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 社会适
应目标: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认识身心发 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 育活动等方法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建立和 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学会获取现代 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据调查,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 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 焦虑。由于小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学生身心健康 受到了极大损害。此外,小学生还存在人际交往焦虑问题、自责 倾向、挫折适应问题以及不良情绪等。数据显示, 30%-40%的小 学生表示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 其中 12%的学生感到孤独, 甚至有 2%的学生感到自卑。针对小学生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 我认为体育活动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可以将体育活动看成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缩影, 或者说是社会 活动的模拟游戏化。人沉浸在体育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 刺激,会体验到和社会活动中类似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动, 这种 感受对人心理过程的发展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情感过程的发展。 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 验强烈而又深刻。不管是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上, 还是在竞技运动 的赛场上,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 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情感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这 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有利于人
的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情感自我 调节能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 体育课形式多样、 内 容丰富多彩、学生喜欢参与,它能改善学生情绪状态,增进学生 的心理健康。 调查显示, 体育活动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有明显的 促进作用,它能直接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 而调节人的情绪。 可见, 体育活动是一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可行 有效、 且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 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后能产生愉 悦、舒畅的心情,使得自信心和能力感不断增强。所以,经常组 织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组织他们喜爱和擅长的体育活 动,可以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从而形成 良好的情绪。
体育运动能促进意志过程的发展。 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 意 味着要达到某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 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参与者 付出努力与汗水。 如某一学生要达到体育锻炼的标准, 就必须意 志坚强,刻苦锻炼。而当他通过努力达到标准时,则会为自己的 成功而高兴, 从而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与自信。 如攀岩原本 是属于成年人的一项冒险运动。 然而, 在德国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也开始迷恋上攀岩。 有些德国中小学校特别开设了攀岩课, 由攀 岩高手担任教练。据统计,目前德国至少有 200 余所学校的 10 万余名中小学生在接受正规的攀岩训练,并以此培养他们勇敢、
顽强、坚毅等品质以及集体主义精神。
因此,体育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或游戏, 识地通过体育活动磨练学生的心理品质,
有意
引导学生不断地克服困
难,校正他们心理上的不足与缺陷。 体育活动可以更有效地培养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般比较融洽,也可以适时运用一些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总之,体育教师只要掌握一些 心理调节的方法,并把其与学校体育活动密切联系, 使学生乐于 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就可 以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健心的功能, 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