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
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01
(一)培养交友的兴趣,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气氛。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不同于一般的孤独症儿童。绝大多数高功能孤独症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甚至超出常人,具有极强的数字记忆能力、美术、音乐等特殊能力,但是他们对人、对周围环境却不感兴趣,甚至是拒绝认识,因此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很弱。所以在学校里,老师就要训练他们对指导老师感兴趣,对同伴感兴趣,对参加集体活动感兴趣。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孩子在这里会对秩序、规那么、道德等建立起初步的认识,老师的态度会对其他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智商正常或处于边缘智商,且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或认知潜力,因此,具有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主动和孤独症儿童一起玩,这会起到两方面的效果: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他和大家在一起会产生愉快的体验,有助于摆脱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倾向;而对于正常儿童来说那么可以滋养一颗仁爱之心,而这些恰恰是独生子女身上较为欠缺的。
老师更可以在班上选择几个有威望或人缘好的孩子,有意识的让他们与孤独症儿童建立起玩伴关系,帮助他提高交往能力。
第 1 页 共 4 页
(二)对其不良行为在宽容的根底上加以引导。
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上所表现的行为差失,常是源于他们大多不会解读别人的反响,更不会做出恰当的反响。如有些孤独症儿童在老师讲话或上课是常常会下座位,是因为他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坐在那听讲,而不能到旁边去玩玩具;有的孤独症儿童有拉扯或拍打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可能是想跟他们玩,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表达;有的孤独症儿童尖叫那么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或者是因为他已经感觉没有能力控制目前的状况而对内心产生压力做出的一种宣泄;等等。
对于这些行为,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其宽容一些,不要立即采取严厉批评。但是并不意味着任其差失行为开展下去,应该想方法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帮助他纠正。如果他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老师可以教他走到伙伴面前打招呼;对于上课是爱下座位的孤独症儿童,老师可以安排他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发现他开小差或想下座位时及时制止他。
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内容02
社交故事训练。
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过程中,难以从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信息中抽取恰当的资料,也不善于开掘背后隐藏的意思,因而出现种种的社交沟通障碍,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
而社交故事教学法,既能让儿童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当中的意思,也可以在有需要时随时翻阅资料。社交故事从五个局部---人际关系、学校、家庭、照顾自己和外出一方面将复杂的社交沟通过程简单化,促进儿童对社交处境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交沟通技巧,
第 2 页 共 4 页
减低与人交往时的困扰。另一方面,社交故事针对孤独症儿童学习上的特性和困难而加以调节和配合,提高儿童对日常社会交往处境的理解,引导正确的社会交往行为、态度和反响。
社交故事的表达方式简洁清晰,易于理解,让孤独症儿童能直接“阅读〞(有配图)有关的社会交往资料。再加上故事内容语调平和,表现出对儿童的包容,有利于引导孤独症儿童建立恰当的社交行为和态度。
提升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普通教室内的学习能力,是主流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幼儿园里训练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老师教授知识时能坐下来不离座位,是为其将来能进入正常小学学习做的一项十分必要的准备。
环境适应能力训练。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进入主流社会之前,首先要具备较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外部环境(主要指教室、设施、周遭物体等)和人际关系(主要指老师和同伴)适应能力。因为孤独症儿童在遇到新的环境刺激时感觉能力和适当的处理调节能力有缺陷,因此,他们对于新刺激常常会引起一系列嫌恶、抵抗、排除等感觉反响,这些都不利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因此,要训练环境适应能力根本到达环境的需求,有接触环境的愿望,并具备物品、地点、事件的记忆和分辨能力。
我们要训练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首先要开发其社交理解的技能,主要表达在玩上。因为“玩〞有内部动力而不需要外界奖励或要求,愉快、积极地参与自由选择的活动可以灵活改变规那么,新奇而不是照本宣科。
第 3 页 共 4 页
在此根底上训练与他人接触和建立关系,这主要是提高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人存在的意识,引导学生与别人目光接触,制造时机令学生需要他人协助;训练游戏技巧,提高根底学习能力,这主要是训练儿童专注力、模仿力,使能学会遵从简单的游戏规那么,增强假想能力,帮助学生明白输赢的规那么,学习面对胜负;学习一般的社会交往常规,增强和训练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以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展恰当的人际关系,主要是让他们学会保护、帮助、关心和尊重别人,要让他们明白应与不同关系的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理解他人的表情及举动,明白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善用余暇的习惯,要让他们学习使用社区的公共设施,培养良好的兴趣和嗜好。
最后,运用视觉提示,如图像和文字协助学生环绕特定主题与人进行持续的社会交往活动,加强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