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2153396 U(45)授权公告日 2020.12.15
(21)申请号 202020202182.1(22)申请日 2020.02.24
(73)专利权人 天津市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红旗南路428号(72)发明人 任彦华 刘秀凤 李军 王磊
王鹏 周世冲 张晓静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代理人 孙秋媛(51)Int.Cl.
E02D 17/04(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包括冠梁和多个拉梁,所述拉梁与冠梁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拉梁的一端与冠梁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远坑侧,以使拉梁垂直于冠梁而构成T型,每个所述拉梁的下方设有多个拉结桩。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的应用范围广,抗变形能力强,占地面积小,不影响坑外场地的使用;并且保证支护结构不出红线,具有便于施工,工期短,造价低的优点。
CN 212153396 UCN 212153396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冠梁和多个拉梁,所述拉梁与冠梁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拉梁的一端与冠梁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远坑侧,以使拉梁垂直于冠梁而构成T型,每个所述拉梁的下方设有多个拉结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基坑围合成的每条边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拉梁,相邻的2个所述拉梁之间的距离为7-12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梁的平面布置呈直线、丁字形或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梁的下方设有3-5个拉结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2个所述拉结桩之间的间距为1-2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结桩采用直桩或斜桩,且该斜桩的桩端向基坑坑内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设置在支护桩的桩顶,多个所述支护桩通过冠梁连接成一体,所述支护桩设置在基坑坑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采用钢板桩、H型钢、预制桩或灌注桩。
2
CN 212153396 U
说 明 书
一种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背景技术
[0002]基坑支护,是为了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0003]传统的构建基坑支护结构的方法是,需要先开挖地基,再构建基坑支护结构。目前,对于垂直开挖的基坑工程,通常会采用悬臂支护桩、双排桩或支护桩结合锚撑的支护方式,上述的支护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悬臂支护桩的抗变形能力较差,造价高;双排桩占地较大,抗变形能力相对较弱;支撑式支护方式虽然抗变形能力强,但是施工工期长,影响土方及地下结构施工;桩锚支护方式施工工期较长,并且容易在施工中出红线,影响正常施工。
[000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解决上述技术方案的支护结构。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施工、缩短工期、生产成本低、支撑强度及抗变形能力强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0007]一种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包括冠梁和多个拉梁,所述拉梁与冠梁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拉梁的一端与冠梁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远坑侧,以使拉梁垂直于冠梁而构成T型,每个所述拉梁的下方设有多个拉结桩。[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基坑围合成的每条边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拉梁,相邻的2个所述拉梁之间的距离为7-12m。[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梁的平面布置呈直线、丁字形或三角形。[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梁的下方设有3-5个拉结桩。[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的2个所述拉结桩之间的间距为1-2m。[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拉结桩采用直桩或斜桩,且该斜桩的桩端向基坑坑内倾斜。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冠梁设置在支护桩的桩顶,多个所述支护桩通过冠梁连接成一体,所述支护桩设置在基坑坑边。[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护桩采用钢板桩、H型钢、预制桩或灌注桩。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15]1.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坑外支护结构,应用范围广,由于拉梁与冠梁之间构成的T型梁结构且位于基坑坑外,使得对支护桩具有反向拉力,而使得所述支护结构的抗变形能力强,占地面积小,不影响坑外场地的使用;并且保证支护结构不出用地红线,具有便于施工,工期短,造价低的优点。
3
CN 212153396 U[0016]
说 明 书
2/3页
2.在对于超大型深基坑施工时,也可以利用拉结桩来减少支撑道数,节省施工成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护结构能够替代斜抛撑支护,其支护效果稳定。
本。
[0017]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示意图;[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拉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拉梁呈直线布置,图2b为拉梁呈丁字形布置,图2c为拉梁呈三角形布置;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拉结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为在基坑外的拉结桩为直桩,图3b为在基坑外的拉结桩为斜桩,图3c为在拟建建筑物下方的拉结桩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中:[0022]1、拉梁 2、冠梁 3、支护桩[0023]4、拉结桩 5、止水帷幕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决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坑坑外T型梁支护结构,包括冠梁2和多个拉梁1,所述拉梁1与冠梁2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拉梁1的一端与冠梁2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远坑侧,以使拉梁1垂直于冠梁2而构成T型,每个所述拉梁1的下方设有3-5个拉结桩4。[0027]所述基坑为矩形(如图1所示),在基坑的每条边上等间距设置多个所述拉梁1。[0028]进一步地说,在基坑的坑边上设置支护桩3,所述冠梁2及拉梁1设置在所述支护桩3的桩顶并通过混凝土浇筑成型组成一体,所述拉梁1等间距排布在基坑的坑外以通过拉结桩4对支护桩产生反向拉力而防止支护桩的变形。[0029]进一步地说,相邻的2个所述拉梁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2m,2个所述拉结桩4之间的间距为2m。
[0030]进一步地说,所述拉梁1的平面布置呈直线、丁字形或三角形。[0031]进一步地说,所述拉结桩4采用直桩或斜桩,且该斜桩的桩端向基坑坑内倾斜。[0032]进一步地说,所述拉梁1与支护桩3之间设有止水帷幕5。[0033]进一步地说,所述支护桩3采用钢板桩、H型钢、预制桩或灌注桩。[0034]在施工时,先将支护桩3打桩在基坑坑边上,同时按照施工设计将拉结桩依次打入,而后将冠梁2及拉梁1放置在支护桩3及拉结桩4的上方,通过混凝土浇筑定型。[0035]冠梁与拉梁相互垂直构成的T型梁,在保证支护能力的前提下,由于设置在基坑外的拉梁通过拉结桩对支护桩起到反向拉力的作用,与单排悬臂桩或双排桩比较来说,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且占地面积小,不影响坑外场地的使用。[0036]相比于锚撑式支护结构,不会出现超出用地红线的问题,更加便于施工。[0037]实施例2
4
CN 212153396 U[0038]
说 明 书
3/3页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其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或全部的所述拉梁1设置在拟建建
筑物的基础下方,在拉梁施工完成后,不会影响正常的建筑施工。[00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5
CN 212153396 U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6
CN 212153396 U
说 明 书 附 图
图3
7
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