等强调人的文化属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前十七年,多种“人”的观念,人的话语在对抗、冲突、交奏等。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导文坛,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成为主流观念。
新时期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化寻根文学、先锋文学都体现了人的观念在寻找和恢复。
2、五四文学内容
五四文学作家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五四文学既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催生的,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队。
首先表现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湖畔诗社、新月社、沉钟社、浅草社、南国戏剧社等文学社团涌现。其次表现在文学创作的实绩,鲁迅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在白话小说文学的第一页,《呐喊》、《彷徨》表现出强烈的启蒙诉求,郁达夫创造了自叙传式的浪漫抒情小说。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野草,周作人等的小诗,让现代白话诗歌一亮相就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新青年》杂文,周作人的美文、胡适的议论文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文学奠定了中国现代精英文学传统,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在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
进步性: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4、启蒙文学
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为代表。 内容:
①介绍马克思主义、介绍反法西斯文学。
②提倡白话文,反对陈腐的文言文,认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确立了被传统文化压抑的边缘语言——白话文的地位。
③主张“人的文学”,提出新的文艺理论和小说观,进行小说,反对游戏和消遣的文学观,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供一点人道主义思想。
特点:科学与并重、民主与科学、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伤痕文学:高调地发出了久违的人道主义互换,倾吐着饱受磨难的中国人的心声,标识了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回归,构成对封建主义遗毒与“左”的错误的控诉,但大多停留在生活和历史表层。
反思文学: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革故鼎新的艰难与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探索改革所带来的人的多方面与深层次变化,特别注重用现实主义方法塑造改革者的形象。 5、白话文学
中国五四文学中提倡和创立的新文学。 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论》,钱玄同,刘半农。 内容: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影响:古文改革,散文改革,韵文改革,标点符号改革等。经过倡导者们的理论阐述和创作实践,白话文学遂成为中国文学的主体。
6、纯文学
纯文学包含三种含义,第一种是与古代“文学”概念相对的现代的文学学科观念;第二种是指与工具论文学观相对立的自律的审美的文学观;第三种是与商业文化相对抗的文学观。对于人类精神的深入探讨不断揭示了精神王国的面貌,在世人眼前展示出一个崭新的、陌生的、难以用世俗语言表达的、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小世界相对称的广大无边的世界。
代表作品:侣伦《穷巷》、舒巷城《太阳下山了》、徐迂《江湖行》、《时与光》、《悲惨的世纪》、刘以鬯《酒徒》。
底层市民悲苦生态及与生命意志的书写具有独创性的、弃除具有传统文本的、打破传统规则的新锐作品。
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泰斗大师,武侠小说领域成就最高。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
现代意识、文化感、历史感的注入,以及更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提升武侠小说的艺术品质。
7、鲁迅小说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和高峰) 《狂人日记》,象征主义小说的最初尝试,试图揭示吃人这个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空前宏深的历史认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象征意义的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篇“现代”小说。
《阿Q正传》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力作,“精神胜利法”的典型。国民劣根性:“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统及其生存方式。精神胜利法: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怕强凌弱。
《呐喊》和《彷徨》是现代小说的开创之作。《彷徨》是对人生路途的深刻反思,寄托个人在绝望中的自我情绪,进行深刻反思,并通过自我结局的悲观预测,试图向自我告别。
艺术特色:
①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与大胆创新,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现代小说树立了卓越的范式。
②鲁迅小说笔墨清净,又能入木三分,写人状物多用自描和画眼睛法,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写意传神的传统。其中《彷徨》就是中国抒情诗传统与现代小说叙事成功融合的典范。
③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型与艺术家型的小说家,总能找到思想与艺术之间的最佳融合点,所谓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二者不可分离,相得益彰。
他的小说创作展现了以文学积极参与历史与干预现实的文学品格,成为20世纪中国艰难转型的丰富见证和痛苦肉身,丰富我们对文学的了解。
鲁迅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鲁迅是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他的小说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文体形式,而是文化的、思想的、情感的和语言的变革、综合和创造。
①独特的审美价值,独特的审美方式或使人留下同情的泪水,或引起人们对旧世界的批判,鲁迅将自己鲜明的爱憎情感融入作品,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对假、丑、恶的憎恶,对真、善、美的追求,产生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②深刻的精神价值。
批判精神,揭起病苦引起疗救,鲁迅用自己大无畏的批判精神摧毁旧世界。当今的中国社会同样需要鲁迅的批判精神,扫除社会上的痼疾,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不屈不挠、顽强到底的战斗精神。中国当前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更需要鲁迅这种敢啃硬骨头的战斗精神。
怀疑精神,反对瞒和骗,思考、分析、判断,探求真理。 精神与拓荒创新精神。鲁迅一生不参加任何党派,自由写作,思考,代表了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思想自由精神。
自我剖析精神,无情地解剖中国国社会,解剖自己,具有深刻的自省意识。 ③文化价值:鲁迅小说中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所构成的思想文化资源博大精深。
④教育价值:鲁迅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语言精益求精的追求、探索求真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是必不可少的。把握鲁迅精神是对民族血脉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培养民族性格的基础。
8、矛盾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社会剖析的史诗性追求)
主要作品:《白杨礼赞》、《子夜》、《蚀》三部曲、《林家铺子》。 矛盾小说是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承续了五四以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在左翼文学的前途下,建立起以社会阶级意识与文化心理表现相互融合的史诗模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并且矛盾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立体化的努力和成就,提出“为人生而文学”,唯物辩证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史诗追求,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
艺术特色:
①从小说结构看,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既有伏笔也有网状结构。
②在艺术上,矛盾的小说注重宏大的史实性的建构,擅长以政治经济的眼光对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和民族历史的总趋势作宏观的思考。
③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复杂多层的关系中凸显人性。 9、沈从文小说(湘西世界的精心构筑)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都市与乡村相互映衬,前者使后者具有了理想化了的形态,而后者则使前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象征于一体,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所代表的是一种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艺术特征:
①乡村和城市生活的题材空间里,通过人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构建了一个从人性道德角度去表现人性之常的自足的艺术系统。
②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③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 10、老舍小说及话剧(城市世态的民族化表现)
城市世态的民族化表现,话剧民族化的经典。他以广阔的文化批判视野,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充满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城市世态,构筑了一个新旧之交市井俗态的生存世界。
老舍的短篇小说:
富有象征意蕴的短篇小说:《月牙儿》、《微神》、《阳光》。 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一西方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断魂》、《上任》、《黑背李》、《柳家大院》。
长篇小说: 《骆驼祥子》:祥子、虎妞。老舍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写出了祥子人生悲剧、家庭悲剧、心灵悲剧的多重性。
《四世同堂》: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
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①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互交织 ②文体追求和创新 ③浓郁的京味儿 ④幽默的风格 《茶馆》:
①《茶馆》艺术构思使用侧面透露法,即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茶馆》以忧患与沉郁的悲剧性美学,显示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
②对于小人物的书写充满了人情味,笔端蘸满了感情。 ③《茶馆》是“话剧民族化”的典范,他的典范性首先体现在活的“老北京”,浓浓的“北京味儿”,地道的中国人,深沉的历史感。
艺术特色:
①人多事繁,散点透视的戏剧结构。 ②非冲突化的戏剧思维。 ③开口就响的戏剧语言。 ④深沉隽永的悲剧情调。 悲剧美学形态: ①情感节奏多变 ②情感层次起伏 ③情感色调悲喜融合 ④艺术构思侧面透露法 舞台表现形式:
①渲染氛围,提示效果 ②介绍历史背景和剧情 ③突出人物
④演员们深入生活、深入角色。 11、钱钟书小说(围城:现代智者的人生讽喻)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艺术特色:
①鲜明的社会讽喻和批判色彩。 ②深刻的文化反省和思考。 ③深刻的哲理意味。
④语言犀利调皮,笑趣中有悲凉,文化辩难中有哲理体悟。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
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现象的讥讽。
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第三个层面则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围城》人物介绍:
方鸿渐:方鸿渐是个被动的、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
孙柔嘉:《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
12、赵树理小说(文摊文学家) 代表作品: 《小二黑结婚》:揭露农村新旧变革理论中的冲突,农民翻身的历史必然性和复杂性
《李有才板话》:“问题小说”意识的确立。
《福贵》:区改造二流子的问题。
《邪不压正》土改中干伍观念不纯和工作偏差问题。 《小经理》、《传家宝》、、《李家庄的变迁》
文摊文学家。赵树理的小说采用农村读者易于接受的形式,真正反映他们的生活变化,他们的希冀和要求,思想情感与心理,用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生活化语言,真实细腻的展现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根据地-区所推行的文学路线,体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
艺术特色:
①新评书体小说样式的探索。
②具有民间文化意味的乡土幽默风格。 ③浓郁的乡风民俗色彩。 意义:
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的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
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13、山药蛋派(抗日根据地-区小说 新农村故事) 代表作家: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丁玲、周立波
代表作品:《我的两家房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医院中》、《暴风骤雨》
山药蛋派是中国当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善于选择和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凝炼,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他们笔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
荷花淀派,此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
14、乡土小说
代表人物:许杰、许钦文、王鲁彦、王任叔、徐玉诺、台静农、彭家煌等。 许杰:《惨雾》 王鲁彦:《柚子》《黄金》《菊英的出嫁》
乡土小说多以故乡农村生活为背景,展开对封建农村生活阴暗面的批判,从而揭示封建制度和恶劣风俗对农民的残害,形成了五四乡土小说。乡土小说家大都经历了农村生活和离开乡土后的城市生活,在经历了现代文明洗礼之后,他们对宗法制农村生活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用现实主义方法揭示了现代文明的死角,农村真实的生活环境和生存压力,他们在表现农民的善良、淳朴的同时,着重批判农民身上的劣根性,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其中,浙东乡土作家(许杰、许钦文、王鲁彦)是五四乡土小说的主力军。浙东乡土作家坚持写实主义手法,他们小说集中反映浙东农村生活的落后、愚昧,饱含浓郁的地域风情,清醒的启蒙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15、丁玲小说
代表作: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
左翼青年作家群,反映被压迫、被侮辱的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悲惨命运。早期个性主义主题明显,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目标指向社会批判。后期集体主义主题为主。
小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关注,新女性的真情告别,浪漫感伤的气息浓郁。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她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与独特的女性风格的作家。
16、郁达夫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的滥觞) 小说:《迟桂花》是其最优秀小说,《沉沦》《茑萝集》《迷羊》 小说基调:凄清哀婉,不免颓废。 浪漫抒情派:郁达夫是五四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浪漫抒情小说的最早探索者,也是自叙传小说文体的开创者。他的小说感伤忧郁,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确立了基调。
浪漫抒情小说的艺术贡献:
①突出特色:强烈主观色彩和叛逆精神,书写个人苦闷的同时对旧时代、旧文化进行批判。
②诗意特征:诗化倾向,忧郁伤感的叙事格调和多方面的文体实验,传统叙事小说向现代诗意小说的转换。
③整体倾向:博采现代主义小说技术加以融合,开创了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宝贵经验。
“自叙传”是郁达夫对中国小说体式的最大贡献。传达出郁达夫最真切、最可靠的情感体验;“零余者”反映出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幻灭感和危机感,体现出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精神和个性的要求。
17、舒婷诗歌
①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爱是诗歌的主题,着力表现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忧伤,以情感人、以情带理是舒婷透视世界的方式,强调对人生命与价值的尊重。
②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③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朦胧诗:打破了现实主义思潮的单一格局,广泛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对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他们既有来自“”之后的信念失衡、欲超越现实而无法超越的无奈,又有干预社会的激情,采用现当代主义的艺术思路、感觉方式和传达技巧来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的朦胧抒情。 18、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被人们称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沟通中探索、创新,是余光中的诗学追求。
代表作:处女诗集《舟子的诗歌》,《乡愁》 50年代前期,《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较鲜明地受到五四新诗的影响。50年代中期之后,趋向于“现代”,开始“西化实验”。60年代中期,“新古典主义”。70年代以后,以《白玉苦瓜》为标志,诗风更趋圆融和深沉,在现实的关怀中融入深邃的历史感与民族文化意识。
19、戴望舒诗歌(现代派诗歌) 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 ①起步探索期:借鉴东西方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形成其诗歌意象的朦胧性和语言的音乐性。
②意象抒情期:重视诗情的程度性,通过内在韵律表达现代情绪。由此戴望舒完成了自己从早期对象征主义的模仿向真正现代主义诗人的转变。《我的记忆》《寻梦者》《乐园鸟》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③现实抒情期,多用超现实和象征主义。 《雨巷》的艺术特征:
西方象征诗派和中国传统诗歌的融合,尤其对中国古诗词的借鉴与模仿较多。
《雨巷》中有浓重的古典意蕴,一方面使得这首诗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欣赏,另一方面它对古典诗词艺术氛围的刻意营构,也让诗作显得有些雕琢和浮华。
《雨巷》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三、六句押韵,中间略有变化,从而形成了整首诗回荡的旋律和复沓的音节。《雨巷》回环、舒缓的节奏不仅增强了整首诗作的音乐性和旋律美,而且对诗重抒情主人公孤独、彷徨和迷茫的情绪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20、余秋雨散文 代表作:《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作品风格:善于联想,知识丰富,风格苍茫。
余秋雨的意义是将中国当代散文拉回到了传统散文的历史发展轨道上来,他挣脱了语言西化的尴尬症,拖了内的枷锁,甚至正脱了80年代浪漫主义的脚,请将当代与传统对接,形成了新的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21、路遥小说
改革文学《平凡的世界》(平凡人不平凡事) 总体上看,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被称为新人形象的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平凡的世界》
内容: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品特色:从创作方法上讲,路遥坚持的基本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同时注入了某种浪漫主义的色彩。路遥作品中强烈的审美冲击力来自三个方向:一个是传统道德之美;一个是苦难、冶炼之美;一个是自我实现的未来之美;
作品内涵:
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在路遥笔下,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对立,而且是文化空间的对立,城市是在与乡村的对比中存在的,而乡村也在城市的阴影中展开。
路遥创作在思想方面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深刻的哲理性。哲理已经和作品对生活本质的揭示融合一起,成为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必然结果。生活在这些中篇里成为一个相对的封闭体系,生活的过程构成了一个个人生的大轮回。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思考,就从这大轮回中衍化出来。
路遥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情感。路遥十分注重生活中的感情积累和作品中的激情倾注,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
路遥还通过爱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在路遥笔下,爱情只是作为其笔下青年男女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插曲而存在的,路遥则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生奋斗的主题而写爱情。
22、贾平凹小说
贾平凹创作三个时期:
70年代后期道80年代末期:代表作《鸡窝洼人家》、《天狗》、《商州》、《浮
躁》等。浓郁的商州地域文化色彩和乡土气息
90年代开始到2002年前后:代表作《废都》、《白夜》、《高老庄》、《土门》等。乡村转向城市,人文精神失落、生命委顿深刻。
2003年之后,对乡土更高层次的回归:代表作《秦腔》。乡土中国的叙事杰作最为成熟的作品。
作品特点:历史感强,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也有很强的批判性。 《秦腔》:是一首乡村中国文化颓败的悲凉挽歌。小说以清风街夏家人事变迁为故事核心,呈现出改革开放冲击之下,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期中国乡村文化没落的忧思。
人物形象:
夏天义:一生以民为本,不谋私也不蛮横,是传统儒家文化忠实的践行者;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视土地为一个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乡村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有着很深的慕恋之情。是乡村中国生命之根“土地”和农耕生产方式的化身。
夏天智:是一位热爱秦腔艺术又颇具声望的退休教师,他将秦腔戏里人物的人格作为自己的精神标杆,以德服人,在清风街扮演着伦理道德秩序示范者和维护者的角色。是农耕文化之下传统道德和文化精神的代表。
他们二人的悲剧性结局,形象的表明了乡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坍塌和农耕文化不可避免的式微。面对这种颓败,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矛盾和痛苦的。
《秦腔》的艺术特色: ①客观冷静的叙事方式。在叙事上小说采用双重叙事视角,一个是全知视角,借助这一视角将清风街及其周围世界的人和事无孔不入的挖据出来。另一个是傻子叙事视角的引入,小说让一个智障人引生担当叙事者,使得整个叙事能够超越善恶是非的判断,形成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
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小说以《秦腔》命名,并将这种承载着秦地民众性格气质和文化心理的地方戏曲,安置到整个小说叙事之中,使得整个小说都弥漫着浓郁的民俗色彩;此外,作者大量使用方言土语,这些土得掉渣的方言土语不仅使得这部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它们所承载的丰富民俗文化信息跟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情感心理密切相关。
23、陈忠实小说 代表作品:《白鹿原》《夜过流沙河》《康家小院》
陈忠实的早期创作,怀着深挚的情感,叙写着关中农民,关注着他们困顿而艰辛的生活,审视着他们悲苦命运和遭际。另一方面,用冷静的笔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束缚和压抑。
白鹿原故事梗概:《白鹿原》以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展示了渭河平原白鹿村从清末民初到中华成立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和文化变迁。小说以白鹿两个家族为核心,通过这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众多家族成员的人生沉浮和命运变幻,全面的展示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民精神的生态图景,勾勒出一幅苍凉而浑厚的社会历史画卷。
《白鹿原》体现作者的两个艺术追求:
①以民间视角和新历史主义手法,重构近现代中国史,“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②民族文化精神的审视与重构。《白鹿原》受到“寻根”文化思潮和儒学热的影响,也格外关注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运,企图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反思和审视来重构民族文化精神,彰显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白鹿原》艺术特色:
①首先,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等一系列气韵饱满且颇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在道德混乱、秩序渐丧的白鹿村,白嘉轩以端正的品性、宽厚无私的胸襟以及坚毅的道德操守竭力维持着乡村秩序,成为白鹿村当仁不让的精神领袖。
②其次,在艺术手法上《白鹿原》秉持开放的现实主义原则,以现实主义为基本色调,同时将象征、隐喻、魔幻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技巧融入文本之中,使得整部小说具有既朴实、厚重又神秘灵动的艺术效果.
24、路遥(陕北)、贾平凹(陕南)、陈忠实(关中)小说对比分析
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都是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这不仅意味着在题材意义上构成他们作品内容的相似性,同时更意味着其终身难以彻底剪短乡村文化的脐带。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家庭环境时代风貌与个人经历的区别,在创作心理上便成了明显的差异。
路遥出生于陕北,这片土地上自古就盈荡着质朴的民风和豪爽的气概,其作品充满了更加强烈的理性精神,鲜明的时代风采和较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路遥的中、长篇小说,几乎全部都是写新时期陕北社会生活的变迁。路遥有三个特点是其他两位作家没有的,其一就是路遥把审美视角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与乡村的交叉地带,在其中蕴含着现代生活方式与古老生活方式、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等带来的矛盾冲突。其二就是路遥最早地推出了一个既富有历史深度又充满时代精神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特别是《人生》中的高加林,最典型的传达出当代青年在历史与道德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选择的痛苦与困惑。其三,《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立足于历史发展的制高点,认真地审视中国发展转型的关键期,作品中蕴含着及其广阔复杂的生活意蕴。其次,由于路遥对于艰窘屈辱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般的情感记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蕴含着许多对于人生苦难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形成了路遥所独有的苦难意识。
陈忠实与路遥和贾平凹相比,虽都是农家子弟,但其以庄稼人的生活方式中不自觉地继承了农民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第一部小说集《乡村》在单纯、明朗的生活氛围中赞美农民的传统美德,表达了热恋乡土的情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现代理性的烛照下,他开始对农民精神历程有了整体把握,最终摆脱了传统历史观念的舒服,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主体地位创作出了《白鹿原》。陈忠实面对历史文化的失落,在不乏理性的批判中无奈地唱了一支无限悲凉的挽歌,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传统文化难以割舍的恋情和回天无力的失望与悲哀。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占绝大多数是写当代生活的。他的笔触从农村延伸到城市,却仍然是当代城市各个阶层人物的心理躁动和向往。贾平凹的作品缺乏路遥和陈忠实直接参与现实介入当代生活的热切和激情。但是却能在现代意识的影响下坚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当代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估。例如在《小月前本》中,描写男女风气的同时却蕴含着庄严的时代内涵。到90年代,面对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人文精神,他从《废都》中把这种痛苦感伤的情绪不惜以自我作践,自我扭曲的方式宣泄的淋漓尽致,消解对于现实应有的批判力度。
最后,如果说路遥着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绘当代充满政治性的生活,陈忠实侧重从文化的角度破译民族生存的密码。那么,贾平凹则是逐渐撤离主流话语的阵地,转移到民间文化的立场,其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
25、郭沫若诗歌(“叛逆时代的狂飙诗人”) 戊戌变法后,受“新学”影响而阅读了许多林纾翻译的西方小说,眼界渐开。留学日本期间,郭沫若一方面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在泰戈尔、歌德等人的诗歌影响下,浪漫主义文艺观开始形成,还接受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另一方面国内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在这种情绪支配下郭沫若开始从事新诗和小说创作。(根源:古代+西方)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女神诗歌内容的具体体现:
①通过对旧世界的批判,来表达鲜明的反封建思想。
②通过对创造精神的赞颂,来表达对自由与个性的向往和追求。 ③爱国情愫的热情表达。
《女神》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①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奇意象的创造:古今中外、神话与现实、自然与宇宙都能够自然而巧妙的转化为力与美。
②诗体的绝端自由:大都完全突破传统格律诗的束缚,既不讲究押韵,也不拘泥于对仗,而是随着情感变化的起伏来决定诗句长短和词运用。
《女神》中《凤凰涅槃》思想和艺术特征: ①鲜明的时代特色。对黑暗现实无情诅咒,对光明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以及对个性的强烈追求,均典型的体现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特征。
②丰富而独特的象征系统。“凤凰更生”不仅象征着诗人对民族新生的强烈渴望与追求,而且也蕴含着诗人对自我生命获得新生的期盼。
③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自由的诗体。五四时期是一个充满着激情和理想的时代,郭沫若在作品中的爱憎情感直接而坦荡,排比和丰富华美词汇的运用使得诗作显得铿锵有力,让人备受振奋,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26、郭沫若戏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所谓历史剧,其本质上说是艺术家凭借舞台从事主体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对话。郭沫若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又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有独特创作风格的剧作家。他的历史剧创作也有自己处理历史题材与现实关系的独特创作方法
郭沫若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借古讽今,从1941年12月,至1943年春,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1941)、《屈原》(1942)《虎符》(1942)《高渐离》(1942)《孔雀胆》(1942)、《南冠草》(1943)六部大型历史剧。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屈原》:《屈原》一剧是以屈原情感的发展来构想全剧与结构剧情的。在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并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他满腔的愤怒和爱国激情,借助“雷电颂”作了尽情的喷发。此剧以无比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赞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
人屈原,讴歌了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斗志,鞭挞了投降主义,怒斥了主义。
《虎符》: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窃取魏王虎符,统兵八万解赵之围。
《高渐离》: 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孔雀胆》:段功与梁王有结,双方都想“吃掉”对方。梁王密命公主阿盖以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盖拒受王命。梁王另设圈套将段功杀害,公主阿盖不久也香消玉殒。
《南冠草》:写明末清初,清兵占领江南,青年诗人夏完淳投笔从戎,毁家纾难,在跟随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在太湖失败后,其抗清复国之志未改。最终在狱中写下《南冠草》后面对明孝陵慷慨就义。
郭沫若戏剧内容及特点: 内容:
“人的尊严”,“把人当成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和悲剧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这是和郭沫若历史剧的政治主题并行的又一主题“人”的主题。在这个主题反映了郭沫若作为一个杰出的五四人文主义作家的一贯思考。
特点:
①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不拘泥于历史。这是他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本色。例如,如姬为何要舍身为信陵君窃符,她与信陵君的报恩关系与对信陵君的感情,纯是郭沫若的想象虚构。
②郭沫若是个感情激越充沛奔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历史剧和他的诗一样,具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他的戏剧也是悲壮激越优美的抒情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的史剧构思有浪漫主义诗剧的特征,“剧诗人与剧中人融为一体,即剧中人‘就是我自己’。”他的创作主体与他所挚爱的历史人物交流沟通、融为一体,他是屈原研究者、崇拜者,他写《屈原》,当然屈原“就是我”,我就是屈原。
③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史剧都是英雄悲剧,郭沫若的悲剧人物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和志士仁人。悲剧冲突庄重严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崇高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