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党宣言》 内容讲解

《党宣言》 内容讲解

来源:保捱科技网


《党宣言》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党宣言》由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写于 1847 年 12 月到 1848 年 1 月,同年 2 月在伦敦公开公开发表。

《宣言》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第一,《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19 世纪上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英国完成了产业,伴随大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已发展到十分激烈的程度。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无产阶级三大运动: ①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②1837年开始的持续了十几年的英国“宪章运动”③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无产阶级以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马·恩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写作和发表 了 《宣言》这一伟大著作,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宣言》是马克思 ·恩格斯从事科学研究和理论斗争,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伟大成果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工人运动自发产生的,它是马克思 ·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亲自参加运动,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基础上,进行切实的理论研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宣言》的产生过程,也是马克思 ·恩格斯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理论进行斗争的过程。

第三,《宣言》是马克思 ·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产生的。

马克思 ·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同时,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积极的宣传组织工作, 1845年春,他们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了“主义通讯委员会,”与各国工人阶级组织进行联系, 马 ·恩帮助德国正义者同盟改组为“主义同盟”并两次参加了“主义同盟”代表大会。第二次代 表大会委托他们起草了一个周密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就这样产生了《党 宣言 》

二、中心思想

《宣言》是国际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宣言》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于一体,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完备的社会论,内容极度为丰富。

(一)《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系统地阐述了阶级与阶级斗争理论,特别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面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

(二)《宣言》论述了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党人和主义的种种诬蔑和攻击,阐述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以及通向主义的必由之路。《宣言》还阐明了党人政治斗争的策略原理。

(三)分析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指出了他们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它假社会主义的界限。

三、内容讲解

《宣言》全书由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组成

1872 年德文版序言

这篇序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宣言》发表后 25 年来的实践,特别是 1871 年巴黎公社给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提供的新经验,为《宣言》写的第一篇序言。

1 、《宣言》是主义同盟的“周祥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2 、对《宣言》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注意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 、对《宣言》的个别地方作了必要性的修改和补充。

“主义者同盟”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它成立于 1847 年 6 月。当时,以工人和手工业者为主要成分的“正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改组建议,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

主义者同盟”,并通过了《主义者同盟章程》。章程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 卷第 572 页)同盟的战斗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同年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受大会的委托起草了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即 1848 年 2 月发表的《党宣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主义者同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1848 年 3 月马克思当选为同盟委员会,恩格斯当选为委员。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 1848 年 6 月— 1849 年 5 月)成为同盟盟员的领导中心。同盟约有 300 名,分散在英、美、法、德、瑞士、比利时等国,团结了各国工人,广泛宣传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盟的盟员积极参加了欧洲 1848 年。失败后,同盟遭到反动派的严重破坏。在普鲁士制造科伦党人案件以后,同盟的著名活动家遭到逮捕、判刑,同盟实际上已存在。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议, 1852 年 11 月 17 日同盟宣告解散。

“巴黎公社”是 1871 年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在普法战争( 1870 — 1871 年)中法国遭到惨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夺取了政权。 28 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和,用武装的人民来代替它,摧毁了资产阶级奴役人民的官僚机构,建立了工人阶级自己的,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措施,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的管理。但是,当时法国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没有马克思主义下沉呀的领导,犯了没有立即向反巢穴——凡尔赛进军和没有坚决反的致命性的错误。 5 月 21 日,凡尔赛反动派在普鲁士反动帮助下,攻入巴黎,经过激烈巷战, 28 日公社终于失败。马克思在热烈歌颂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和公社的伟大意义指出:“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 2 版第 3 卷第 81 页)

“国际工人协会”简称第一国际。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的国际组织。它的前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组织的“主义者同盟”

19 世纪 60 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各国先进工人要求在国际范围内建立有组织的联系,联合起来同统治阶级作斗争。 18 年 9 月 28 日,在伦敦 召开的有英、法、德、意、波等国工人参加的国际工人会议上,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是第一国际的创立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为“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共同规章等到许多文件。在这些文件中规定第一国际的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建立更广泛的联合,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工人阶级的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第一国际在马克思各恩格斯的领导下,团结和统一了工人阶级队伍,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战胜了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等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规定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斗争纳和策略原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干部,第一国际发扬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积极支持了巴黎公社,开展了保卫公社原则的活动。

第一国际的最高机关为代表大会,大会闭会期间为总委员会(执行机关),各国的组织称为联合会委员会,地方组织分分部、支部和小组。第一国际从成立到解散,共召开过六次代表大会,三次代表会议。

巴黎公社失败后,在工人运动面前提出了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第一国际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无产阶级新的战斗任务, 1874 年左尔格辞去总委员会后,实际上已经解散。 1876 年 7 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代表会议上正式宣布解散。

列宁说:“第一国际为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奠定了基础。”(《列宁选集》 中

文第三版第 3 卷第 791 页)

1883 年德文版序言

该序言写于 1883 年 6 月 23 日,它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单独一个人所写的首篇序言。

1 、恩格斯再次申述贯穿《宣言》始终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

恩格斯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特别强调生产力的地位 作用,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面貌及其变革的最终原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基于经济利益根本不同的各个大的社会集团,构成为阶级。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的一个阶级社会,无产阶级的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变阶级社会为无产阶级社会,在全人类的基础上最终自己。因此,无产阶级的只能是自己的事情,绝不能靠什么人来施舍或恩赐。

2 、再次申述《宣言》的基本思想的原因。

恩格斯所以再次申述《宣言》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三点考虑:

第一,马克思已逝世,《宣言》已谈不上再修改了。《宣言》的个别提法个别原理会随

着无产阶级斗争的实际发展有所变化,有的可能过时,有的需要修改补充,但贯穿《宣言》始终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永远不会过时,它将在无产阶级斗争中长期发挥指导思想作用。

第二,《宣言》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但恩格斯认为贯穿《宣言》始终的唯物史观的的基本原理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充分反映了恩格斯的实事求是的品格与谦虚精神。

第三,马克思首创的贯穿《宣言》始终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对无产阶级斗争有极其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共 产 党 宣 言

引 言

阐明《宣言》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在简短的引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鲜明的笔调阐明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引言共 6 个自然段,前 4 段讲写作背景,后两段讲写作目的。

1 、 19 世纪 40 年代在欧洲,主义已不只是一种崭新的社会思潮,实际上已成为不可抗拒的社会力量。旧社会一切反动势力,特别是资产阶级十分恐惧不安,结成反联盟。

2 、为了使全世界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了解主义,驳斥阶级敌人对主义的种种责难与诽谤。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

在本章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揭 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54 个自然段)。

(一)阐述了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 1 — 5 段)

1 、本章一开始就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所作的科学分析。

阶级斗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考察和分析一切阶级社会。

2 、《宣言》分析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状况,说明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

3 、《宣言》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阶级斗争的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特点是: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一方面,它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使阶级对立暴露得更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日益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二)考察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 6 — 28 段)

1 、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和发展。

( 1 )资产阶级的产生

《宣言》指出“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的城市居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资产阶级分子一旦产生,其唯利是图的本质决定了要到处寻找市场,实行侵略扩张。

( 2 )《宣言》阐述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即 ① 简单协作阶段

②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③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阶段

( 3 )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大工业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实力已大大超过了封建势力,建立了自己一个阶级独占的国家政权即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

2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 1 )资产阶级的主要历史功绩:

• 它撕破了封建伪装的外衣。

第二,促进了工具的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化。

第三,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民族的界限。

第四,建立了近代化的大城市和资产阶级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发展,不仅要求经济上的集中,而且要求政治上的集中,经济政治集中的表现就是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五,创立了巨大的生产力。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 2 )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①它打破了封建宗法关系,但代替这种关系的是残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关系,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②它发展了生产力,但残酷的剥削压迫,造成了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③它沟通了各国经济文化,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残酷和掠夺,加深了与对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④它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却加强了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合起来反对它。

总之,它不过是用资产阶级统治代替了封建阶级的统治,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私有制。

( 3)阐述了资本主义所以能代替封建主义的原因。

在封建社会母体里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增长,而封建割据,关税壁垒和人身依附等,封建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必然表现。

3、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1) 《宣言》指出,在 资本主义社会,又进行着与封建社会“类似的运动”, 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打破,资产阶级必然为无产阶级所消灭。

(2)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太狭窄了, 必然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三)阐述了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和状大的过程就是同资产阶级斗争的过程。(第24—44段)

1、无产阶级产生及其历史地位

(1)无产阶级的产生,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而又根本对立的两个阶级。

在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是一无所有的阶级。

( 2 )指出无产阶级悲惨的生活和低下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必然要起来与资产阶级斗争。只有斗争,才是唯一出路。

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阶段及其成熟过程。

( 1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过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最初斗争是分散的、局部的,斗争的对象和目的不明确。

发展到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明确指出政治要求,并进而组织了自己的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 2 )《宣言》阐述了在无产阶级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各种冲突对促进无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进一步成熟的重要作用。

首先,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和外国资产阶级时,不得不求助于无产阶级的援助。这样,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那里学会了斗争的策略和方法。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了觉悟。

其次,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由于在竞争中破产,壮大了无产阶级,带来了启蒙思想,科学文化知识。

最后,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背叛了自己原来的阶级,自觉地归俯于无产阶级。由于

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所以对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起了巨大作用。

(四)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1 、《宣言》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特性,以此为依据,说明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 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 1 )无产阶级的特点

第一,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事物,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第二,无产阶级是一无所有的阶级,他们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只有消灭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

第三,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是最下层、最受压迫的阶级,是最的阶级。

第四,无产阶级按其本性来说是国际的,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国际上互为同盟军。

( 2 )指出其他阶级,如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其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决定了他们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他们是劳动者,能参加,成为阶级的同盟军;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私有者,具有动摇性。

2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怎样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 1 )无产阶级只有用的暴力,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取得的胜利。

3 、本章最后两段是全章的总结,强调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再也不能统治下去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二、无产者和党人

本章主要论述了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党人和主义的种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全章共 86 个自然段

(一)党的性质和特点

1 、《宣言》在论述党与无产阶级的关系的同时,把党同其他工人政党作了比较,从而揭示了党的性质和特点

在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许多工人政党和组织。

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力量。

2 、党有别于其他工人政党和工人组织。表现在:

第一,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第二,党是为实现主义而奋斗的。

第三,党在实际行动中,是无产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先进部分。

第四,党在理论上,是以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总之,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一部分。

(二)党的基本纲领。

1 、《宣言》为党人制定了基本纲领

一个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的一面旗帜

( 1 )党人的最低纲领是“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 2 )最高纲领和最终目的是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在全世界实现主义社会制度。

2 、《宣言》指出党人理论原则,即党人的未来的主张,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3 、《宣言》指出,任何都要消灭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所有制。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最深刻的概括,也是无产阶级彻底的伟大纲领。

(三)批判了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的种种谬论

1 、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个人挣得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的谬论。

( 1 )《宣言》指出,党人并不消灭自己劳动挣得、不剥削他人的财产。

( 2 )党人主张对资产阶级的财产进行剥夺。

( 3 )党人决不会消灭工人的生活资料。

2 、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消灭私有制,就消灭了“性”和“个性”的谬论

( 1 )指出性、个性是有阶级性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性、个性和自由。而工人在资本家的奴役下,却完全喪失了自由、和个性。

在主义社会,工人成了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 2 )指出资产阶级的所谓自由,就是贸易自由买卖自由。

党人要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必然消灭资本主义买卖自由。

3 、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的谬论。

( 1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就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所以很自然地得出了这个结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 2 )党人的主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者不得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并逐步在条件具备时实行“按需分配”。当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人时,是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劳动热情。

四、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党人的种种谬论。 (第 36 — 67 段)

1 、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党人要消灭教育的谬论。

指出党人要消灭的是资产阶级的教育,当然不等于消灭一切教育,把两者等同起来,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偏见和故意制造混乱。

2 、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党人要消灭家庭的谬论。

( 1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是建立在关金钱关系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是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

( 2 )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新社会性里,和其它社会关系一样,婚姻和家庭关系将是一个平等的,互助互爱的家庭婚姻关系。

3 、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党人要取消祖国和民族的谬论。

( 1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压迫和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对工人来说,并不是自己的国家,决不能把祖国强加工人阶级。

列宁曾多次对“工人没有祖国”这句话进行解释。

( 2 )民族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党人之所以特别重视民族问题,是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在本民族范围内进行,把自己组织成为民族即国家。

4 、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党人要废除哲学、宗教、道德和永恒真理的谬论。

( 1 )《宣言》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意识的阶级性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批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2 )提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思想”。

( 3 )指出新的思想意识代替旧的思想意识是历史的必然。

( 4 )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

(五)指出了主义的任务 (第 68 段)

《宣言》的旗帜鲜明地提出主义的任务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两个彻底决裂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彻底的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党人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气概

1 、这里的“传统的所有制”指的是一切私有制,特别是资产阶级私有制。

2 、这里所说“传统观念”指的是一切维护私有制的传统思想。

(六)论述了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 (第 69 — 86 段)

1 、无产阶级的第一步是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 、无产阶级必须利用自己的政权,作为向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包含三层意思:

( 1 )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后,逐步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已被推翻的剥削者的反抗,

( 2 )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

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生产力。

( 3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之后,党和国家必须及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4 )为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提出了十条具体措施

3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将自行消亡,代替他的将是简单的社会自治的管理机关。

国家消亡以后,代替他的组织形式将是主义社会“联合体”。

三、社会主义的和主义的文献

本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分析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剖析了他们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批判了他们错误的、反动的观点。全章共 56 段。

1 、反动的社会主义

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的社会主义三种,对此《宣言》分别进行了批判。

(甲)封建的社会主义

(一)封建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 1 — 4 段)

( 1 )封建社会主义的产生

封建社会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但是封建统治者不甘心于失败,千方百计企图复辟,于是不得不改变策略,转向文字上的斗争。为了欺骗群众,争取人心,只好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伪装同情关心工人,写一些攻击资产阶级文章。

( 2 )封建社会主义的代表

在法国是一部分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

在英国是代表地主贵族的“青年英国”

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总是和颂扬中世纪紧密联系着。

(二)封建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 (第 5 — 6 段)

封建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 1 )第一,封建剥削比资本主义剥削好。

第二,在封建社会里并没有出现过现代无产阶级,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造成了一个现代的无产阶级。

( 2 )在实践上封建社会主义者总是参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充当资产阶级的帮凶,在经济上以资产阶级为师。

(三)教的社会主义是封建的社会主义的变种 (第 9 — 10 段)

教的社会主义,就是在其教义上涂上一层社会主义色彩。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两位神学家莫斯恩和金斯莱。鼓吹用行善和乞求,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来代替一切。

(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一)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揭露 (第 11 — 14 段)

( 1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产生

19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主义的发展,大工业生产摧毁了小生产的基础,使小生产者日益向两极分化,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发展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多数人贫困破产,变成了无产阶级。他们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用小资产阶级的尺度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 2 )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

主要代表是西斯蒙第,是瑞士籍的法国人,他在 181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反动观点及其实质 (第 15 — 17 段)

小资产阶社会主义虽然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矛盾,但他们并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实质,因而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他们要用小资产阶级的面貌改造资本主义,使人人都变成小生产者,目的是把资本主义拉向后退,退回到封建社会。这是反动的、空想的。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一)“真正的”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来源 (第 18 — 20 段)

( 1 )“真正的”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事件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一部分小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保存德国的封建制度,挽救小资产阶级的灭亡而创造的一种假社会主义,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唯心主义的混合物。

( 2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①法国的社会主义和主义文献

②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

(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 (第 21 — 29 段)

( 1 )“真正的”社会主义用自己哲学胡说来歪曲法国社会主义原著,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去解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原著。

( 2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理论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实际上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制度。

恩格思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从头到脚都是反动的”。

(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 (第 30 — 34 段)

( 1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是小资产阶级。

( 2 )“真正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德国大肆泛滥的原因。

2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一)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反动观点 (第 35 — 39 段)

( 1 )产生的历史背景

他们希望永远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又希望不经性变革,而消除资本主义缺点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保守的社会主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各种改良药方,进行种种改良活动

( 2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反动观点的主要表现

要保存资本主义“好的”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资本主义坏的方面(资本主义贫困现象)

(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 40 — 42 段)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为了欺骗劳动人民,把一切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都说成是为了工人阶级,把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甚至单身牢房都说成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3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主义

(一)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主义 的产生及其历史功绩和主要错误(第 43 — 53 段)

( 1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主义学说的产生。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16 和 17 世纪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18 世纪摩莱里、马布利的直接主义理论。

19 世纪中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2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错误表现在

第一,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不懂得无产阶级是实现主义的力量。

第二,不懂得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不承认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反对阶级斗争,特别是反对无产阶级的运动。

( 3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包含着许多积极的内容。

① 首先,抨击了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提出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重要的材料;

②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 (第 54 — 56 段)

( 1 )空想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处于幼年时期的产物,在它产生时是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的。

( 2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的情况下,越来越失去意义。尤其是他们的信徒们,死抱着老师们那套空想的体系,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成为工人斗争的绊脚石,成为反动的宗派。

四、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本章主要论述了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阐明了党政治斗争的策略原理。共 10 段

(一)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第 1 — 4 段)

1 、党人要实现其伟大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有正确的纲领,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斗争策略来保证其纲领和路线的实现。

2 、《宣言》具体分析了法国、瑞士和波兰的反对党派的阶级关系和政治态度,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斗争策略。

以上各国的运动,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因此,党人应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支持和参加这些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二)党人要坚持不断 (第 5 — 7 段)

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主义社会制度。但是这个目的的实现要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

1 、首先要为实现最近的目的而奋斗。

在分析德国的情况时指出,党应当参加资产阶级。

2 、使资产阶级民主不停顿的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的思想。

3 、既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又不能停顿在某一阶段上,这是党人和其它民主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三)党要努力争取国内外大量的同盟者,孤立和打击最主要原因的敌人。(第 8 — 10 段)

1 、《宣言》强调党人要支持和参加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斗争,要努力争取全世界各民主政党之间团结和协作。

2 、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党要保持性的思想,强调党不能放弃对同盟者的错误进行批评的权利。

3 、在本章的结束语中,马克思恩格斯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向世界庄严宣告:“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宣言》发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伟大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四、重要意义

《宣言》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奠定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纲领、路线和策略的基础,《宣言》的问世,使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了共同的战斗纲领。 150 多年来它吸引着亿万工人阶级和人民,鼓舞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光辉著作,而且还将对未来人类的历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 、《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最高成就,是国际工人运动主义运动新纪元的开始。《宣言》所提出的原则,永远是无产阶级运动的指路明灯。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 3 )《宣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百五十多年来,《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已被实践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宣言》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奋斗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宣言》指引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设社会主义和主义而努力奋斗。学习《宣言》的精神内容,对于坚定主义信念,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主义理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附: 思考与作业

1 、试述《宣言》所阐述的阶级斗争学说。

2 、结合《宣言》内容论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 、怎样理解《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4 、怎样理解在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论述 《宣言》 的中心思想和伟大意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