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刑事立案后是否必须逮捕嫌疑人?

刑事立案后是否必须逮捕嫌疑人?

来源:保捱科技网


刑事立案后无具体规定抓人时间,一般情况下立案侦查开始时犯罪嫌疑人已在看守所。立案审查期限为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复杂线索可延长至三十日,特别重大复杂线索可延长至六十日。

法律分析

刑事立案后并没有具体规定多久抓人。

机关决定立案侦查以后,可视案情需要决定什么时间抓人,可以立即抓人,这没有具体时间规定,一般情况下,案件立案侦查工作开始时,犯罪嫌疑人已经在看守所了。

机关接受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的刑事案件的立案审查期限为:一般情况下,在七日以内决定是否立案。而重大、复杂线索,经县级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延长至三十日。特别重大、复杂线索,需经地(市)级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延长至六十日。

拓展延伸

刑事立案后逮捕嫌疑人的法律依据和实践解析

刑事立案后是否必须逮捕嫌疑人是一个涉及法律程序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立案后并非必须立即逮捕嫌疑人。法律要求在立案后,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嫌疑人的人身自由权益、证据收集和案件进展等因素,决定是否采取逮捕措施。实践中,逮捕嫌疑人的决定往往基于以下考虑:确保证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嫌疑人逃避、保护社会安全等。然而,逮捕并非唯一选择,还可以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因此,在刑事立案后是否必须逮捕嫌疑人的问题上,法律依据和实践都强调了权衡和合理性的原则,以确保公正和有效的刑事审判。

结语

刑事立案后,是否必须逮捕嫌疑人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立案后并非必须立即逮捕嫌疑人。决定是否采取逮捕措施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嫌疑益、证据收集和案件进展等。逮捕决定通常基于确保证据完整性、防止嫌疑人逃避和保护社会安全等考虑。除逮捕外,还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措施。因此,在刑事立案后的逮捕问题上,法律和实践都强调权衡和合理性原则,以确保公正有效的刑事审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一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七节 假释 第八十六条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规或者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一百二十条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和认罪认罚的法律规定。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