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发展与进步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发展与进步

来源:保捱科技网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0):155~156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67(2010)10—0155—02 ◆综述◆ 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发展与进步 王福亮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黄金玉米带最北端,属东 种间杂交种、综合种、三交种、双交种直至20世纪 北早熟春玉米区。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 物。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常年播种面积在 270万hm 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 左右,年 产玉米120亿kg以上,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 40 ,约占全国总产的11 ,玉米商品化率达 7O 。玉米总产、人均占有量、商品化率均居全国 前列。2006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已达 293.34万hm ;2007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达 到334万hm ,连续2 a玉米播种面积位居全国 第一。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呈 现出增加的趋势。玉米是决定黑龙江省粮食生产 的关键作物。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历程显示 出,粮食产量每登上一个新台阶,玉米都起到了关 键的作用,在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突破200 亿kg(1990年)、250亿kg(1994年)、300 亿kg(1997)、350亿kg(2005年)大关时,玉米占 粮食总产量的比列分别为46.1%、44.5 、 37.6 、39.5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口]。新中国成 立60 a来,黑龙江省玉米有了巨大的发展,玉米 播种面积、总产量、平均单产都有了较大提高。从 l949年到2008年玉米播种面积从151万hm。增 加到365万hm ,净增214万hm。;总产量由198 万t提高到1 822万t,净增1 624万t;平均单产 从1 308 kg・hm 提高到4 995 kg・hm~,净增 3 687 kg・hm~。2008年玉米面积、总产量和平均 单产分别是1949年的2.42倍、9.2O倍和3.82 倍_2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与科技进步 尤其是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玉米 栽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运用,玉米栽培技术有了较大 发展。回顾黑龙江省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 总结经验以励创新l_3。]。 1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 从2O世纪50年代农家品种到60年代的品 收稿日期:2010—06—24 作者简介:王福亮(1955一),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学士, 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栽培研究。E—mail:wangfuliang123 @126.corn。 单交种玉米的品种更新换代使玉米的产量发生了 质的飞跃。从杂交种的应用到现阶段,玉米单交 种经历了5~6次更新,近年来品种更新的周期越 来越短,新品种数量也越来越多,品种的生产水平 和综合抗性也越来越高,为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 建立了种子基础。 2改革种植方式,实行合理密植 初期玉米的耕种方式是采用压、扣等粗 放技术缺苗断条,当时保苗株数只有2.0万 株・hm 左右。发展到今天,玉米主要的耕种技术 是,在伏秋耙茬的基础上,实行垄上机械等距穴 播,催芽坐水埯种,大芽栽种以及“垄半空”、“大垄 双行”等新的种植方式,适期早播,实现1次播种 保全苗,使保苗株数达到4.5万~6.0万 株・hm~,保苗株数比建国初期增加50 ~ 100 ,扩大了绿色光合面积。合理密植有效地利 用空间、地力、肥料等因素实现玉米高产。王宏燕 报道2O世纪50年代玉米保苗株数为1.95~ 2.25万株・hm~,60年代中期以后,种植密度有所 增加,在当时生产条件下,保苗株数在2.1万~ 2.4万株・hm,产量为3 000 kg・hm一,70年代肥 力及管理水平中等地块保苗株数为3.00万~ 3.45万株・hm,最密可达5.0万株・hm~,8O年 代后从吉林等地引进了一批耐密型品种,在生产 水平高的地方密度可达5.8万~6.0 万株kg・hm一[53。 3施肥技术及水平的提高 肥料施用由农家肥为主,逐渐转向以化肥为 主,肥料种类趋于优化,施肥技术不断改善,化肥 利用率不断提高。2O世纪50年代农作物以厩 肥、堆肥、饼肥等有机肥料为主,黑龙江省1963年 开始使用化肥[6]。6O年代以后化肥施用呈逐年 增加,70年代肥料的品种和比列不断完善,从单 一的氮肥施用到氮磷钾的合理配比及微量元素肥 料的利用,80年代开展了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研 究。根据测定土地供肥能力、产量指标、肥料利用 率实行科学施肥,使其数量结构、时间结构、位置 结构合理,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从单一肥料 】55 ◇综述 黑龙 江农业科 学 l0期 发展到复合肥料、高浓度肥料、缓释肥料、专用肥 料。在施肥技术上,从经验施肥到依据玉米需肥 规律和土壤营养分状况进行测土施肥、配方施肥。 总之施肥量的增加和施肥技术的进步使玉米的产 量大幅度提高。在农作物增产诸因素中增施化肥 和改进施肥方法起2O ~4O 的作用。 覆地的变化。据农业部统计,2008年全国玉米生 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8 ,黑龙江农农业机 械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机械整地、播种、中耕、 植保、田间运输、脱粒等达到8O 以上.机械收获 面积在2O 以上。黑龙江垦区机械化水平在全 国最高。玉米机械整地、播种、机械收获面积均在 80 以上 j。玉米生产机械化可减轻劳动强度、 4玉米保护地栽培 2O世纪80年代初期,玉米地膜覆盖和育苗 提高作业效率争抢农时、保证作业质量、降低投 移栽技术在黑龙江省试验成功,使玉米栽培由露 地栽培走向保护地栽培开创了新纪元,实现玉米 高产稳收。1984年巴彦、延寿县进行地膜覆盖栽 培试验,产量在7 500 kg・hm 以上。1985年海 伦、拜泉等17个县(市)进行地膜覆盖试验、示范 面积53 hm ,单产9 142.5 kg・hm~,比一般栽种 法增产5O 左右【 。地膜覆盖栽培是人为 温度、水分、光能、养分、技术等综合运用的一项系 统1二程。在玉米生产实践中证明,玉米保护地栽 培,具有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适应范围广、抗 灾能力强、增产效果稳定的显著特点,在黑龙江省 第二、三、四积温带有较大的应用面积。 玉米育苗移栽要早于地膜覆盖。1 967年在 巴彦县富源公社进行j带(带根、带土、带老母)移 栽试验。1973年在延寿县搞营养钵育苗移栽试 验。l975年全省在11个地市,52个县搞542个 试验点,推广面积666.7 hm。以上,多数地方取得 成功。但由于营养钵育苗费工,成本高,加之育苗 移栽技术不完善和缺少适合移栽的高产晚熟品 种,故没有大面积推广 J。 5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的形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的栽培技术由 单向技术向综合化、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玉米 模式化栽培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开展模式化栽培 研究有利于从单项研究向综合研究进展;促使研究 水平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这样大大增强了 农业技术措施的准确性和应变决策能力。玉米的高 产栽培模式:早、晚、密、促高产栽培法;选用良种、全 苗密植、增施测肥、早播晚收等措施组装配套技术; 玉米综合高产农艺措施数字模型等综合技术在生产 上应用,极大提高了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地膜 覆盖技术相配套产生了玉米大双覆膜栽培技术、垄 半空栽培技术等,为玉米增产增收发挥了较大作用, 使玉米栽培技术跨人了一个新阶段。 6玉米生产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少到 多有了很大发展。从全部依靠人力、畜力进行生 产,到基本实现机械化,玉米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 156 入、节约成本、提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生产节本 增效。在2O世纪8O~9O年代,为了保护和发展 大型农业机械,省级地方加大对农业机械化 的资金投入,实行了大型农业机械的更新补贴政 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了鼓励发展农 业机械化,国家从2004年起实行购机补贴。当年 投资0.7亿元,之后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3O 亿元,购机补贴对大型拖拉机和收获机械购买力 产生了重要影n向,极大的促进了黑龙江省综合机 械化水平的提高。 7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2O世纪50~6O年代,防除杂革全靠中耕锄 地和人工拔除,遇到连FJ降雨形成草荒危害严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一批新型高效、安全、经 济适用的除草剂逐渐得到应用。玉米田基本采用 化学除草,大大提高了除草效果及劳动效率,降低 杂草危害,为玉米丰产创造条件。多功能种子包 衣剂的成功研制,可以病虫兼治,进一步提高了化 学防治水平。玉米丝黑穗病防治采取选用抗病品 种加之种子包衣剂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可达 85 ~9O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玉米螟的防 治措施正在逐步完善,形成了综合防治体系。采 取农业防治措施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采 取高温沤肥、秸秆还田、白僵菌封垛等方法减少发 生基数;采用高压汞灯诱杀越冬代成虫,将成虫消 灭在产卵之前;释放赤跟蜂防治玉米螟;带有Bt 抗螟基因的抗螟玉米品种即将问世。 参考文献: [1]苏俊.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50 a嘲顾与展望EJ].黑龙江 农业科学,2006(6):8 I 3. E23 危朝安.2009中国种植业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农业科 技 版社.2009. [3] 佟屏、 中网玉米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 版 社 ZOO0. [4]佟屏亚.中国玉米编年史[M].玉米科学.2009(1):98—107. [s]王宏燕.黑龙江省50 a粮食产量与耕作栽培技术投入演变 趋势初探[J].耕作与栽培,1999(2):1—4. [6]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农业志[M].7 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93. [7]李少昆,王崇桃.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科学 技术出版社,2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