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功能
一、选择题
1.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与以下哪一个神经核关系最密切 A.面神经 B.三叉神经 C.迷走神经 D.副神经 E.舌下神经 2合力是指
A.咀嚼肌所能发挥的最大力
B.咀嚼运动时,牙所承受的实际压力 C.咀嚼运动时,咀嚼肌实际发生的力 D.牙周膜的最大耐受力 E.粉碎食物所需的最小力
3.下述哪个因素与牙合力大小无关 A.性别 B.年龄 C.健康状况 D.面部距离 E.咀嚼习惯
4.最大牙合力大小顺序一般为
A.第三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 B.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 C.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 D.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前磨牙>第三磨牙 E.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一前磨牙>第三磨牙>第二前磨牙 5.咀嚼效率是指
A.嚼细一定量食物所需的时间 B.在一定时间内嚼细食物的数量 C.在一定时间内将食物嚼细的程度 D.将一定量食物嚼细的能力
E.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食物嚼细的能力 6.磨耗多发生在牙冠的 A.唇面、颊面和牙合面 B.舌面、牙合面和邻面 C.切嵴、邻面和轴面 D.切嵴、牙合面和邻面 E.轴面、牙合面和切缘
7.下述磨耗的生理意义中哪一条不正确 A.消除早接触
B.有利于冠根比的协调 C.形成尖牙保护牙合
D.减少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力
E.代偿牙弓向前移动
8.磨牙磨耗最常见的牙尖是 A.上颌磨牙舌尖、下颌磨牙颊尖 B.上颌磨牙颊尖、下颌磨牙颊尖 C.磨牙颊尖、 D.磨牙舌尖
E.磨牙的颊尖和舌尖 9.牙齿邻面磨耗可以代偿 A.牙生理性远中移动 B.牙生理性近中移动 C.牙垂直向移动 D.牙颊向移动 E.牙舌向移动
10.咀嚼肌的功能性收缩,给予功能的部位包括 A.颅底 B.颌骨 C.面部 D.牙弓 E.以上都有 二、填空题
1.口腔主要有 , , 和 等功能。 2.咀嚼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称为 。
3 是指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 4.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称为 。 5.有最大矜力的牙是 牙。
6.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称为 。 7.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 。
8牙合面磨耗以上颌磨牙的 尖为多,以下颌磨牙的 尖为多。
9吞咽过程可分为三期:第一期食团由 至 ,第二期食团由 至 ,第三期食团由 下行至 。 三、名词解释 1 牙合力 2 磨耗 四、问答题
1下颌运动神经传导通路
2.咀嚼肌力、牙合力、最大牙合力、牙周储藏力的概念。 3.简述咀嚼效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4.磨耗及磨损的概念。 5.简述磨耗的生理意义。 6.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参
一、选择题
1.B 2.B 3.D 4.C 5.E 6.D 7.C 8. A 9. B 10. E 二、填空题
1.咀嚼、吞咽、言语、感觉 2.咀嚼肌力 3.牙合力 4.最大牙合力 5.第一磨 6.咀嚼效率 7.磨耗 8.舌、颊
9.口腔、咽、咽、食管上段、食管、胃 三、名词解释
1 牙合力是指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
2 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 四、问答题
1.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可分为传入路径和传出路径。①下颌运动的传入路径,来自舌、唇、口腔粘膜和口周围组织的感受器接受的浅感觉,经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感觉核、对侧丘脑外侧核三级神经元,最后投射到后回下部。深感觉的传导路径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三叉神经传导至三叉神经中脑核。
②下颌运动的传出路径,由前回下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他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皮质脑干束,经内囊膝部、中脑、脑桥中止与两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有三叉神经运动核细胞的轴突组成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布于咀嚼肌;三叉神经运动核尚接受来自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纤维。下颌运动的协调受锥体外系纹状体的苍白球和小脑的影响。
2. 咀嚼肌力实际为提颌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也称咀嚼力。牙合力是指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之力。最大牙合力为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日常咀嚼食物所需牙合力约为3--30 kg,约为最大牙合力的一半,因此正常牙周组织尚储藏一定的承受力,此力量称为牙周潜力或称牙周储藏力。
3. 咀嚼效率是指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细的程度。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的多少,牙周支持组织、颞下颌关节、口腔内软组织及全身的健康与否等均可影响咀嚼效率。
4.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磨损那么是指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损耗。
5.①可消除建牙合初期的早接触点,使牙合面广泛接触。②磨耗使牙尖高度降低,可减少咀嚼时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压力,使牙尖形态与牙周组织功能相适应。③牙冠磨耗可减少临床牙冠的长度,保持根冠比例协调,从而不致由于杠杆作用而使牙周组织负担过重。④全牙列邻面持续地磨耗,可代偿牙弓连续地向前移
动,使前牙不致因后牙的推动而拥挤。
6.下颌运动有四个制约因素,即:①右侧颞下颌关节;②左侧颞下颌关节;③牙合;④神经肌肉结构。其中,①②两个制约因素即双侧颞下颌关节是难以改变的,③制约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人为地加以调整。通过修改牙合面甚至重建,可改变应力在牙周膜上的分布,从而改变本体感受器传人的信号,间接地调节④因素即神经肌肉的反响,以致影响下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