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提出认知平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弗里茨·海德于16年2月18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1988年1月2日去世。他是归因理论和认知平衡理论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深远。1958年,海德提出了P - O - X模型,指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几种评价态度或感情
认知平衡理论由Heider提出,其核心是P-O-X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个人(P)、他人(O)与目标对象(X)之间的动力特性和谐共存则为平衡状态,反之则为不平衡状态。例如,若P喜欢O,O喜欢音乐,但P却不喜欢音乐,则模型不平衡,促使P尝试改变其状态。相比之下,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更多关注个体内部的...
海德的平衡理论,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着重于人际交往对个体态度的影响。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相呼应,海德理论特别关注了态度与他人态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学生P、爵士音乐X、尊敬的师长O为例。当P欣赏爵士音乐,而O同样给予正面评价时,P、O、X三者的关系呈现正向状态,P的认知体系保持平衡。反之...
格式塔传统的心理学家海德创立。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卡特赖特和哈拉利的结构平衡理论、纽科姆的交往行动理论、奥斯古德等的认知一致性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等。
1.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们在维持内心认知元素之间的平衡状态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例如,如果某人持有观点A,同时又得知观点B与观点A相矛盾,为了达到认知平衡,这个人可能会改变自己对观点B的态度。2.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提出,当个体的认知元素之间存在失调时,为了减少内心...
最小努力原则:海德平衡理论提供了一种简便方式,以“最小努力原则”预估不平衡带来的影响。个体倾向于通过调整情感关系来恢复平衡结构,以减少认知压力。态度转变的工具:在特定情境下,平衡理论能够简洁明了地阐述认知平衡的概念,使其成为理解态度转变的重要理论工具。人际互动的影响:海德平衡理论不仅揭示了...
认知平衡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达到心理上的和谐与稳定。海德提出的POX模型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种分析个体态度和情感关系的框架。在POX模型中,P代表认知主体,即个体本身。O表示态度的另外一个人,这个角色通常是与认知主体有直接联系或互动的...
认知平衡理论,海德的POX模型 P为认知主体,O为态度的另外一个人,X为态度的某个对象
纽科姆。平衡理论又叫做“A-B-X”理论(Newcomb'sA-B-XModel),是一种关于认知过程中人际互动与认知系统的变化及态度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假说,由美国社会学者纽科姆(T·M·Newcomb)于1953年提出。平衡理论是关于受众态度的理论之一,所以也叫做“态度结构模式”。这种理论认为:当人处在不平衡状态时,...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认知主体,O为与P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人;X则为P与O发生联系的另一个任意对象。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