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护理体会
【摘 要】脑卒中发病后应尽早给予康复护理,行床上良肢位的设计与摆放,对预防偏瘫肢体并发症,如肩关节半脱位、肩疼痛、肌肉挛缩、足内翻、足下垂、废用综合征等,对抗异常运动模式,防止或对抗挛缩,保护肩关节及诱发早期分离运动的出现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良肢位;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12-01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向年轻化,大多起病急、发病凶险。如只注重病情的观察和治疗,而忽视早期良肢位摆放及早期康复训练,许多病人虽然挽救了生命,但残障率必然会明显升高,给病人带来痛苦,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为此,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现将我们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诊治资料,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27岁~62岁;脑梗死54例,脑出血25例,混合性卒中7例;86例病人均请康复科会诊,要求早期良肢位摆放及床边康复训练,符合早期康复的适应证。 2 方法
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它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
性体位。偏瘫急性期康复治疗所设计的仰卧位、患侧在上方与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置姿势,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1]
(1)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沙袋,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 (2)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背部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体位。
(3)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有90°,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3 护理体会
(1)良肢位摆放的注意事项:①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为了防止关节挛缩影响运动功能,必须定时进行体位变换。②仰卧位会受到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而出现姿势异常。另外骶部、足跟外侧、外踝等处容易出现褥疮。因此,应尽量减少仰卧位的时间。[2]③早期患侧在下面的侧卧位时,
头及颈椎上部屈曲,下颚内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角度<90°。肩胛骨内侧缘和胸廓的平面与床接触,防止肩关节因受压而产生疼痛。④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尽量前伸。踝关节处于中立位,防止趾屈、内翻。手放在枕头上,维持拇指外展、四指伸展位。
(2)早期良肢位摆放可有效地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褥疮、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三大并发症。[3]
(3)早期良肢位摆放可为后期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些患者可从软瘫期跨过痉挛期直接到恢复期,甚至能出现早期分离运动,不同程度地降低患者致残率,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 (4)早期良肢位摆放能增强医护人员对康复知识的了解,同时可增加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康复师的训练,能顺利重返社会。
(5)医护人员及家属均应重视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尽量缩短康复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通过输入各种正常的运动模式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
本文资料显示:良肢位的摆放、早期的被动运动、恢复期的主动运动及出院后跟踪指导,坚持功能锻炼,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与其它相关报道相似。所以在临床中,使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掌握早期康复功能锻炼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专业人员做到及时的随访和评估。[4]这是一项烦琐的、
持久的、需要相当耐心的工作。因此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患者主动参与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伟红,夏春丽,李绣球.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软瘫期患者褥疮治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5):422-424。. [2] 寻晓惠,脑卒中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当代护理杂志,2002,9:68-69。
[3] 罗红艳,良肢位及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67(6):1216。
[4] 金春莲,刘肇清.超早期良肢位对偏瘫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