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保捱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现违法犯罪可以直接举报吗?

发现违法犯罪可以直接举报吗?

来源:保捱科技网
第1种观点: 民众应该向犯罪地的机关举报刑事犯罪。刑事犯罪一般都是向犯罪地的机关举报的,犯罪地除了犯罪行为发生地位,也包括犯罪结果发生地。对于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受害人之外,任何民众都有权利向机关举报,机关有义务替举报人保密。如属于刑事自诉案件,也可以向人民起诉,启动刑事自诉案件的流程。法律依据《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五条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机关管辖。法律、司法解释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有关犯罪案件的管辖作出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六条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犯罪行为发生地,包括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以及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等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地点;犯罪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犯罪行为连续、持续或者继续实施的地方都属于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犯罪对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居住地包括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户籍所在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单位登记的住所地为其居住地。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与登记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居住地。第十七条 针对或者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用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网络服务使用的服务器所在地,网络服务提供者所在地,被侵害的网络信息系统及其管理者所在地,以及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用的网络信息系统所在地,被害人被侵害时所在地和被害人财产遭受损失地机关可以管辖。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有举报违法犯罪的法定义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举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控告。机关、人民或者人民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犯罪人向机关、人民或者人民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刑事犯罪一般都是向犯罪地的机关举报的,犯罪地除了犯罪行为发生地位,也包括犯罪结果发生地。对于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受害人之外,任何民众都有权利向机关举报,机关有义务替举报人保密。法律依据:《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五条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机关管辖。法律、司法解释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有关犯罪案件的管辖作出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六条 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犯罪行为发生地,包括犯罪行为的实施地以及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等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地点;犯罪行为有连续、持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犯罪行为连续、持续或者继续实施的地方都属于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犯罪对象被侵害地、犯罪所得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可以向其同级或上级机关的督察室或政治部投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第三条 人民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条 人民必须以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第五条 人民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拨打110,要求转警务督察即可投诉派出所如果行政不作为,可向上级机关提起行政复议,或者向提起行政诉讼。投诉途径:(1)、信访科;(2)、县、区、市效能办;(3)、各地110;(4)、如果想要尽快见效并引起重视可以向上一级机关投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1 1 0接处警工作规则》第三十四条 1 1 0报警服务台受理投诉的范围:机关及其人民正在发生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关督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人民各项纪律规定,违法行使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各项执法、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和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投诉可以打的电话:投诉可以拨打“123”举报中心。123机关及民警违法违纪举报投诉。全国机关建设开通“123”专用举报电话和互联网举报平台。因此,投诉可以拨打“12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一)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二)对行政机关作出的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三)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第1种观点: 一、举报人员怎么举报1、举报人员的方法如下:(1)举报人可以打122或交警大队公布的举报电话举报;(2)可以到支队举报中心或交警大队当面举报;(3)可以使用实名举报或匿名举报,实名举报的举报人应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和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4)匿名举报的举报人,可使用不超过六位数字的密码作为身份代码;(5)各单位受理的举报线索,属于本辖区的要及时查办,并在接到举报线索之日起,十日内向举报人反馈查证结果。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第四十六条公民或者组织对人民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人民机关或者人民、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受理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告知检举人、控告人。对依法检举、控告的公民或者组织,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二、举报人员需要的材料有哪些1、线索来源;2、举报人、被举报人、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反映的主要问题;3、查办过程;4、认定的事实和证据;5、处理情况和法律依据;6、实名举报的答复情况;7、承办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举报人员违法犯罪可以采用信函,短信或者亲自到以及纪检部门等方式进行举报。也可以电话或者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举报。违法犯罪可以通过相关网站来进行投诉,向省厅督察总队举报反映时,举报人、控告人应将举报、控告的事项尽可能详细地向接电、接访人员反映,由接电、接访人员做好记录,或写成书面材料交接访人员,并留下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以便开展调查、取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第四十二条 人民执行职务,依法接受人民和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第四十三条 人民的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发现其作出的处理或者决定有错误的,应当予以撤销或者变更。第四十四条 人民执行职务,必须自觉地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人民机关作出的与公众利益有直接有关的规定,应当向公众公布。

第1种观点: 举报检察官违法行为可以到检察官所在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投诉,也可以到检察官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即当地的纪检监察部门或者上级人民投诉,还可以直接到各级纪委的网站上进行举报。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信函、网络还是口头举报等方式,最好是提供明确的证据,如果没有证据,很难查实并予以处理。检察官是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检察人员,包括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检察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严格遵守和法律;2、履行职责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不得徇私枉法;3、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4、清正廉明,忠于职守,遵守纪律;5、保守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6、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第十条检察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严格遵守和法律;(二)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三)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四)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五)保守国家秘密和检察工作秘密,对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予以保密;(六)依法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七)通过依法办理案件以案释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八)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律有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举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机关、人民或者案或者控告。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投诉违法办案是向上级纪检部门或者向当地监察部门,带上违法办案的证据材料,投诉最好是书面方式。纪检部门受理后会将违法办案的工作人员处理,轻则纪律处分,严重涉嫌职务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依据:《最高人民关于实行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以案释法的检察官或者其他检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一)未经批准,擅自对外披露自己或者他人正在办理的案件情况,妨害案件依法公正办理的;(二)故意歪曲或者错误阐述案件事实,释法说理时有重大过失,引发舆情事件、造成负面社会影响的;(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对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四)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多次提出释法说理请求,不依照本规定履行释法说理责任,引起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强烈不满,造成严重后果的;(五)造成其他消极社会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Copyright © 2019- baoaiwan.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