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的逮捕条件:犯罪事实证据确凿,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可能实施新犯罪;可能危害国家、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串供;可能对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犯罪嫌疑人企图自杀或逃跑。
法律分析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实施新的犯罪;
3、可能有危害国家或者公共安全的、危害社会秩序的;
4、可能有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5、有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
6、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以上就是刑事诉讼法的逮捕条件。
拓展延伸
刑事诉讼中逮捕的条件及其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中逮捕的条件及其法律依据是指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或机关根据特定的情况和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的要求和依据。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条件主要包括:犯罪事实清楚,有逃避追究的可能;犯罪嫌疑人可能会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威胁、贿赂证人;犯罪嫌疑人可能会继续犯罪或者逃跑。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等相关规定。逮捕是一项严肃的措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并且必须经过合法程序和审查。只有符合逮捕条件且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下,才能对犯罪嫌疑人采取逮捕措施,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权威。
结语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逮捕是一项严肃的措施,必须在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进行。逮捕条件包括犯罪事实清楚、可能逃避追究、可能毁灭证据或威胁证人、可能继续犯罪或逃跑等。逮捕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的权威。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或机关将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依据来决定是否采取逮捕措施。这样的措施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确保犯罪嫌疑人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一条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