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2500字
1.?冬妮娅的改变
几年前,我也曾草草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过只读到保尔和冬妮娅的诀别,这本书便被搁下了。也许那时我最喜爱的并不是保尔,冬妮娅才是我心中那个近乎偶像般的存在。灰姑娘和王子,一个普通女孩和贵族的不同寻常的故事,那么一个资产阶级小姐和保尔的爱情,必将反映出冬妮娅对整个资产阶级的反抗与斗争。年幼的我充满幻想。但当我再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旧梦,早已物是人非。
后来的冬妮娅,从一个颇为叛逆的女孩,一步步改变为一个被资产阶级接纳的所谓闺秀。一个人的改变也许是残酷的,现实像一把螺丝刀,一点点一点点将他们扭回至他们应当在的地方去,改变是迫不得已,所以是痛苦的;而冬妮娅,几年后她和保尔的不期而遇,变化的突然竟让我难以接受。那个金色头发,蔚蓝眼睛的少女哪儿去了?那个与保尔赛跑的冬妮娅呢?一个人的改变也可以是迅速的,巨大的,毫无苦痛的,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曾发现其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冬妮娅的改变,是一种必然中的偶然。当初的淳朴,只是本性所为。她没有明确的行动去抵制资产阶级对她的改变,她根本没有意识到抵制改变,也许她认为这种改变甚至是必然的,她接受了资产阶级的信条,根本没有思考这信条的根基,是如此变态、顽固的。每个人不是生来就坏的,在他们的最初,他们仍然有着人类最美的品质:朴素与热情。人们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有崇高的情怀与坚定的信念,才能阻止恶习对自己的改变。冬妮娅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所以,慢慢地,就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她来不及阻止这一切的改变。就如斯托克马尔男爵对年轻时的艾伯特亲王所作的忠告:年轻人不应该仅仅能力强,而且还应该有正确的抱负,坚强的意志终生从事这么艰巨的事业,不仅要有精力和爱好,还要有认真严肃的态度,这样才能自愿地牺牲仅有的快乐去追求真正的效用。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解一个人,也许可以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保尔是冬妮娅少年时期最亲密的人,但她对保尔的爱,仅仅只能倾注于保尔身上,却并不能使冬妮娅同样热爱保尔所热爱的事业,这是他们最为严重的分歧,暗示决裂的不可避免。
除了保尔·柯察金,冬妮娅的身边都是一群资产阶级的小姐和公子哥儿。他们追求享乐,对工人和农民嗤之以鼻。他们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很容易不知不觉被同化。就像身处一种寂静悲廖的气氛里,即便不明白这气氛从何而来,也必肃然起敬,庄重之感油然而生。而当冬妮娅坐在她的朋友们中,大家谈论着游戏、舞会,抑或是某本流行小说中有趣的情节,这样乏味的有趣必然产生空虚的快乐。花园的墙隔离了他们与整个世界的距离,一个人一旦处于过于舒适优渥的环境中,必将丧失斗志,满足于现状。即使年少的冬妮娅出于本性中潜藏着的美好品质,被保尔和他的伙伴们所吸引,但当她渐渐脱离并融入了她所属的小圈子,便正如保尔文中所言“……我的粗鲁比起你们的彬彬有礼要让人舒服得多。我的生活没什么可担心的,一切正常。而你们的生活倒是变得比我预料的更加糟糕。两年前,你还好一些,那时,你还敢和一个工人握手。可现在呢,你浑身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樟脑丸味儿了……”
也许,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责怪冬妮娅。她的社会地位及所处的环境使她顺从地接受改变。冬妮娅从小在一个较为宽容的环境中长大,读过不少书,所以本性中那些美好的品德并没有被过多压抑。就在不久前,她还曾那样热爱过农民的儿子保尔呢。但她长大了,她所处的那个阶层令她约束自己,“用一把老虎钳把一个自由的灵魂拧得紧紧的”。这是冬妮娅的悲哀所在,更是整个阶级社会矛盾的根源。
2.生命因奋斗而精彩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经典的话语振聋发聩,它告诉我们,应当赶紧规划好人生,好好地生活,活出生命的意义,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随时都有可能中断生命。
这也许便是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时也是本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价值观吧。
也许会有人说我们都还太年幼,对于这样遥不可及的问题,似乎是无需多谈的。但现实并非如此。越来越多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少年,也许只是因一时的任性或愤怒便选择匆匆逃离这个世界。我们选择直面这个问题,而绝不是含糊其辞地一略而过。探究死亡,也许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什么要活着。死亡是一件神圣的事,或者也许是可怕的。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无数的青年为了,为了自由,为了被统治和被奴役的人民,奔赴前线,为奉献青春和热血。为了更伟大的事业而牺牲个体,这些平静地走向死亡怀抱的战士,他们要做死神的主人,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战胜了它。而那些想以死亡结束痛苦的人们,他们所表现出的并不是所谓的勇敢,相反,这是一种最懦弱的逃避方法。试想,那些轻生的孩子们,选择了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其根源大多数都是些本可以很好解决的小问题,但他们却为此而付出了死亡的代价。尽管我们不应该评论死去的魂灵,但我想,这样似乎确实太愚蠢了。若他们连面对死亡都尚有勇气,那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享受美好的人生呢?或许是冲动,冲动使他们来不及思考生与死。
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一向不赞成古语里“好死不如赖活”这类的话。活着,就要有尊严的活着,假如活着就是靠几口饭维持一种半生不死的状态,这既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让漫长的人生毫无任何意义可言。
活着,就像保尔·柯察金一样活着。即使并不是做神圣的工作,也要像他一样充满斗志和激情。活着,就要像张海迪和桑兰一样,将人生的困难和挫折化为奋勇向前的动力。我希望,在我们未来的路上,能遇见各种的波折和有趣的经历。这样等我们老了,老到再也走不动了,我们会坐在余晖笼罩下的藤椅上,回忆过去人生路上所有的一点一滴。那将是多么安详和温暖的画面!
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真是白白来走一遭儿吗?不,绝对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梦,它使我们燃起为其奋斗的斗志。就是这样的热情使我们不懈努力,朝着理想不间断地跋涉。我想,正因为人生路上有了目标,有为目标实现而不断努力的意志,才使我们对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这或许才是活着的原动力。倘若一个人连一个小小的理想,一个小小的目标都没有,他将不会看见一点希望与光明的影子。
人的一生,有比解决温饱更重要的事。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善整个人生,让世界因为每个人的存在而更加美丽。认真地活着,即是人生最伟大的表现,难道真有人愿赴死去的沉寂,而抛弃了生的勃勃与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