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7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 (2016·江西)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利用了( )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整体性
正确答案:B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识模块:心理学
2. (2015·河北)根据知觉反映客观对象的特性不同进行分类,知觉不包括(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触摸知觉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特性不同,物体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知识模块:心理学
3. (2017·山东)吟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 )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正确答案:B 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知识模块:心理学
4. (2016·江西)对词句中的某些笔误及顺序的颠倒往往不易察觉,这是因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
正确答案:A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既有助于人的知觉能力与速度的提高,也可能妨碍和干扰对部分与细节特征的反映。 知识模块:心理学
5. (2017·山东)演讲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 ) A.书面语言 B.内部言语 C.对话言语 D.独白言语
正确答案:D
解析: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它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一种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言语活动。平时常见的报告、讲演等都属于独白言语。 知识模块:心理学
6. (2016·河南)当一个人颜值比较高时,他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表现也会得到更好的支持。这是造成社会知觉偏差的( )
A.社会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正确答案:B
解析:晕轮效应,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也称光环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的吸引力有明显的晕轮效应。 知识模块:心理学
7. (2017·河北)一张红纸,一半有阳光直射,一半没有,颜色的明度、饱和度大不相同,但我们仍知觉为一张红纸。这是由于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知识模块:心理学
8. (2016·河南)学生认为某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非常好,于是以后上该老
师的课时,他们都认为这个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这种现象被称为( )
A.社会刻板印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知识模块:心理学
9. (2017·山东)设计师设计、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
正确答案:B
解析: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知识模块:心理学
10. (2016·河南)当一个人的服装和发型改变以后,照样能够认出他。这是利用了(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完整性 D.知觉的不变性
正确答案:A 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知觉对象中强度大的组成部分对事物的知觉有重要的意义,它往往决定对知觉对象的整体认识。人的面部特征是我们感知人体外貌的强的刺激部分。只要认得人的面部特征,不管他的发型、服饰等如何变化,只要面部没有变化,就依然能够认出来。 知识模块:心理学
11. (2016·四川)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把6与9相混淆,这说明该生的( )还不成熟。(常考)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正确答案:A 解析: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中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与综合的特点。例如,刚入学儿童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因此他们常把6与9、
p与q相混淆。这是小学生方位知觉不精确的表现,说明感知能力还不成熟。 知识模块:心理学
12. (2016·广东)为了让学生区分“put”和“but”的不同,英语老师特别用不同颜色标出“P”和“b”。这是运用了( )规律。
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感觉后像 D.感觉补偿
正确答案:A 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用不同颜色标出“p”和“b”,使得这两个单词对学生的感受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更易于对比。 知识模块:心理学
13. (2017·河南)“一俊遮百丑”是一种(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正确答案:D 解析: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也称光环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知识模块:心理学
14. (2017·河北)研究表明,安静环境下我们可以听到20英尺以外钟表的滴答声,这种刚刚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差别感受性
正确答案:A
解析:略。 知识模块:心理学
15. (2016·安徽)“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注意的( )
A.广度 B.分散 C.分配 D.转移
正确答案:C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生活中大量的“一心二用”现象,都属于注意的分配。 知识模块:心理学
16. (2015·四川)在指导学生面试时,教师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时的仪态、仪表、眼神及如何和面试官打招呼等细节,以期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是充分利用了(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题干所述就是利用了首因效应。 知识模块:心理学
17. (2017”陕西)”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表现的心理现象是 (常考)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 D.感觉阈限
正确答案:A
解析: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题干描述的是感受性降低的感觉适应。 知识模块:心理学
18. (2017·广东)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具有恒常性。在视觉范围内,知觉恒常性的种类不包括( )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颜色恒常性 D.距离恒常性
正确答案:D
解析:视觉范围内的知觉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等。 知识模块:心理学
19. (2017·山东)语文课上,老师在范读课文时,配上一支轻音乐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这一做法反映了感觉( )的规律。
A.适应
B.对比
C.相互影响 D.错觉
正确答案:C 解析: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知识模块:心理学
20. (2016·河南)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出来,并区别于其他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作( )
A.分类 B.概括 C.抽象 D.比较
正确答案:C
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知识模块:心理学
21. (2016·河南)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这是一种感觉规律( )(常考)
A.感觉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感觉转换
正确答案:C 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题干所述是继时对比的典型实例。 知识模块:心理学
22. (2017·山东)在暗室里把灯点亮,在灯前注视灯光三四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灯的光亮的痕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
A.感觉适应 B.正后像 C.负后像 D.对比效应
正确答案:B
解析: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知识模块:心理学
23. (2017.河南)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而不是急于查字典。这体现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正确答案:B 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识模块:心理学
24. (2016.河南)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为喙”是鸟的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常考)
A.命题 B.案例 C.正例 D.反例
正确答案:C
解析:燕子和麻雀具备鸟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运用了正例。 知识模块:心理学
25. (2016.安徽)张老师在教学生区分形近字“慢”“漫”“幔”“谩”时,将四个字相同的右半部分用白色粉笔写出,不相同的左半部分用彩色粉笔写出。张老师利用了知觉的(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正确答案:B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优先选择。 知识模块:心理学
26. (2017.辽宁)人们看电影时,电影拷贝上的一幅幅画面是不动的,而人们看到的却是连贯的动作、活动的景物。这运用的心理学原理是( )
A.感觉后像 B.感觉对比 C.感觉适应 D.联觉
正确答案:A
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正是由于视觉后像的存在,人们才能把一幅幅不连贯的画面,看成连贯的动作、景物。 知识模块:心理学
27. (2017·安徽)神探狄仁杰在破案时常常能当机立断、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这凸显了他思维质量的( )
A.广阔性 B.性 C.灵活性 D.敏捷性
正确答案:D
解析: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思维的敏捷性与轻率迥然不同,它不仅要求思维速度快,而且要求思维的正确性高。神探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突出表现了自己思维的敏捷性。 知识模块:心理学
28. (2014.河南)“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段描写所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A.错觉 B.联觉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正确答案:B 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了联觉,如渺茫的歌声、光与影的旋律。 知识模块:心理学
29. (2016.河南)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这是感觉的( )
A.补偿 B.相互作用 C.对比 D.适应
正确答案:A 解析: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盲人可以借助自己的触觉来代替自己的视觉”利用的就是感觉的补偿。 知识模块:心理学
30. (2016.辽宁)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第二天进行检查。这里所运用的复习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及时复习
正确答案:D
解析:遗忘发展的规律表明,识记后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因此,对于新学习的材料,为了防止遗忘,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复习。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就进行复习。 知识模块:心理学
31. (2016·山西)对一张x光照片,不懂医学知识的人是无法从中得到具体信息的,而放射科的医生却能从中看出身体某部分的病变情况。这体现了知觉的( )特点。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的特点。 知识模块:心理学
32. (2014·山东)知觉的高级形式是( ) A.注意 B.观察 C.想象 D.记忆
正确答案:B
解析: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知识模块:心理学
33. (2017·广东)汉代董仲舒“目不窥园”的事例,典型地表现了( )(常考)
A.注意的集中性 B.注意的指向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正确答案:A
解析: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除了对目标物之外,对自己周围的其他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知识模块:心理学
34. (2017·河南)下列关于“晕轮效应”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做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晕轮效应
B.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反映的就是晕轮效应 C.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D.对知觉对象的某一特征形成判断后,不加分析地推及到这一对象的其他方面,“一好百好,一糟百糟”。这种泛化或者扩张的心理效果就是晕轮效应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描述的是首因效应。 知识模块:心理学
35. (2017·河南)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可变性的表现’ B.“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是激情的表现 C.“触景生情”是无意回忆
D.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体验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是情绪和情感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表现,B项描述的是心境,D项范进的情绪体验属于激情。 知识模块: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