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不拘一格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不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
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制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文制宜,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从一个人笔底流淌出来的文字往往就是他心灵的独白。曾有学生在《我的愿望》中写“因为我个子不高,所以面对高个子同学的欺负就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要是我能长高那该有多好,这样我就可以和他们斗一斗”,还有的学生希望自己有上百万的金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的作文不可谓不真实,但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出现思想的滑坡,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但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空洞的大道理,苍白的口号,只会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而一些寓教于乐的小故事,美文,就如同一缕清爽的微风拂过他们的面庞,如同一场甘霖滋润他们的心田。因此,我常向他们推荐《意林》、《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刊物,并定期举办读书汇报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操,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让他们成为一个个能感悟生活的鲜活生命。到现在为止,班上的每位学生都订有他们自己最喜爱的刊物。
三、教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
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综上所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需要有机联系起来。教师需要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