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论语》中“而”字用法
作者:韩敏晶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3年第02期
【摘 要】“而”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活跃,“而”的各种用法在《论语》中又表现得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本文对所有出现在《论语》中“而”的不同词性和功用作了简要分析和归纳,以期对“而”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关键词】论语;而;代词;连词;语气词
“而”是古汉语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虚词之一。而《论语》则将“而”的各种用法几乎被囊括殆尽。《论语》一书中“而”字共出现341次,本文将按“而”作代词、语气词、连词之顺序来结构全文,系统阐述虚词“而”在《论语》中的用法情况。 一、“而”用作代词
《论语》中“而”作代词是指用作人称代词,共1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微子》
这里的“而”同“尔”,译为“你”,做主语,表单数,在文中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二、“而”用作语气词
这种用法的“而”多出现在句尾,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等,文出现5例。如:“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 三、“而”用作连词
连词是“而”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用法。从连接的成分来看,能连接词、词组和句子;从连接词性来看,可连接形容词、动词、动词性词组;从连接的语义关系来看,用作连词的“而”可以分别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递进、修饰等各种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并列关系
“而”的前后两项在语义上是并列的,可互换,互换后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译为“和”、“而且”等,也可不译。
(1)谨而信,泛爱众。《学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4)鱼馁而肉败,不食。《乡党》 (5)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例(1)中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都是形容词。例(2)和连接的是动宾词组。例(5)连接的是两个中补词组,例(6)连接的是状中词组。在表示并列关系的“而”连接的成分中还有一种为主谓词组,在《论语》中这样的用法只出现过两次,即例(3)和例(4)。 (二)顺承关系
“而”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然后”等,也可不译。例如: (1)孔子沐浴而朝。《宪问》 (2)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例(1)中“而”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关系,但不是事理上的先后相因;而例(2)和连接的两件事不但时间上前后相继,而且事理上也先后相因;最能显示“而”本色的是在例(3)中,它已撇开了时间、事理上的承接关系,前后两种叙述间的连词“而”并无实在意义,但如不用它,在语气从容转折间又似乎有所不足,“而”的功用便在于此。 (三)递进关系
表递进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在语义上逐层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例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2)如有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何如?《雍也》
“时习”比“学”、“济众”比“博施与民”在语义程度上更进一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转折关系
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述一种性质状态,后项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表转折关系的“而”分为“重转”、“轻转”两类。 (五)修饰关系
“而”放在状语和谓语之间,“而”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对后一部分起修饰作用,“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翻译时可用“着”、“地”等连接,如: (1)夫子莞尔而笑。《阳货》 (2)子路拱而立。《微子》 (3)鲤趋而过庭。《季氏》 (4)朝服而立于阼阶。《乡党》
例(1)—(4)中“莞尔”、“拱”、“趋”、“朝服”分别表示“笑”、“立”、“过庭”和“立于阼阶”的方式,其中“莞尔”为副词作状语,“趋”和“拱”为动词作状语,而“朝服”则为名词用如动词作状语。
(六)假设关系
表假设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提出一种假设,后项是在这种假设下产生的结果,一般译作“如果”、“假如”“假使”。例如: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2)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例(1)—(2)中“而”字连接的都是主谓结构,表示的是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还没有变为事实,但有变为事实的可能。 (七)因果关系
表因果关系的“而”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一般译作“因而”、“因此”或不译。例如:
(1)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微子》
例(1)中“不知天命”表原因,“不畏”表结果;例(2)中“谏”表原因,“死” 表结果; (八)让步关系
表让步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让步情况,后项说明这种让步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例如: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2)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
(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
例(1)可译为“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例(2)可译为“即使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例(3)可译为“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 (九)目的关系
表目的关系的“而”连接的两部分之间在意义上有行为动作和目的关系,一般可不译,例如:“杀鸡为黍而食之”。《微子》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而”在《论语》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在古代汉语的连词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还身兼多职,可以灵活运用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三版 [2]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赵黎明.试析《论语》中“而”的用法·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4]张泽宁.《论语》中“而”字的使用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 [5]张玉棉.“而”字在《论语》中的运用·邢台师范高专学报,1997 [6]韩美娜.《论语》中“而”字用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