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6届高中毕业班“卷中卷”大联考(二)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汉初,“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自汉武帝后,汉朝政权非贵族、非军人、非商人,逐渐由代表农民转为士人。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实施 B.宗法礼制的强化 C.社会治理思想变化 D.“世官制”的废除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与地方的斗争 【试题解析】‚重文轻武‛是宋朝的,非汉朝,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汉朝由初年的功臣政治到士族政治的转变,与宗法礼制的强化无关,故B项错误;主义集权制度在汉朝继续和发展,儒家确立正统地位以及察举制的实施为士族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衰亡,故D项错误。 【答案】C 25.《晋律>规定,父母杀子同凡论,走马城市杀人者,不得以过失论,部民杀长吏者同凡论,常人有罪不得赎等。这些规定
A.体现了儒法并用思想 B.消除了社会等级 C.突出了严法治国理念 D.忽视了社会伦理风俗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试题解析】汉朝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后,实际呈现外儒内法的特点,在推崇纲常伦理的同时强调法律治国以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消除社会等级制,故B项错误;材料法律体现出晋治国思想一定合理之处,而不能体现严法治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忽视社会伦理风俗,故D项错误。 【答案】A
26.有学者统计武则天称帝时期( 690-705)明经、进士两科出身的宰相20人中,14人为,一般家庭子弟和中下级官吏子孙,超过半数。据此反映当时
A.废止了按门第取人旧习 B.门阀士族处于弱势地位 C.选官采用实用主义原则 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首要渠道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与地方的斗争
【试题解析】九品中正制废除后,不意味着按门第取人制度的废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阀情况,故B项错误;科举制选官按照个人才能而非出身,故C项正确;材料‚明经、进士两科出身的宰相‛不能说明整个入仕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27.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 A.君主的高度强化 B.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C.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D.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知识点】明清君主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材料‚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反映
臣下冒死劝谏皇帝、多样的劝谏方式,实质体现君主无上权威,故A项正确;封建士大夫劝谏为封建统治服务,而非有民主思想,故B项错误;臣下劝谏皇帝一定程度影响皇帝权威,与纲常不符,故C项错误;主义集权制度下,士人协助皇帝治理天下,故D项错误。 【答案】A
28.近代徽州程家账簿显示,程家经济由长途贩卖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变为主要从事粮食和茶叶生产,家庭收入有所提高,但举办两三场娶亲、庆生等礼仪后的数次借债,无力偿 清债务。这反映出
A.国际市场给小农经济造成灾难 B.长途贩运商贸活动日益萎缩 C.近代小农经济破产的基本走向 D.家庭决策影响小农生存境遇 【知识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得知程家是商人家庭,非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程家由经营长途贩运到从事粮食茶叶生产,不能体现长途贩运萎缩,故B项错误;近代小农经济破产受外来商品的冲击,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程家娶亲、举债而导致经济困难,故D项正确。 【答案】D
29.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承认人类有相爱互助之谊,却不主张这种情感以父兄、亲恩为基础,反对“自由平等只用之社会,而不能行之于家庭”。这说明陈独秀 A.否定儒家学说的现实价值 B.强调个人自由平等与 C.忽视父兄、亲恩等情感 D.区别对待社会与家庭伦理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试题解析】材料未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故A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强调自由平等观念在社会和家庭同等适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忽视父兄等情感,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认为家庭和社会伦理应同等对待,故D项错误。 【答案】B
30. 1932年至1934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28银行的存款年增幅平均在15%以上,全国银行存款总额有较快增长。这表明当时中国
A.金融秩序平稳健康 B.经济大危机影响不大 C.社会财富逐渐增长 D.工商业发展身处困境 【知识点】初期和国民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银行存款增加不能体现整个金融秩序,故A项正确;经济大危机影响中国进行币制改革,故B项错误;银行存款是社会财富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工商业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31.在1977年接见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陈省身和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等外宾时,高度评价他们为祖国发展的贡献。这些科学家对祖国的贡献是 A.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 B.指导中国留美学生深造 C.为中国大量引进美国科技 D.交流学术与科学发展建议 【知识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试题解析】1977年中美关系改善前,不可能出现美籍华裔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情况,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为中国引进大量美国科技非三位美籍华裔科学家的能力能及,故C项错误;美籍华裔科学家为祖国交流学术和科学发展提供建议是可行的,故D项正确。 【答案】D
32.“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知识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古代世界交通建设主要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正确;推动文化交流是交通建设的客观作用,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和古罗马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虽然商品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经济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B
33.卢梭设想了一种取代教的“真诚教”,其终极依据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就连看不惯卢梭的伏尔泰为此也忍不住击节赞赏。据此说明卢梭的 思想
A.忽视人的理性价值 B、与启蒙思想大相径庭 C。重视人本主义价值 D.反对激进的民主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卢梭是启蒙思想家,提倡理性,故A项错误;理性与感性是启蒙运动的两面,故B项错误;重视人的自然情感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故C项正确;卢梭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激烈的民主,故D项错误。 【答案】C
34.根据对英国某镇l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发现那里在1850年有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328人,到1910年已降至118人。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 原因是
A.圈地运动影响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人口流动频繁 D.工厂机械化冲击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
【试题解析】圈地运动发生在14、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工匠人员下降与城市化无关,故B项错误;人口流动频繁与工匠人员下降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工业完成后,工业机械化对工人技能要求下降,故D项正确。 【答案】D
35. 1952年,联邦德国国会通过了《企业管理法>,把企业代表会扩展到所有企业中,规定监事会中的1/3席位属于劳方,董事会中不再设立劳动经理。这一法律 A.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大了企业民主管理力度 C.保障了工人的根本利益 D. 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联邦德国颁布法律规范企业管理,不能体现出强化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监事会中的1/3席位属于劳方‛利于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体现民主的特点,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不可能根本保障工人利益,故C项错误;法律推动企业民主化管理有力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强市场竞争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摘编自《管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子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背景。(10分)
材料二在“治生”思想影响下,明清时期一度出现“弃儒从商”的现象。明朝万历年间的湖广冯应京提出:“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也。”“(商贾)阜财通商,所以税国饷而利民用,行商坐贾,治生之道最重也。”黄宗羲认为“今夫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黄宗羲对传统抑末思想的认识?(5分)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一‚城郭……道路……‛能够得出城市布局因地制宜,不必方正、横平竖直;根据材料一‚不可使杂处……处士必于闲燕……处商必就市井‛能够得出城市功能分区;根据材料一‚人之守在粟‛能够得出农本思想。第二小问作用:西周时期城市是政治的重要象征,反映了礼乐制度,春秋战国城市布局变化反映了礼乐制度的约束力减弱;城市分区多样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春秋战国体现在铁力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推动农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各国欲称霸不得不以农本思想指导变法。
(2)第一小问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得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二作用‚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得出工商皆本思想。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得出否定了重本抑末思想;提倡工商皆本顺应了明清商业发展的趋势;黄宗羲的思想也是对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思,利于提高商人的地位,推动商业的发展。
(3)可从黄宗羲思想的新的内涵,如商业与民生、商业的作用等方面考察。
【答案】(1)主张:城市布局因地制宜,不必方正、横平竖直;城市功能分区;农本思想。(5分) 背景:礼制等级思想破坏;铁器牛耕推广,农业与商业发展;各国变法图强。(5分)
(2)主张:重视民生:通商利于国计民生。工商皆本思想:士农工商地位平等,手工业可以丰富商品,商业便于货物流通。(4分) 作用:否定了重本抑末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利于提高商业和商人社会地位,改变‚人欲‛观念。(6分) (3)认识:黄宗羲认识到商业关之民用的实质意义;否定后人不识时务地简单肯定或否定传统思想,而应区别对待不同性质商业的作用。(5分) 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绘制
图8能够反映全球治理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试题解析】根据图8能够得出的趋势包括,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由国家体系到全球体系)、参与主体(由国家到公司、个体力量、及非等多样化力量组成)、治理内容的变化(由约束性规则到物质、价值规范和制度体系、以及非传统领域)等。以全球治理体系的变化为例,首先点明趋势的基本内容,分析原因可以从经济要素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国际力量之间的对比、世界出现的新问题等多个方面考虑。
【答案】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参与国际治理的主体由或较的政治实体发展为公司、个体力量、国内、非组织等行为主体,参与主体从少到多;治理内容由规范规则发展为物质、价值规范和制度体系,新增了很多非传统内容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过渡。(4分)
原因: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的驱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相互依赖的加深,需要系统治理体系应对复杂的国际交往与互动;以西方治理为主的国际体系难以适应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和新兴大国崛起的挑战等。(8分)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驿传除传书递信、递运货物、接待外,各类政务信息、人事变迁均须经铺递、驿传体系层层上报,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但驿传出现虚耗公帑,公务延搁,回执伪造,甚至于直省重大政情被隐瞒漏报。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正式发布上谕,其中“轮船、铁路、电线、邮政,应设专司,着名为邮传部”,但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邮传部新官制,原设计的邮电司被分为电政司与邮政司,邮政司“司掌全国邮政”,其中亦无涉及驿务。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置邮等事务上, 纠缠直至清亡。
一摘编自吴昱《权衡与平衡:清末驿弊与改革方案的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驿传改革的影响。(9分) 【知识点】清代地方行政改革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以便朝廷对信息来源进行登记、查核及反馈‛‚管驿权利依然归属陆军部‛能够得出传统驿制凸显皇权,陆军把持;根据材料‚驿传出现虚耗公帑‛‚驿传不能对民间开放能够得出驿传耗费巨大,阻碍政情流通;根据材料‚新式邮政价格低廉,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能够得出近代通讯技术的变化,需要方便士民上书和民间书信传递。 (2)庚子事变后,清主动开启近代化历程,驿传改革顺应了清末新政的趋势,推动了驿传的近代化;根据材料‚若有特定目的,寄信者且可以匿名方式投寄‛驿传改革后,有特定政治目的的信件能够上达,起到冲击原来政治结构的作用;根据材料‚邮传部在收回邮政自办及裁驿臵邮等事务上,纠缠直至清亡‛得出改革各方利益复杂,改革具有艰巨性的特点。
【答案】(1)背景:传统驿制凸显皇权,陆军把持;驿传耗费巨大,阻碍政情流通;近代通讯技术的变化,需要方便士民上书和民间书信传递。(6分)
(2)简评:顺应了清末改革趋势;成立邮传部,新式邮政促成了邮递制度向近代转型;匿名寄信冲击了朝廷政治结构;改革平衡多方利益,新旧混杂,改革具有艰巨性。(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11年11月15日北京的《爱国报》以《中国共济会出现》为题,刊发报道:“近日大局纷扰,南北相持,内部之廉烂,外部之乘机内外人士,莫不引为忧虑。闻有某某志士组织一中国共济会于天津。该会之宗旨,首在要求停战,北军之停战,由立宪党要求,南军之停战,由汪设法向南军鼓吹。此议既决,则组织国民会议,聚集全国代表,协议政体。及南军共应服从国民之同意。”第三天,《顺天时报》刊载了国事共济会简章:(一)本会以保持全国领土(各省及各藩属)之统一为宗旨。(二)本会依前条之宗旨,要求两方停战,鼓吹组织临时国民会议,解决君主民主问题,以免全国战争之祸。(三)本会会员平日主张君主立宪者,担任北京赞成本会办法,平日主张民主立宪者,担任武昌军赞成本会办法。
——桑兵《辛亥国事共济会与国民会议》 (1)根据材料,概括国事共济会中君主立宪者和民主立宪者的相同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代国事共济会的作用。 (9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的斗争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首在要求停战‛‚……统一为宗旨……要求两方停战‛能够得出坚持和平解决南北相持问题,强调国家统一;根据材料‚组织国民会议‛‚组织临时国民会议……及南军共应服从国民之同意‛能够得出组织国民会议,服从国愿;根据材料‚协议政体‛‚解决君主民主问题‛能够得出主张实行宪政与民权。
(2)该组织主张和平建立民主政治体现了理想的原则;此外,和平解决纷争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主张立宪和民权是近代中国政治的进步,利于推动政治近代化。
【答案】(1)主张:主张实行宪政与民权;坚持和平解决南北相持问题,强调国家统一;组织国民会议,服从国愿。(6分)
(2)作用:体现了民族民主的理性价值;和平解决重大国事纷争,利于国家民族的安定;以国民会议形式解决国体政体问题,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8、9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一项兵役法案,规定21-35岁男子均在选征之列。这年底,他又成立以威廉·努森为首的生产管理局,以协调军用与民用生产。1941年春,当德国把战区扩大到格陵兰、冰岛和丹麦海峡后,罗斯福立即决定将中立巡逻延伸至大西洋西经25
度,并在格陵兰建海空军基地。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立即宣布将苏联排除于中立法之外,以便美国船只能驶往苏联港口。7月又删去上年兵役法中禁止派遣入伍者到西半球以外地方去的条款。不久又派霍普金斯前往莫斯科与斯大林作了长时间会谈。1941年8月,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布了反对侵略扩张、保护国家主权、解除侵略国的武器、确保战后和平、建立普遍安全等原则。9月,苏联也宣布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英苏的转变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英苏转变的意义。(7分)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试题解析】(1)第一小问转变:根据材料‚将中立巡逻延伸至大西洋西经25度……将苏联排除于中立法之外……删去上年兵役法中禁止派遣入伍者到西半球以外地方去的条款……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能够得出变化为逐渐放弃中立。第二小问原因:美国对英苏的转变主要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同时还应当考虑二战进程(反法西斯任务的紧迫性)、以及美国参战的重要性等因素。
(2)根据材料‚1941年8月,美英两国首脑发表了《大西洋宪章》……9月,苏联也宣布同意《大西洋宪章》的基本原则‛能够得出推动了美国最终参战,鼓舞了各国反法西斯斗志,促成了大国合作抗击法西斯,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此外还可从是否顺应时代潮流以及战后世界和平的维护角度来分析。
【答案】(1)转变:逐渐放弃中立。(2分)
原因:欧洲主要国家遭到德国侵略,抗击法西斯成为主要任务;美国基于自身和海外利益考虑;罗斯福认识到卷入战争的重要性。(6分)
(2)意义:顺应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要求;推动了美国最终参战,鼓舞了各国反法西斯斗志,促成了大国合作抗击法西斯,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推动了世界和平原则的产生。(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指出,盐税日增,从原来三十三万两千余贯,增至熙宁六年四十丸万九千余贯,使当地百姓不堪其负。他请求朝廷“特赦两路应贩盐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与权免收税”。九年后又提出罢官府榷盐,使失业逃亡的灶户得以归业。苏轼认为,古代人口数就是参加生产的人数,人众国富。但汉代以后,情况有所不同。隋代是汉代以后人口最多的王朝,却不过二世就灭亡了。宋代人口之多甚至成为祸患,因为非生产人口太多,导致国贫民困,苏轼提出了“安万民”措施—‘‘均户口”,即通过移民使人口与土地资源有效配置。苏轼知杭州时运用价格杠杆提高常平仓收籴农民米价格,使农民米尽归常平仓,而诸郡富民“收籴厚利”的计划落空。
一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轼经济管理思想的主要主张并加以评析。(9分)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文学家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盐税日增……使当地百姓不堪其负‛能够得出宋朝赋税沉重,百姓生活贫困;根据材料‚宋代人口之多甚至成为祸患,……即通过移民使人口与土地资源有效配臵‛能够得出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此外,苏轼主张改善小商人的税收负担、运用价格杠杆平抑物价等顺应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2)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苏轼请求朝廷‚特赦两路应贩盐小客……并与权免收税。九年后又提出罢官府榷盐‛能够得出反对官营工商,与民争利,应减轻私营工商的赋税负担;根据材料‚……人众国富。……隋代是汉代以后人口最多的王朝,却不过二世就灭亡了‛能够得出将‚人众国富‛修正为‚生产者众国富‛;根据材料‚提出了‘安万民’措施—‘均户口’,即通过移民使人口与
土地资源有效配臵‛能够得出均户口。第二小问评析,苏轼的经济管理思想关注国富民强,推动社会稳定繁荣;以价格手段调节物价,注重市场与资源的作用,推动的经济的发展;为小商人减负、‚均户口‛等体现了经济和民本思想。
【答案】(1)背景:宋朝赋税沉重,百姓生活贫困;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商品经济发展。(6分)
(2)主张:反对官营工商,与民争利,应减轻私营工商的赋税负担;将‚人众国富‛修正为‚生产者众国富‛;‚均户口‛。(4分)
评析:强调国富民强,注重社会稳定与繁荣;注重市场与资源的作用,利于经济发展;强调,体现了民本思想。(5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