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华征文比赛优秀作品]]我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
读清华征文比赛优秀作品]我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朱自清[1]记于闻一多逝世之后
一个人的清华
从湖北的老家出来之后,仅十三岁的闻一多[2]踏入了清华学校的大门,从此这个名字与清华再也无法分开了。他见证了这所大学最初的发展,离开了又回来,回来了又离开,漂泊了半生,最终他的精神与灵魂也成为了清华的信仰和寄托。一生虽短暂,但是却灿烂得把整个时代都照亮了。
闻先生是沉郁的,正如清华一贯的冷静和锐利。他从来都不愿意卷入社会的大潮,而希望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光荣我们的文化。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把自己浸没在艺术流派和文学思考之中,不愿意去过早涉及政治。从他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的作品,特别是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3]就可以发现,那种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就充斥在他的作品当中了。我自己曾经也像一个愤青一样抨击社会现实,认为社会病了,成了狄尔凯姆[4]口中的pathological society,但是闻一多的人生实践让我越发深刻得觉得“多学点基础知识,少谈些社会热点”这一点在一百年前和现在都没有变过。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一切价值都被推倒重来的时代,保持一颗沉静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深刻与内敛,是一种难得的品格,也是简约到了美的境界,是禅意和诗性的。在这片乌托邦似的乐园之上,流传的清净之气,也正是清华吸引无数学子的地方。闻先生留下的这种精神,让清华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之中,还能坚守一个社会的良心和底线。也正因为如此,清华里的每一个人把持着一份信念,用积极,健康的,会用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现在的每一天,坚信未来的美好。当我每天奔波在宿舍和教学楼之间的时候,虽然辛苦忙碌,却觉得很值得,却发现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和同学们一起坐在课堂上,聆听大师教诲,去思考,试问一个人的一生又能享受几刻这样的沉郁呢?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也只有这个乐园,才能给我提供这样的条件去放下自己的心,静静奋斗。也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出现。
但是他也恨,恨愚民之不争,恨民族之羸弱,恨苦难之深刻。于是他也要狂放,与鲁迅[5]、孙中山[6]、胡适[7]他们一样,他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皓首穷经度过一生,即使创造出再大的学术成果,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之下,于民族的崛起也于事无补。于是他便积极投身各种运动中,用笔斗争,创作了《一句话》这样的诗歌: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他始终在用激情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同时,他本身就对自己的国家有着近乎宗教式的,新教徒一般的责任感,而抗战的爆发则更促成了他去全力为国家争取自由和。1937年,为了保存整个中国的启蒙火种,北京和天津的多所高校被转移到大后方,组成西南联合大学[8]。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下层艰辛生活的真切了解,使他决心为国家奉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他蓄须明志,发誓抗战不结束绝不剃去,表明坚持到底的决心。因为这样的精神的指引,后代的清华人永远是心系社会,忠于国家的。志愿活动,义务服务,去中部,去西部,去高原,清华的学生总是走在最前沿,不会退缩,不会软弱,他们也成为了一代代建设祖国的栋梁。清华人有的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正是源于从闻先生就流传下来的一种深刻的社会义务感。
这是闻一多一个人的清华,这是他一个人心路历程。但这种沉郁静谧的性格和狂放二元交织是那个时代清华人的特征,也是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他们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转向何方,一方面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受过传统文化的浸淫也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担负着启蒙的重任;一方面他们又是社会中最清醒的中坚力量,必须要依靠他们去从事社会变革。“出世”与“入世”这样的古老命题,又一次摆在他们面前。有的人右转了,在书斋中作出了惊人的成就,像陈寅恪[9]、王国维[10];有的人左转了,成为时代巨变的推动者。但是只有闻一多把学术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创造出人生的精彩诗篇。他曾希望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之后,能再潜心研究自己的专业,但是这样的愿望永远也没有实现。
这也是那个年代里,所有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哀。
这也是中国的悲哀。
可是他们不会放弃,一批批人倒下后,又有更多的人投入到了这场变革当中。
跃入永恒
走过清华礼堂,看到闻一多先生的塑像,总是深邃而又战斗着的表情。他在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曾怎样坚忍过,怎样奋斗过。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是否能被人铭记,正是在于他是否敢于抗争并且坚持到了最后,哪怕失败了,也是一个英雄。
在大后方,闻一多越发觉得社会改造的无望。1943年是有标志性的一年,这年春天,蒋介石在昆明发售《中国之命运》[11]。闻一多一向是爱这个的,尽管这个有各种弊端,但是他希望它可以变好,可他更爱自由和民主,主义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他毕其一生也在批判中国古代绵延千年的封建。可是蒋介石明明宣扬的就是、个人,摒弃一切其它社会思想和组织方案。该书公开提出反对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12]。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从此他不再站在幕后,而是勇敢走到台前,成为了民主与自由的斗士。
他是不屈服的。1946年6月18日,他就签署了绝不接受美国援助面粉的声明书[13]。7月11日,李公朴[14]被暗杀后,在7月15号的追悼会,闻一多也走到了人生的最璀璨的一刻。《最后一次演讲》[15]的每一个字都像刀一样插在的心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特务们终于胆怯了,他们不会想到,一个大学教授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他们也不会想到,学生们竟然能如此团结,一二一[16]的血腥丝毫没有浇灭他们的民主热情。会议还没有结束,他就被特务带走了。
随着一声响,他跃入了永恒。
我看到在那天响之后,无数灵魂的觉醒。我想到孙中山先生的“余致力于国民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中国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之后,终于也要迎来胜利和未来了。
他闭上眼,却看到了中国的明天
我想,清华到今天也还铭记这样一位先驱,与他的战斗精神的绝不屈服是绝对分不开的。当他的那个时代渐行渐远的现在,他孤单的背影却越发清晰,引领着清华的每一颗虔诚的心。
他是清华的光荣。
他是中国的良心。
[1] 朱自清(1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 闻一多(1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3] 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4] 狄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狄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5]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6] 孙中山(1866.11.12~1925.3.12),近代民主家,中国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xx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xx年辛亥后被推举为中华临时大总统。
[7] 胡适(1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8]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9] 陈寅恪(1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10]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11] 中国中国宣传部副陶希圣按照蒋介石的授意撰写,1943 年3月以蒋介石的名义出版的论著。
[12] 摘自百度百科。
[13]《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14] 李公朴(19xx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1日),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后遭遇特务暗杀。
[15]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杀害。
[16] 战争时期第一次大规模的以学生群众为主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1945年11月25日,昆明西南联大等四校师生5,000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次日,昆明学生3万多人罢课。12月1日,军警特务冲进学校,鸣、投掷手榴弹,死亡师生4人,伤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