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读好关键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词语。
缝补 湿润 抚摸 注视 慈爱
光辉 沐浴 报答 恩情 铭记
2.看着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设计意图:读读词语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回顾,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以语文的方式开始语文的教学,直接明了。)
二、 品读课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缝衣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⑴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⑶引读:所以,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就——
尽管夜深了,母亲还在——
看,母亲缝的针脚多细多密啊!因为她想——
母亲每缝一针就会念叨一句——
⑷指导朗读。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为了儿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缝补的衣服,——
为了儿子能早点回来,——
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双眼熬红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亲还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鲜血,母亲顾不上疼痛,——
母亲把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全缝在了这一针针一线线里,齐读——
3.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最好解释。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多次地朗读,更能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母亲对孟郊的一片关心之情。)
(二)清晨送别图
1.过渡:儿行千里母担忧。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发了,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指名朗读。
3.学生交流,出示课文插图二:
⑴指导观察说话:这就是母子分别的情景,看,母亲紧紧拉着孟郊的手,深情地望着儿子,不舍与担忧全写在了她的脸上。同学们想想,此时母亲会说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名读,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②指导朗读。谁还想读读这句话?母亲望着儿子说,——
母亲眼含泪水说,——
母亲用颤抖的声音说,——
4.引读:孟郊听了——。他看到——,眼睛——。
孟郊眼睛湿润了,是因为——
5.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母亲担心着儿子,儿子也牵挂着母亲。谁愿意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句进行教学,可以让语文学习由繁至简。简单的一句“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把母亲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指导学生读好了这句话,母子分别的感人场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了。)
(三)路上感恩图
1.过渡:孟郊穿着母亲缝补的衣裳,带着母亲的牵挂出发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交流。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学生交流,出示: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
②“生机勃勃”说明小草长得怎样?小草长得这么茂盛是因为——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